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查、调处、面上治理三环紧扣,妥善处理各类农地纠纷,这是贵阳市乌当区人民法院羊昌法庭创新农地纠纷化解工作的新方法。10月14日,记者从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了解到,羊昌法庭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打好农地纠纷防治组合拳,描绘基层社会治理好“枫”景。
近年来,因城郊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持续发展,贵阳市乌当区百宜镇、新场镇等辖区农地纠纷渐次增多。为妥善处理该类纠纷,确保“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基层”,羊昌法庭通过主动前移工作重心,下沉司法服务力量,创新农地纠纷排查“四途径”,即融合调解资源、设立法官工作站、创新线上服务、建立司法小分队,多途径抓好农地纠纷“排查环”,确保农地纠纷发现在早,处理在小。
融合调解资源,提前排查、介入纠纷。通过常态化“一中心一庭两所”纠纷联动调处机制,融合“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面网资源,打通农地纠纷排查信息共享渠道方式,在乡镇综治中心统筹下及时排查、介入农地纠纷化解。一次,法庭干警在排查农地纠纷过程中,某镇政府主动联系法庭,邀请干警一起参与土地征收补偿历史遗留专题会议,该案涉土地经过多次流转,但由于历史原因及保管不善,有关流转合同等材料已无法找到,出现各方均对征收补偿款主张权利的纠纷。法庭参与处理后,从法律规定、土地政策等方面给政府提出建议,经过多次沟通、协调、调解,各方达成调解协议,纠纷得以有效化解。
创新线上服务,拓展线上便民诉讼服务基本面。通过制作、发放便民解纷服务卡,便利群众通过诉讼服务平台提起诉讼,尤其是针对农地纠纷相对集中区域,采取进村入户发放服务卡并指导群众学习使用微信诉讼服务小程序,延伸便民诉讼服务半径,方便线上排查、收集农地纠纷信息。法庭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引导乡镇政府部门、村委等基层治理单位入驻人民调解平台。截至目前,辖区治理单位已基本全部入驻,群众可通过此平台向法庭与所属村委或政府提交纠纷情况,也方便法庭与基层治理单位第一时间掌握纠纷信息情况,及时安排工作人员处理纠纷。
建立法庭“红色司法”小分队,深入村居排查农地纠纷。小分队以法庭负责人为队长,法庭工作人员为队员,通过以不定期走访、带案巡访等形式深入乡村排查纠纷。案件审理完毕后,小分队主动到辖区村民家中,收集排查辖区农地纠纷,及时提供法律意见。近日,羊昌法庭通过“每日一巡、日串一寨”工作方式,开展“巡回审判+串寨法宣”司法便民活动,法官在巡回审理完案件后,脱下法袍,带领司法小分队走街访寨发放宣传资料,指导村民线上诉讼操作,做到用行动传递温情,用沟通了解群众需求,真正落实司法便民措施,确保第一时间掌握群众纠纷情况。
“法官,你来给我们评下理,占用我们的土地养牛还理直气壮……”这是一起因村民间土地租赁问题引发的纠纷,当事人向法庭干警求助。
2018年以来,被告刘某某占用原告李某某未种植林木的林地养牛,并在该地块上搭建了牛棚等养牛设施。原告发现后,于2019年向当地村、镇部门反映。为妥善处理该起纠纷,镇、村联合羊昌法庭进行调解,最终以调解方式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并签订土地租用合同。后因三年协议期满,被告认为其租用地块涉及权属纠纷,遂拒绝续交土地租赁费,双方因此再生纠纷,矛盾一度升级。经镇、村多次调解未果,及时引导双方进入诉讼程序。法庭受理后,通过实地勘探详细了解情况,耐心细致地向双方释明《民法典》实施“物债两分”法律原则,分别站在双方立场认真分析直接解除合同关系的利弊,并引导双方继续维持租赁合同关系,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并应双方要求出具了民事调解书。
长期以来,羊昌法庭通过创新“四联调”工作法,紧密联系群众、联动政府、联合村委组织、联接社会组织,发动社会各方力量,联动化解农地纠纷。
紧密联系群众,挖掘并依靠群众力量。建立“三农”调解队伍,聘用一批有一定威望、群众信任度较高的村支两委干部、乡村里老作为法庭“三农”调解员,定员定片对掣肘“三农”发展的农地、邻里、婚姻家事等矛盾纠纷开展源头化解,不定期组织培训指导,提升调解员能力素质,努力将农地纠纷消解于前端。
