以环球时报抢发LOL中国队夺冠为例,分析假新闻成因及解决策略

文摘   教育   2024-11-21 11:35   福建  






在刚刚结束的11月3日的LOL全球决赛中,《环球时报》在凌晨1时30分于微博上抢发快讯,称BLG以3:1的成绩战胜韩国T1,拿下英雄联盟S14总决赛冠军。但随后剧情反转,中国队并未夺冠,《环球时报》也不得不删除了之前发布的相关消息。这种由于抢发新闻造成新闻真实性缺失的情况在当下的自媒体时代频频出现,今天,我们就来根据以往各种各样的假新闻案例分析其成因和解决策略。

《环球时报》于第4战就发文恭喜BLG夺冠。(微博截图 / @环球时报)


(一)媒体抢占先机压力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抢占先机成为了许多媒体的首要目标。然而,这种压力往往导致部分媒体在没有经过仔细核查的前提下就发布一些无法确保真实性的消息。

以2021年“袁隆平逝世”的假新闻为例,主流央媒“CGTN”在上午10时48分于官方微博发布了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随后多家媒体迅速转发,导致该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然而,仅一个多小时后,人民日报就发布消息辟谣,称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不实。即便后来媒体对新闻做了澄清,但是发布的假新闻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无法挽回了,媒体的公信力也随之下降。


(二)信息来源的不可靠性 

在自媒体时代,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成为了新闻的重要来源。然而,这些平台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权威渠道或专业审核机制。例如,2024年7月,四川多地出现强降雨天气,防汛形势严峻。在此背景下,有网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信息称:“四川达州洪灾致4人死亡1人失联,其中大竹3人死亡1人失联,开江1人死亡”。该谣言最初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随后在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上被转发和扩散。假新闻的传播可能导致公众对汛情形势的误判,影响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胡鑫宇自杀案件中,微博社区中关于胡鑫宇的谣言四起。各种阴谋论占据了该事件的相关讨论,“后山发现带血被子”、“胡某宇被光头老师杀害”、“胡某宇被化学老师用药水化掉”等谣言严重误导了公众判断,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假新闻往往来自不可靠的信息源,自媒体出于博眼球获取流量的考虑,观众出于猎奇和从众心理不断地转发扩散,最终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环境秩序。


(三)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不足 

部分新闻从业者缺乏新闻伦理和专业知识,为了追求点击率、关注度而忽视了新闻真实性。2010年12月6日,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用户“中岛”发布了一条金庸去世的虚假信息,该信息迅速在网络上被转载和传播。当晚,《中国新闻周刊》的官方微博也转发了这条虚假信息。因其作为知名新闻杂志的官方身份,该条微博在数分钟内被转发近千条。《中国新闻周刊》迅速发布道歉声明,并删除了虚假微博。该事件反映了媒体在社交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媒体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新闻信息,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021年9月28日,健康时报发布文章《“佛媛”之后再现“病媛”:精致的住院照,“生病”不忘化妆》,此后《澎湃新闻》将《健康时报》的这一则新闻转发到微博,并配上了有关图片。该条新闻描述了在社交媒体上出现的一类人群,她们配着带妆精致住院的图文,介绍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在一段时间以后声称“已经痊愈”,并在分享康复心得的过程中夹带保健品、化妆品等产品的广告。


其中一张配图的当事人张女士在微博上控诉“病媛”新闻图片严重失实。她表示,该图片是她住院期间由家人拍摄并发布在社交媒体的一张普通生活照片,与“病媛”现象并无关联,且她本人也并未从事过网络带货行为。该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媒体真实性和导向性的质疑,以及对带货主播的信任危机,也让我们开始反思新闻从业者在报道过程中的责任。

(四)技术因素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虽然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但也可能导致假新闻的传播。由于假新闻识别技术尚不完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制造和传播假新闻。例如,2024年6月9日,有网民发布视频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发生5.0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损坏和人员伤亡”。经核实,该视频中的地震信息虽然属实,但灾情被夸大,是违法行为人罗某某为吸引眼球、获取流量,利用AI软件生成的虚假地震灾情图片。


还有人利用ChatGPT生成假新闻误导公众。2023年2月中旬网上流传“浙江省杭州市政府3月1日取消机动车依尾号限行”,经警方调查后发现,这条假新闻是由杭州某小区的一位业主使用ChatGPT生成的。该业主在小区业主群中讨论ChatGPT时,出于好奇和玩笑心理尝试用它写了一篇关于杭州取消限行的新闻稿,还把文章发到了群里。随后,其他不明真相的业主截图转发了这篇文章,导致该假新闻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假新闻的传播损害了杭州市政府的公信力,让公众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了质疑。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针对假新闻事件,政府应加大对假新闻制造者和传播者的处罚力度。目前,虽然已有法规对制造和传播假新闻的行为进行规制,但处罚力度往往较轻,难以形成有效的震慑。因此,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明确界定假新闻的定义和范围,设定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除了加大处罚力度外,政府还应建立举报奖励机制,设立专门的举报渠道和平台,方便公众随时举报发现的假新闻线索。

(二)提升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 

新闻从业者是新闻传播的源头和关键。《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曾提到,“观众的智商只有七岁。”很多人都会不加思考地完全相信媒体口中的话语,因此提升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加强新闻伦理教育,是减少假新闻产生的重要途径。


新闻从业者应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时刻保持对新闻的敬畏之心,对发布的消息高度负责,确保新闻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同时,新闻从业者还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对新闻来源和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核实,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媒体机构也应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培训和教育。可以定期组织新闻伦理、法律法规、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课程,提高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同时,媒体还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新闻从业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三)建立新闻从业者资格认证制度,提高新闻行业准入门槛 

通过资格认证考试和审核机制,可以筛选出具备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新闻从业者。考试内容应包括新闻理论知识、新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为了获得或保持资格证书,新闻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资格证书的获得也意味着更高的职业声誉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激励新闻从业者更加注重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建设。


(四)设立新闻审核机制,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媒体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新闻审核机制,对发布的新闻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把关。可以设立专门的新闻审核部门或岗位,对新闻来源、内容、真实性等方面进行核查和验证。新闻审核人员应具备丰富的新闻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新闻中的虚假信息和误导性内容。


除了人工审核外,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假新闻识别。例如,可以建立假新闻数据库,收集和分析历史上出现的假新闻案例和特征,为新闻审核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内容分析,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手段来检测和识别假新闻。

假新闻现象频发是自媒体时代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维护媒体的公信力和公众的知情权,必须从政府法律法规、媒体从业者、新闻审核等多个方面入手才能有效遏制假新闻的传播,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JCR媒匠《“病媛”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女性媒介形象的污名化》


作者 | 可乐

编审 | 侧影

排版 | 红红



🔵【觅游 · 25级提分班详情&报名通道】
加入觅游25级提分班!20大母题搞定论述大题,考前快速提分不二之选!

🟣【觅游 · 25级答题班详情&报名通道】
加入觅游25级答题班!给自己一次答题能力提升的机会!

🟢【觅游 · 25级实务班详情&报名通道】
加入觅游25级实务班!助你从实务写作小白蜕变为实务写作高手!

🔴【觅游 · 25级全程班详情&报名通道】
加入觅游25级全程班!定制你的专属上岸计划!一起踏实备考,稳稳上岸!






我知道,你“在看”






 


觅游新传考研
新传考研权威公众号,专注于新闻传播学考研。 深耕新传考研辅导8年,硕博团队500余人,每年辅导学员上万人。 遇见觅游·遇见幸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