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研学活动 | 北外“边疆周边实践团”系列报道(五):西南联大

文摘   2023-07-10 11:09   广西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是此次实践团的重要考察内容之一。7月3日,红河学院布小继教授以“现当代文学与西南联大”为题为同学们梳理了西南联大的历史,并带领同学们阅读了沈从文、穆旦、汪曾祺等人的文学作品,让同学们从文本上对西南联大与当时学子们的创作精神、文学品格有了初步的认识。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介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广大地区相继论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同年10月,三校合并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于局势持续恶化,1938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因昆明校舍不够使用,经学校到蒙自考察后,决定将文学院、法商学院合并为“文法学院”后迁至蒙自,并选择优美的南湖边的蒙自海关旧址作为教室与宿舍。当地豪绅周柏斋和王维玉更是将自家的宅院提供给西南联大的师生居住。

      西南联大在蒙自办学期间,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帮助蒙自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蒙自近现代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

实践考察

      7月4日下午,实践团一行人来到西南联大在蒙自的一些旧址进行实地考察。

      实践团首先来到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参观。2011年9月,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建成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哥胪士洋行”内,并向社会免费开放。纪念馆展厅由联大历史记、蒙自分校记、联大人才记、联大精神记4个部分共8个展厅组成,生动再现了西南联大的成立和发展,挖掘一代中国人“弦歌不绝”的文化传统和心灵史。纪念馆内,联大校歌声声入耳:“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黄昏时分,群鸦归巢,晚霞满天,永不相逢的故人年代,似远犹近,似近犹远,联大的莘莘学子在那个年代一路南下,于战火中不甘意志沉沦与精神屈服,用笔墨书写着民族抗争的不屈精神,用文化找寻着国家救亡之路。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用背影证明民族的正面。

      有趣的是,蒙自分校记的展厅中专门还原了一家“南美咖啡馆”——这是一家由越南人开的咖啡馆,更是联大学生们最爱光顾的地方。在电灯暖租暗淡的光发下,寂寞的学生可以一边小心翼翼地捧着咖啡,一边谈论过去的美好时光与南迁路上的见闻,而越南老板则很乐意怀着同情心倾听与他一样移居此地的学生们的心声。

      纪念馆内不仅记录了学生们的事迹,更讲述了联大教师的生活。抗战大后方的昆明,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生活十分艰苦。陈寅恪、朱光潜、闻一多、冯友兰……生活在“饭甄凝尘腹半虚”困境中的联大教师,仍然守护着中国学者的尊严,为人师表,安贫乐道——这个“道”就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勇于探索,敢于批判。“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他们既有中华情结,又抱世界胸怀,在波澜壮阔的文化民国、烽火连天的战乱守拙、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里,他们宛如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

      在仔细参观完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之后,实践团一行又前往蒙自海关旧址历史陈列室(西南联大教室旧址)、王家大院(冯友兰等5位教授宿舍旧址)、周家宅院(西南联大女生宿舍旧址)、闻一多纪念亭等处参观,追忆西南联大师生的足迹。


_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历史的钟声敲过1937年的深秋,西南联大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在世界教育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她是中国教育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教育的奇迹。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作为西南联大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只存在了一百八十天,但他们在蒙自期间宣传抗日救国的爱国思想,传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开拓边疆文化教育,对蒙自的文明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今天,西南联大载入史册,蒙自分校已成记忆。但联大精神却早已注入中华文明的奔涌血脉中,并伴随着新中国在世界之巅的重新崛起,诠释一段不屈不挠的生命赞歌。

      通过讲座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实践团对西南联大的历史文化以及师生们的精神品格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认知,深刻领悟到了“爱国、民主、科学”和“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不仅如此,我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时代使命,要成为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本领的北外学子,“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为社会进步与国家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稿 | 阎箬林、高献瑞

排版 | 阎箬林

出品 | BFSU越南语小窝


BFSU越南语小窝
我们因越南语而在BFSU结缘,在这里,我们了解越南之文化;在这里,我们分享越南之风情;在这里,我们感受越南之魅力。欢迎关注我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