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伟|试析辽西地区夏商矿冶遗存

学术   2024-11-21 18:19   北京  

内容提要:辽西地区夏商矿冶遗存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约相当于夏及商前期;第二阶段约相当于商后期。第一阶段虽出现了与中原地区类似的采、冶、铸分离模式,但生产规模、专业化程度存在根本区别。这一时期的矿料资源主要供应本地及周边地区,另有少量可能输送至中原地区;第二阶段的矿冶生产模式与第一阶段类似,但也存在采、冶生产在同一遗址进行的情况。该阶段的金属矿料资源除供应本地及周边地区外,还可能输送至商王朝、李家崖文化的铸铜作坊。

辽西地区①泛指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及河北北部部分区域,地处医巫闾山以西,北至西拉木伦河两侧,包括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小凌河等河流及其支流地区,又称辽西山地区②。区域内夏商遗存可笼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约相当于夏至商前期③;第二阶段约相当于商后期(上限或较之略早),区域内考古学文化面貌复杂,包括多类遗存④。至西周早期,成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布区⑤。

20世纪70年代,林西大井铜矿遗址的发掘,揭开了辽西地区矿冶考古的序幕⑥,后来又陆续发现多处先秦矿冶遗址。不断发现的同时,学界对该区域的矿冶遗存也予以了较多关注,相关成果可粗略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对矿冶遗址本身的调查、发掘与研究⑦;其二,以科技手段分析早期铜器,兼及矿冶遗址⑧;其三,从考古角度研究辽西地区矿冶遗存,探讨其与中原地区的关系⑨。以往研究成果丰硕,为我们了解相关问题提供了诸多启示。总体来看,从考古角度综合分析辽西地区矿冶生产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尚不多;矿冶生产组织形式、金属矿料去向等问题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一、矿冶及相关遗存分析

(一)第一阶段

1.采矿遗址

尚未发现这一阶段的采矿遗址。但此阶段炼铜遗址较多,采矿遗址应该有不少,寄望于未来考古工作中有所发现。

2.冶炼遗址

已发现多处,如牛河梁炼铜遗址群,克什克腾旗哈巴其拉遗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牛河梁遗址区的转山子、小福山等地发现的炉壁残片引起学界重视。起初被视为红山文化用铜证据,后被正之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冶铜遗存⑩。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又在建平、凌源发现十多处包含冶铜遗存的遗址,这些遗址沿水系呈“丫”字形分布,规模均不大。统称为牛河梁“炼铜遗址”群⑪(图一)。

图一 第一阶段冶铸铜遗址分布图

1. 克什克腾旗哈巴其拉 2. 赤峰四分地东山咀 3. 建平转山子 4. 建平小黑山 5. 建平八盖地 6. 北票康家屯 7. 建平小福山 8. 凌源西城子 9. 凌源封山 10. 凌源石井沟西山 11. 凌源西台 12. 凌源大杖子北 13. 建平小北山 14. 建平大地 15. 建平庙台地 16. 凌源城子山 17. 凌源葛沟西山与东山 18. 凌源水泉沟南山

哈巴其拉遗址位于辽西山地北部边缘地带,北侧有一条季节性小河,南侧为大冲沟。2014年4月,李延祥率队发现该遗址。10月,克什克腾旗博物馆对其进行复查,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铜矿石、炉壁、炉渣等物⑫。

3.铸铜遗存

见于内蒙赤峰四分地东山咀、辽宁北票康家屯遗址(图一)。

东山咀遗址面积约2.8万平方米,南部残存石墙,中部夏家店下层灰坑(H7)出土1件陶范。陶范整体略呈扁平椭圆形,顶端可见漏斗形浇口,中间有串珠状凹槽,长3.4、宽2.4、厚0.7厘米。发掘者判断这件陶范系铸造饰品所用⑬。除这件陶范外,东山咀遗址未见其他与冶铸活动有关的遗存。康家屯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残存东、南城垣。石范出土于遗址东南,时代属第一阶段⑭。除石范外,该遗址再不见其他冶铸遗存。