强化府庭联合互动,构建多部门纠纷协调化解机制。建立政府多部门参与制度,综治、司法所、派出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联动,积极推动信息互通、工作联动和纠纷联排、联防、联调,在农地纠纷发生时,主动通过沟通渠道,联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实现农地矛盾纠纷协调联动处置,形成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强大合力。
联合村支两委,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法庭积极开展“无讼村”创建,与辖区乡村建立“无讼村”,把农地纠纷纳入纠纷调解范围,建立纠纷化解联合渠道,不定期召开联合纠纷工作会,共同化解矛盾纠纷。法庭积极加入乡镇村委群,邀请群众加入法庭调解群,及时向法庭反馈农地纠纷信息,方便及时开展诉前调解,及时有效诉前化解纠纷。
联接基层调解组织,夯实调解员队伍基础。羊昌法庭辖五乡镇所有民商事案件,案多人少矛盾长期存在。羊昌法庭通过强化联接基层调解组织合作,引导调解员常驻法庭,做到以案定员,分别设置驻庭调解员、驻站调解员,优先调处农地纠纷案件,同时强化监督指导,优化调解流程,减轻群众诉累,确保诉前调解规范高效,确保纠纷得以高质量、高效率、实质性化解。
法律的生命力不在于立法,而在于实施。农地纠纷作为辖区重大疑难矛盾类型,羊昌法庭立足实际,采取源头治理“四措施”,加强乡镇村干部专业知识培训,为政府提供防治方案,指导村委制订土地分配方案,建立案件回访制度,全方面指导协助乡镇村农地纠纷预防与化解,真正做到防范纠纷于未然,从根源上遏制纠纷发生。
“法官,你讲得太好了,一直困扰我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在一次专题培训中,一名参与培训的干部对羊昌法庭法官如是说。加强乡镇村干部专业知识培训是羊昌法庭从源头化解纠纷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为乡镇干部、村支两委干部、调解员等人员开展专题培训,以“法律规定+典型案例+司法裁判观点”讲解方式,引导干部熟悉相应法律规定,会同国土等职能部门现场座谈答疑等方式,为镇、村两级调解组织提供法律及业务指导,强化一线调解力量基础,夯实土地法规、农地政策“落地面”,累计开展培训活动10余次,参加培训人员210余人,全力提升受训人员在土地方面法律理论水平,进一步熟悉土地政策、法律规定及司法裁判观点。
指导村委制订土地分配方案,从2022年以来,羊昌法庭受理民事纠纷案件类型主要集中于征收地补偿费用分配,根源在于村集体在分配相应费用时存在程序不规范、分配方案不合理等问题,羊昌法庭根据实际情况,依照农村土地法规、政策及提炼地区成熟司法裁判观点,指导、协助村委会调处农地纠纷,针对多发的村集体征收补偿分配引发的纠纷,指导村集体按照民主议事程序讨论通过,最终确定分配方案。该措施实施以来,征收地补偿费用分配纠纷案件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受村委、群众广泛认可。
羊昌法庭从政府层面着手预防农地纠纷,当好辖区党委政府参谋。农地纠纷涉及面广、牵涉政府部门多,影响地方和谐稳定,法庭结合当地农地纠纷实际,针对农地纠纷中存在的多发问题,制作农地纠纷法律意见,重点在处理程序、法律适用、纠纷防范等方面为当地党委政府提供参考性法律意见,助力基层农地纠纷系统防治。
深刻领会“案件实质纠纷化解效果在于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内涵,主动抓好农地案件判后回访,做到“一案一回访”、平时多走访,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官释法明理、判后答疑工作,征求群众对于判决或其他法律文书意见,及时回应群众意见诉求,改进审判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个案示范作用,实现以一案“说”一片、以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效果。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妥善处理好农地纠纷就是维护好乡村和谐稳定,保护好农民合法权益就是保护好农民生存与发展。长期以来,羊昌法庭根据自身实际,坚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紧紧依靠各方力量,实行“排查、调处、面上治理”三环紧扣农地工作法,用机制搭建起沟通桥梁,用沟通解答好群众问题,用行动化解好群众纠纷,把法庭工作与群众紧紧相扣,真正让“枫桥经验”扎根于乡村,让“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羊昌美丽“枫”景持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