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日,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受邀走进重庆谢家湾学校,为“国培计划(2024)”初中骨干党组织书记研修项目学员、谢家湾教育集团干部教师作专题报告,九龙坡区全体德育副校长现场聆听了报告。报告后,谢教授和重庆谢家湾学校孩子们一起聊天交流。
“你们的做法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
谢教授在刘希娅书记的陪同下参观了校园。在博物馆,了解到学校十几年课程整合探索,谢教授结合他提出的“小学课程教学顶灯理论”,肯定了谢家湾学校进行课程整合,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的认识和遵循。
谢教授主动提出看看学校的医务室,他细致地了解了学校对孩子们体质健康的过程记录,询问学校校医有多少、医务室有哪些常见的药品、中学生男女比例等,他告诉大家要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育和变化,才能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看到孩子们正在自主编排自编操队形,谢教授走进班级亲切地和孩子们互动交流。当希娅书记介绍谢教授是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孩子们都充满敬佩、踊跃提问。“我们陈老师教我们要换位思考,请问您在清华大学工作中也有换位思考的例子吗?”谢教授肯定了孩子们会提问,结合清华学子的故事,让孩子们辩证地理解换位思考是双方共同的付出和努力。
红梅书吧里,看到七八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正在跨年段教研,谢教授停下脚步坐下来和老师们一起讨论道法是什么、教育的作用、教育教学机制、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教育强国“六力”中思政引领力。在研讨中,大家更加明晰,无论是道法还是其他学科,学习是学生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教育很重要的责任是激发学生内驱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看到初中部通透的开放空间、连通的实验室和准备间、创新的教室布局等,谢教授基于国际比较视野,对这样的物理空间布局表示赞同。谈到谢家湾学校小初衔接、贯通育人的九年一贯制探索实践,谢教授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从小学偏向同化学习、中学偏向顺应学习角度,肯定了谢家湾学校探索了九年一贯制实践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走在校园里,谢教授总是会从目之所及的各个细微处谈学生需要什么、分析背后的设计原理,让大家深切感受到谢教授对孩子学习成长点点滴滴的关注和重视,以及饱含专业理性和广博智慧的育人思考。
“谢家湾学校的办学模式值得学习”
下午,谢维和教授在谢家湾学校翔·行为艺术中心,为大家带来《体育的价值与实践——兼谈五育融合的内在逻辑》主题报告,结合政策理论、生动案例,阐述了体育在推进五育融合方面的作用。
谢教授首先肯定了谢家湾学校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值得学习。
谢教授从当前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几个“不平衡”问题引入,结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政策文件,向大家阐释了学校体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家要树立科学的育人观。
谢教授引导大家思考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帮助他们为将来完美的生活做准备。谢教授基于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结合许多清华名人故事,深入浅出地让大家进一步理解了体育促进五育融合发展的原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体育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针对学校体育的方法和实践,谢教授从认识和了解自己的身体、帮助和指导人们更好地协调与保护自己的身体、科学管理和调控自己的身体等方面给出了建议,并强调体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形成意志力和自主性,促进全人格的发展。
“谢家湾学生真正体现了‘中国的学生’的含义”
报告结束后,谢维和教授作为希娅聊天课的特邀嘉宾,与谢家湾的孩子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谢老师,您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吗?”“我想问一下学习的意义是什么?特别是对于个人的意义?”交流一开始,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提出问题。谢教授分享了儿时母亲的教导——“会读书的读目录”,以此强调学习知识一定要融会贯通,看到知识之间、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通过这样的广泛学习,涉猎除学科外更多领域,可以更好地找到自己和世界的联系,做好应对未来变化的准备,从而找到学习的意义。
一个孩子满怀憧憬地问:“谢教授,清华大学的王牌专业是什么?我现在能做些什么准备呢?”而关于未来人生发展,另一个孩子则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如何处理高中选科时和家人的分歧?”面对孩子们的问题,谢教授从清华大学重基础的历史谈起,勉励同学们学习任何一个专业,关键是要把一个问题的所以然弄深弄透。清华大学看重的不仅是成绩,还有更是一个人的品质和志向。谢教授告诉孩子们文理并不是截然分开,理科专业也需要哲学社会学思想、文科专业也越来越需要实证方法。谢教授勉励大家,要在中学阶段打下扎实基础,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因为适合自己的就是好专业。
“现在社会上内卷现象严重,我们该如何看待呢?”另一个孩子提出了当下全社会关心的话题。谢教授从自我成长的角度,引导同学们在自我评价上不要只追求NO.1,而是成为Only 1。借助“镜中我”理论,启发孩子们要找到自己独特潜能和价值,通过与人交往等方式来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一位八年级学生抓住最后的提问机会,一连问了三个问题:“名字中的维和是因为您的父母希望您能够维护天下和平吗?”“您在成长道路上如何克服不好的习惯?”“您认为除了成绩外,我们还应该具备什么潜质与品质,才能进入清华大学。”谢教授一一耐心回应,他分享了“维和”之名蕴含着母亲的美好祝愿。谈及克服困难,他则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启发孩子们要积极求助,明确目标,逐步培养自律与坚毅的品质。谢教授还强调除了学术成绩,更看重一个人是否有抱负、有理想、有为国家做贡献的意愿,否则即使进了清华,将来也很难有真正的成就。
在交流中,谢教授也向孩子们提出了“少年和青年的含义是什么?”这一问题,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谢教授用“可能性”这个出人意料的词概括两个阶段的共同特点,鼓励大家要在诸多可能性中找到适合自己和国家发展的方向。
这一堂聊天课上,孩子们都积极踊跃、落落大方。谢教授称赞道,谢家湾学校的孩子们能够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在谢家湾学校学生身上,看到了一种希望,敢于直面未来、面对挑战,对自己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很清晰的认识,谢家湾学校学生这种群体特质,真正地体现了“中国的学生”的含义。
互动过程中,希娅书记也对孩子们的提问进行补充,鼓励孩子们要用心去感受知识和万物之间的联系,让书本活起来。还分享了清华学子为她指路的故事,勉励大家扎实的大量的学习会带来精神、气质、思维方式的改变。
一个小时的时间转瞬即逝,但孩子们的热情却丝毫未减,想要与谢教授和希娅书记有更多交流。聊天结束后,孩子们在校园路上兴奋地围住谢教授,击掌、合影,欢声笑语不断。在谢教授即将走出校门口之际,在校园路上,一个小男孩静悄悄地来到谢教授身边,拿出提前在网上购买的清华大学的信笺纸,告诉谢教授自己的梦想是上清华大学,想请谢教授签名赠言。谢教授微笑着写下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此勉励,这一刻,“可能性”的种子在谢家湾孩子们心中发芽……
文稿 | 重庆谢家湾学校教科室
图片 | 重庆谢家湾学校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