(二)第二阶段

1.采矿遗址

发现3处,分别为克什克腾旗喜鹊沟、伊和沃门特及翁牛特旗尖山子遗址,前两处明确为采矿遗址。

克什克腾旗文物部门于曾在喜鹊沟遗址发现矿坑5处,采集到石器、陶片等遗物⑮。2011年夏季,吉林大学等单位在遗址开展考古工作,了解到该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面貌属喜鹊沟类⑯。研究表明,该遗址是一处季节性采矿遗址,在牧草丰美的夏季前后采矿。所采矿石属铜锡砷铅共生矿料⑰,就地粉碎成矿砂后,运往他处冶炼⑱。采矿者的食物主要来自牛、羊等家畜产出的肉食⑲。

伊和沃门特遗址地处黄岗梁铁锡矿区,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遗址多见古代露天采坑,地面分布有石锤、石碾盘等矿冶生产工具。在现代地质队开掘的探槽中发现的陶器属喜鹊沟类遗存⑳。

尖山子遗址地处敖包山矿区,20世纪60年代还曾有采矿活动㉑。遗址发现第二阶段的炼铜遗存。其炼铜所用矿石应属就地取材所得。换言之,该遗址附近曾存在时代属第二阶段的采矿行为。

2.炼铜遗址

尖山子遗址发现矿石、炉渣等遗物。起初判断炼铜活动的时代属第一阶段。最新研究表明,遗址炼铜遗存的时代为第二阶段。

图二 第二阶段矿冶遗址分布图
1. 克什克腾旗伊和沃门特 2. 克什克腾旗喜鹊沟 3. 翁牛特旗尖山子

二、相关问题研究

辽西地区所见早期铜器形制成熟,并不处在探索冶金术的初始阶段。换言之,该区域的冶金术应是由其他地区传入。邻近的甘青、中原地区都有可能是技术来源地。相比之下,前者铜器的器类、风格与辽西地区更接近,更可能是其源头。

第一阶段的炼铜生产均不在采矿点进行,说明当时已实现了采冶分离㉒,但采、冶遗址应相去不远。牛河梁炼铜遗址群周边存在丰富的铜矿资源,对应的采矿遗址应在附近寻找。哈巴其拉等遗址炼铜所用矿料也可在其附近找到。牛河梁炼铜遗址群的选址明显与水系有关㉓,各遗址规模均较小,很可能属家庭作坊㉔,炼铜生产的驱动力可能是小规模的贸易。

含铸铜遗存的遗址规模不大,铸铜遗物较少。所铸器物为工具或饰品,等级不高,说明稍具规模的遗址即可铸造铜器。有铸铜遗存的遗址皆未见炼铜遗存,所用的铜料应源自炼铜遗址,说明已实现冶、铸分离。辽西地区已发现数十件时代属第一阶段的铜器(图三)。这些铜器个体较小,锡青铜和铅锡青铜的数量占大多数,铸造工艺较接近㉕。这些铜器应属辽西本地铸造,所用铜料来源于附近的炼铜遗址。铸造这些青铜器,对锡、铅料也有需求。辽西地区存在丰富的锡、铅矿资源,今后也会发现更多采掘锡、铅矿的遗址。

图三 第一阶段辽西及周边地区铜器出土地点

1.赤峰三座庙 2. 赤峰夏家店 3. 喀勒沁大山前 4. 赤峰二道井子 5. 库伦旗南泡子崖 6. 敖汉旗大甸子 7. 阜新代海 8. 阜新平顶山 9. 阜新西灰同 10. 宁城小榆树林子 11. 建平牛河梁 12. 朝阳罗锅地 13. 北票康家屯 14. 锦县水手营子 15. 兴城仙灵寺 16. 宣化李大人庄 17. 蔚县三关 18. 蔚县前堡 19. 蔚县庄窠 20. 昌平雪山 21. 昌平张营 22. 蓟县张家园 23. 蓟县围坊 24. 大厂大坨头 25. 唐山小官庄 26. 唐山大城山 27. 滦南东庄店 28. 易县下岳各庄 29. 房山塔照 30. 房山琉璃河 31. 任丘哑叭庄

综上,辽西地区在第一阶段实现了采、冶、铸分离㉖。这种铜器产业模式虽形似中原地区,但二者却有本质不同。前者青铜生产规模小,所铸铜器形制简单,铸铜遗址也较分散。矿砂、铜料、铜器的流通与交换规模小,推测可能通过小规模贸易形式实现。而中原青铜器产业格局虽也是采、冶、铸分离,但其生产规模大,不同遗址分工明确。更为重要的是,中原地区青铜器产业格局的推动力源自夏商王朝强有力的行政力量㉗。

