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年学术交流系列“考古青年说”(二十五)(二十六)

学术   2024-11-26 17:47   北京  


主讲人:杨筱
点评人:何利群研究员,廖旸研究员
主持人:廖奕楠
时   间:2024年11月28日(周四),9:00-12:00
地   点:中国历史研究院观通楼二层考古所作铭厅

内容简介:

四川北部东接汉中盆地,西连成都平原,北抵青藏高原东南,南据嘉陵江上游,是中原北方与西南边疆交通往来的关键孔道,也是南、北方文化交融激荡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7世纪上半叶,这一地区的广元、巴中、剑阁、梓潼、绵阳、阆中、茂县等地佛教摩崖造像数量陡增,出现了一批龛窟形制与造像风格相类的石刻。这批摩崖造像是川渝地区大规模、批量化石窟建造的开端,对理解石窟从北向南的地域传播及西南石窟传统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在现有刊布遗址的基础上,从遗址空间、造像内容及题记铭文三个方面,分析川北地区隋末唐初佛教摩崖造像的营建模式,并结合历史文献追索推动石窟勃兴的力量,揭示中原北方与川渝地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互动。


主讲人简介:

杨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窟寺考古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本科、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研究所。研究方向为石窟寺考古、佛教图像研究。



主讲人:易丹韵
点评人:何利群研究员,廖旸研究员
主持人:廖奕楠
时   间:2024年11月28日(周四),9:00-12:00

地   点:中国历史研究院观通楼二层考古所作铭厅

内容简介: 

法界佛像是一类极其特殊的如来像(以往学界通常称之为“人中像”或“cosmological Buddha”),即在佛像身躯或佛衣上表现须弥山、佛菩萨及六道众生等多种多样的图像元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世界图。关于法界佛像,佛教美术及考古学界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先前学者主要关注此类如来像的身份。本报告将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讨法界佛像的身份问题,并对法界佛像极其复杂的世界图的形成过程进行考察,阐明此类如来像中所包含种种图像元素的布局规律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联,并尝试将法界佛像的成立与制作问题还原至相关佛教思想及图像文化语境中进行思考。


主讲人简介:

易丹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窟寺考古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曾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科美术史学系,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并接受日本学术振兴会的资助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石窟寺考古及佛教美术



责编:韩翰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官方网站微信;宣传考古学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考古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