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介绍】西安地区城市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附序言)

学术   2024-11-12 20:01   北京  
基本信息:
作者:冯健、赵晶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9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4年9月

印次:1
ISBN:9787573212832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介绍了西安地区考古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与实际应用,阐释了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在西安地区考古资源建设过程中的突出作用,是“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中对于大力发展数字考古,提升考古信息采集管理、综合分析和研究应用水平要求的一次有力尝试。书中采用了大量插图,详尽介绍了系统的操作和工作原理,图文并茂,实用性很强。本书的出版是考古文物领域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成果的一次总结,必将推动各省和国家相关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转化。本书适合区域性的考古地理信息平台建设者和相关研究者阅读使用。

目 录

序 刘瑞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支撑技术
第三章 西安地区考古数据库建设
第四章 西安地区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第五章 西安地区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西安地区城市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序

刘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考古学是通过古代人类遗留下的各种实物资料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科学。在几乎所有的考古学研究中,不仅需要记录古代人类活动遗存的空间位置,也需要具体分析其所属的时代甚至更加精确的时间。古代遗存的空间和时间问题,一直是考古学研究的核心基础和不懈追求。如何与时俱进地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手段,对历年所获并日益增加的海量考古资料、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分析和处理,模拟甚至以之重建古代社会的历史,是新时代考古学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1928年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提出:“因行动扩充材料,因时代扩充工具,便是唯一的正当路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管理者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地理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有效整合研究对象时间、空间属性的地理信息系统,与不断进步的考古学研究,存在着愈来愈多的“不谋而合”。因此,在考古学的研究和管理之中引入新工具——考古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而然成为了新时代考古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古称长安的西安在今天虽然仅是陕西省的省会,但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它是周、秦、汉、唐等十余朝代的都城所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的四分之三均以此为都建立了赫赫功勋,是我国最伟大的古代都城。

1933年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徐炳旭、常惠先生开展了以探寻“周民族与秦民族初期的文化”为目的的陕西历史上第一次考古调查。次年2月1日,西安成立了北平研究院与陕西省政府合组的陕西考古会;2月21日至3月19日,在西安城内的陕西省民政厅内开展了陕西历史上的第一次考古发掘;3月3日,出土“唐代兴庆宫图、大明宫图同刻一石之残碑”;3月5日,于城内湘子庙街调查获得“太极宫图暨寺街府坊市图”。前辈学者在为唐代长安城复原研究提供珍贵资料的同时,开启了以城市考古、西安考古为起点的陕西考古——这当然是西安这座伟大城市厚重历史积淀的必然选择。

90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经过几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西安考古成绩斐然,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都城的面貌越来越清晰地展现于世间,也不断展现着考古学事业的伟大贡献。

日益现代化的省会西安,与古代周、秦、汉、唐的都城,特别是隋大兴唐长安城的全面叠压,使以古代都城为背景和对象的西安考古,呈现出严重的“碎片化”局面。不仅大量考古工作的地点因“配合基本建设”而出现不时的“跳跃”,而且即使是同一地区相邻地点考古工作的时间也难以连续,给城市考古的“拼图”工作带来巨大困难。长期以来“散点状”开展考古工作后积存的相关资料,不仅难以得到有效整合,而且在新时代考古工作不断扩展、加深后的资料利用也愈加困难,更遑论以考古资料为基础重构、复现古代都城的辉煌景象。

如何在新时代考古的发展中化解难题,就成为2014年12月冯健从西安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调任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院长后,面对70年来积累的考古资料时,必须筹划解决的最主要问题。

经过一系列反复思考,冯健院长敏锐地意识到已逐渐在考古工作和研究中发挥巨大作用的考古地理信息系统,是有效化解前述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良兵利器”。因此,他迅速地从2015年底开始,通过一系列学习、摸索和尝试,一步一步地搭建起我国第一个省会城市的、覆盖古都西安的城市考古地理信息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冯健院长带领下的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通过组建专门机构,与相关部门合作,以精确的西安城市测绘信息为底图,广泛收集并数字化了1933年以来的大量西安城市测绘资料,和不同年度的高清卫星影像,同时将历年积存的西安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资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文物保护单位资料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在制定数据库标准体系和构建起基础地理数据库、考古调查数据库、考古勘探数据库、考古发掘数据库和文物保护单位数据库等一系列专题数据库后,第一次让之前分散、互不统属的各种信息,以“西安文物考古地理信息一张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迅速实现了各类文物资源、考古数据的准确、高效叠加,实现了文物管理、数据分析和综合应用的“同图”作业,成为我国若干重要城市考古的“探路者”和“引路人”。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考察时强调:“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2015年以来起步、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西安城市考古地理信息系统,不仅适应了西安城市快速发展给考古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更逐步化解了现代化城市快速扩张、城市建设范围迅速扩大给城市考古、研究及文物管理带来的巨大难题,成为新时代城市考古中“化危为机”的重要代表。本书第五章给我们提供的多个例证,已非常清晰地显示出它的巨大价值,但只要每一个使用或了解过这个系统的学者都会知道,其功能和意义远不止本书所述。

当然,与之前和之后由学者或公司开发的一些考古地理系统不同,西安城市考古地理信息系统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它从一开始就积极筹划、对接了城市文物保护事业,可以随时为西安市文物保护管理提供扎实的基础支撑,这当然与冯健院长曾任西安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的经历有关,而这也正是其优势所在。

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2015年以来,已持续九年的西安城市考古地理系统的一步步成长,正是考古人对西安古都文化“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的有效尝试和成功经验。我们期待它在新时代考古学事业发展中,不断取得更加丰富而辉煌的成果。

从2014年12月中旬开始,冯健院长曾就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城市考古中的一些问题与我进行过持续交流,我也有幸参加了为推进西安城市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而召开的多次会议并提出建议。可以说,我是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西安城市考古地理信息系统重要成果的“参与者”之一。因此在冯健院长嘱我为本书作序时,作为熟悉该系统从“出生”到“成长”环节的我自然“义不容辞”。希望在告诉大家它的“来历”后,能让它在得到更多的关怀和关爱后继续成长。

*本文序言来源为“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责编:韩翰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官方网站微信;宣传考古学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考古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