这一时期,辽西地区的聚落虽出现明显分层㉘,但其中心聚落统辖范围较小,不见类似中原地区具有王都气派的大型中心聚落㉙,当然也就无法统一管控区域内的金属资源。如此背景下,区域内矿冶活动虽然分工明确,但规模似乎都不大,其生产的纯铜则被分散到多个聚落用于铸铜。另需提及的是,区域内的金属资源也可能被送往他处。
燕山南麓的昌平张营遗址出土大坨头文化时期(相当于第一阶段)的残石范共24件。所铸器类有镞、鱼钩、匕首、刀、针等㉚。出土石范的遗迹比较集中,皆位于遗址东南。其中,T0406④和H105见诸报道㉛。两个遗迹均出土铜屑,以及大量炭屑和红烧土颗粒,或与早期铸铜活动有关。这些发现说明,张营遗址曾拥有铸铜作坊,可以铸造形制简单的工具和武器。值得注意的是,该遗址发现了镞范,说明遗址已拥有稳定的铜料来源㉜。张营遗址所铸铜器的工艺与燕山以北辽西地区所见者近似㉝。该遗址铸铜所用铜料也应来源于辽西地区。

另一输送点是中原地区。第一阶段,中原地区铸铜所用铜料来源于中条山地区,但该地区有铜,无锡、铅。辽西地区锡、铅矿资源丰富,正好与之互补。夏及早商时期,两地又存在不少交流,尤其是早商文化二里岗上层阶段,商文化向北发展,前锋已至燕山脚下(张营遗址)㉞。由此不难推测,这一时期,中原王朝的铸铜作坊中,存在源自辽西地区的金属矿料资源。

喜鹊沟、伊和沃门特采矿遗址均不见炼铜遗存,应属采、冶分离的生产模式;但尖山子遗址的采、冶铜活动在矿山及附近进行。由此可知,第二阶段的矿冶生产模式与第一阶段略有不同。另需重点提及的是,第二阶段,辽西地区的金属矿料除供应本地及周边区域外,可能还向南输出至中原王朝的铸铜作坊。

图四 第二阶段辽西及周边地区出土铜器地点

1.克什克腾旗天宝同 2. 克什克腾旗龙头山 3. 翁牛特旗头牌子 4. 赤峰西牛波罗南山 5. 围场贺家营 6. 平泉凤凰岭 7.朝阳魏营子 8. 宣化小白阳 9. 青龙抄道沟 10. 兴城杨河 11. 平谷刘家河 12. 蓟县围坊 13. 绥中冯家村 14. 迁安小山东庄 15. 迁安马哨村 16. 卢龙东阚各庄 17. 滦县陈山头 18. 唐山古冶 19. 滦县后迁义 20. 唐山雹神庙 21. 房山塔照 22. 涞水渐村

二里岗上层偏晚阶段,因中条山地区易采矿源行将枯竭,地区安全形势发生变化等原因,中原王朝转向长江中下游和辽西地区寻找矿源㉟。位于长江中下游的瑞昌铜岭等矿冶遗址兴盛起来,成为王朝重要的矿料来源地。但商人直接利用长江中下游铜矿的时间似不长,在商后期偏早阶段即可能终止㊱。如此背景下,兼有铜锡铅资源的辽西地区成为商王朝的关注对象。商式铜礼器的发现表明,殷墟一期以后,中原与燕山南北地区的交流并未中断。已有学者指出,这一现象与商人攫取当地金属资源有关㊲。

商代后期,商人在北方的势力虽有所收缩㊳,但仍设有定州北庄子㊴等据点。这一布局或许也有获取辽西金属矿料资源之意。王立新和付琳指出:“喜鹊沟这类遗址出产的矿砂应当就与中原商王朝对辽西地区矿产资源的需求有关。而且,如果将这些发现的地点相连接,已可明显看出一条由克什克腾旗出发,经翁牛特旗,赤峰松山区,向更南的辽宁朝阳延伸的交通路线。”㊵笔者认为,两位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虽然没有发现商王朝开发、利用燕山南北矿产资源的直接证据,但以往大量商系因素在这一地区的发现,以及商王朝在北方地区设置的多个据点表明,商人有可能通过贸易交换等方式,从燕山南北地区获取铜锡等金属矿料资源。

