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生活中,血糖管理对于许多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中医作为传统医学,在血糖调节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调整,我们可以在吃饭前后做好以下6件事,有助于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
1. 预进餐,激活消化系统
在正式用餐前半小时,喝一杯无糖豆浆、牛奶或者吃一个水煮鸡蛋,这个小动作被称为“预进餐”。
中医讲究“未病先防”,预进餐能提前激活你的消化系统,让肠道释放有助于增加饱腹感的物质,从而减少正餐时的血糖波动。记得哦,预进餐的食物也要计入一天的总能量摄入中,才能真正达到控糖的目的。
2. 多吃绿叶蔬菜,增加膳食纤维
绿叶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能量低,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吃。膳食纤维可以延缓胃排空时间,延缓葡萄糖的消化和吸收。
餐前吃一碗水煮的绿叶蔬菜,既能补充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还能增强饱腹感,减少总能量摄入,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
3. 细嚼慢咽,稳定情绪
中医强调吃饭时应当从容缓和,细嚼慢咽。《养病庸言》中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
吃饭时细嚼慢咽,不仅有利于各种消化液的分泌,使食物更易被消化吸收,还能稳定情绪,避免急食暴食,保护肠胃。建议早餐的用餐时间为15-20分钟,午餐和晚餐的用餐时间为20-30分钟。
4. 专心进食,避免分心
古人有“食不语”之说,进食时应将注意力集中在饮食上,避免思绪万千或边看书报边吃饭。
专心进食不仅能品尝食物的味道,还有助于消化吸收,避免不自觉地摄入过量食物。安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胃的消化,因此,进食前后保持乐观情绪,力戒忧愁恼怒,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环节。
5. 餐后活动,促进消化
中医认为,食后散步、摩腹等有助于消化。吃完饭后,不宜立即卧床休息,应起身溜达或做一些低强度的活动,如散步、做家务等,增加日常活动量。
久坐行为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每隔30分钟以站立或低强度步行代替久坐,能有效改善血糖水平和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6. 餐后适当时间运动
餐后运动是降低血糖的有效方法,但应避免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中医认为,餐后45分钟至1小时后,适当进行散步、慢跑等运动,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
抗阻运动如深蹲、俯卧撑等,也能刺激肌肉消耗糖原,降低血糖峰值。
小贴士
饮食顺序:吃饭顺序也很重要,蔬菜→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类,这样的顺序能使血糖曲线更平稳。
醋的妙用:饭前饭后20分钟内喝醋,可以暂时抑制α-淀粉酶的活性,有助于血糖控制。
情绪管理: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进食前后情绪波动,有助于消化和血糖稳定。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的血糖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如果你有以下疾病,可以点击咨询问诊来要水主任。
1.高血糖、高血压
2.2型糖尿病
3.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
4.骨质疏松症
5.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6.尿路感染、慢性肾衰竭
7.各类老年疾病
点击下方卡片,填写信息,给来要水主任留言吧!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