商代晚期,因为牲畜驾车的发展成熟,大宗物品经过陆路的远途流通成为可能㊶。循着这一思路,检视前述商式铜器的出土地点,并结合前述学者的研究,已经可以勾勒出从辽西丘陵地区,向南翻越燕山,沿太行山东麓经过商王朝在冀中地区的据点向南输送矿料的路线。

北方系青铜器的分布范围西至西北,东至海滨。西北甘青和东部辽西地区之间还有河套及周边区域。该区域夏及商前期为朱开沟等青铜文化,商晚期为李家崖等青铜文化。这些青铜文化均具备铸造铜器(至少小件铜器)的能力。已有学者注意到朱开沟文化的金属矿料可能来自辽西地区㊷。李家崖文化的分布区域更加靠近晋南地区,但此时晋南地区的矿冶生产陷入停滞㊸,且在殷墟一期后,李家崖文化与商文化长时间处于对峙状态㊹,难以形成稳定的铜料运输路线。相比之下,河套向东不远就是辽西地区,之间并不存在太多交通阻碍,并且两地同属北方系青铜器的分布区,交流十分频繁。河套地区使用来自辽西的金属矿料资源也是情理中事。就现有材料看,笔者认为,李家崖文化的铸铜原料很可能源自辽西地区。


向上滑动阅读注释:

①即张忠培先生划定的“辽西区”,张忠培:《辽宁古遗存的分区、编年及其他——1996年“环渤海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31—132页。

②⑤赵宾福:《辽西山地夏至战国时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研究的再检讨》,《边疆考古研究》(第5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③李伯谦:《论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24—142页。

④夏家店下层文化消亡后、夏家店上层文化和凌河文化出现之前的时段内,整个辽西地区的遗存曾被命名为魏营子类型(或魏营子文化),参见郭大顺:《试论魏营子类型》,《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79—98页;董新林:《魏营子文化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0年第1期。近年来,付琳和王立新撰文,指出这一时期辽西地区的文化遗存应分为五类,参见付琳、王立新:《夏家店下层文化消亡后的辽西》,《考古》2015年第8期。

⑥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辽宁林西县大井古铜矿1976年试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7),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38—146页。

⑦李延祥、韩汝玢、宝文博、陈铁梅:《牛河梁冶铜炉壁残片研究》,《文物》1999年第12期;李延祥、朱延平:《塔布敖包冶铜遗址初步考察》,《有色金属》2003年第3期;李延祥:《开展燕文化区的铜冶分金考古》,《有色金属》2003年第4期;李延祥、朱延平、贾海新、韩汝玢、宝文博、陈铁梅:《辽西地区早期冶铜技术》,《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期;李延祥、陈建立、朱延平:《西拉木伦河上游地区2005年度古矿冶遗址考察报告》,《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物研究所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86—94页;李延祥、董利军、李丽辉、杨菊:《内蒙赤峰翁牛特旗尖山子冶炼遗址考察》,《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1年第7期;李延祥、董利军、陈建立、朱延平:《塔布敖包冶铜遗址再探》,《边疆考古研究》(第12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389—395页;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喜鹊沟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14年第9期;李延祥、席光兰、李辰元、韩立新、李波、陈利、陈建立、王立新:《辽西青铜时代早期矿冶遗址考察报告》,《北方民族考古》(第3辑),科学出版社2016年,下同,第279—298页;王立新、李延祥、李波:《辽宁建平两处早期冶铜遗址的调查与初步认识》,《边疆考古研究》(第19辑),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47—59页;席光兰、李延祥:《辽宁建平县小北山冶铜遗址初步调查研究》,《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9年第5期;李延祥、董利军、陈建立、朱延平:《翁牛特旗大营子冶炼遗址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9年第1期。

⑧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李延祥、贾海新、朱延平:《大甸子墓地出土铜器初步研究》,《文物》2003年第7期;崔剑锋、郁金城、郭京宁、吴小红:《北京昌平张营遗址出土青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昌平张营——燕山南麓地区早期青铜文化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下同,第252—253页;杨菊:《赤峰地区青铜时代晚期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李丽辉:《辽西赤峰地区井沟子西区墓地出土青铜器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陈坤龙、王璐、王颖琛、梅建军、张文军:《河北蔚县出土早期铜器的科学分析与研究》,《文物》2017年第6期;王永乐、梅建军、李延祥、陈坤龙、曹建恩、党郁:《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铜器的矿料来源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0年第3期。

⑨王立新、付琳:《论克什克腾旗喜鹊沟铜矿遗址及相关问题》,《考古》2015年第4期;付琳、王立新:《夏家店下层文化消亡后的辽西》,《考古》2015年第8期。

⑩李延祥、韩汝玢、宝文博、陈铁梅:《牛河梁冶铜炉壁残片研究》,《文物》1999年第12期。

⑪⑫⑳㉓㊷李延祥、席光兰、李辰元、韩立新、李波、陈利、陈建立、王立新:《辽西青铜时代早期矿冶遗址考察报告》,《北方民族考古》(第3辑),第280—283页;第286页;第290页;第280页;第280页。

⑬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赤峰县文化馆:《内蒙古赤峰县四分地东山咀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5期。

⑭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北票市康家屯城址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8期。

⑮克什克腾旗文物志编委会:《克什克腾旗文物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2—43页。

⑯⑰⑲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喜鹊沟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14年第9期。

⑱㉔㊵王立新、付琳:《论克什克腾旗喜鹊沟铜矿遗址及相关问题》,《考古》2015年第4期。

㉑李延祥、董利军、李丽辉、杨菊:《内蒙赤峰翁牛特旗尖山子炼铜遗址考察》,《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1年第7期;李延祥、席光兰、李辰元、韩立新、李波、陈利、陈建立、王立新:《辽西青铜时代早期矿冶遗址考察报告》,《北方民族考古》(第3辑),第283—285页。

㉒㉖李延祥:《中原与北方地区早期青铜产业格局的初步探索》,《中国文物报》2014年2月28日第5版。

㉕李延祥、贾海新、朱延平:《大甸子墓地出土铜器初步研究》,《文物》2003年第7期;陈坤龙、王璐、王颖琛、梅建军、张文军:《河北蔚县出土早期铜器的科学分析与研究》,《文物》2017年第6期。

㉗㊸田伟:《闻喜千斤耙采矿遗址及相关问题探讨》,《文博》2020年第6期。

㉘如辽西山地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形态之所见,参见朴真浩:《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经济与社会形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第245页。

㉙如偃师二里头遗址,以及稍晚的郑州商城等遗址。

㉚㉛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昌平区文化委员会:《昌平张营——燕山南麓地区早期青铜文化遗址发掘报告》,第84—86页;第8、17页。

㉜一般认为,铸造用于远射的镞,是拥有稳定铜料来源的表现。

㉝崔剑锋、郁金城、郭京宁、吴小红:《北京昌平张营遗址出土青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昌平张营——燕山南麓地区早期青铜文化遗址发掘报告》,第252—253页。

㉞㊳刘绪:《商文化在北方的进退》,《夏商周考古探研》,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172页;第168—176页。

㉟刘莉、陈星灿:《城:夏商时期对自然资源的控制问题》,《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

㊱商文化在二里岗上层偏晚阶段退出了长江中游地区,参见刘绪:《中国考古学六讲系列:夏商周考古》,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7—68页。商人退出南方地区之后,由其直接控制的矿冶也停止下来。需要说明的是,商人与南方地区的交流并未中断,王朝可能通过贸易或其他方式获取南方地区的铜矿资源。

㊲陈小三:《早商文化的北进与北方系青铜器的发展》,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边疆考古研究》(第17辑),科学出版社2015年,217—218页。

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定州北庄子商墓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㊶《尚书·酒诰》载周王训示殷遗民时说:“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由此可知,殷人有驾车远行开展贸易活动的传统。〔清〕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中华书局1989年,第323页。

㊹田伟:《商代晚期的东西对峙》,《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1年第2期。


作者:田伟(中国国家博物馆)
原文刊于:《北方文物》2024年第5期

责编:丁畅 韩翰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官方网站微信;宣传考古学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考古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