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口腔医学的起源与发展|邹静教授 石四箴教授

健康   2024-09-24 17:11   北京  







导读:

本文回顾了中国儿童口腔医学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口腔医学在维护儿童口腔健康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文中记录了许多在学科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例如: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儿童牙病施治,中国现代儿童口腔医学的起源和学科创立,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口腔儿科学组成立,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专业委员会建立……还从儿童口腔学科发展和教材建设,到目前儿童口腔常见疾病防治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应用,都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

通过了解这一领域的历史与现状,希望能够引发更广泛的关注,推动政策制定者、医学界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提升儿童口腔健康水平,进一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的指导方针和政策。






作者: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邹静教授
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  石四箴教授


儿童口腔医学(Pediatric Dentistry)是口腔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专业,以0~18岁儿童及青少年为对象,主要研究儿童及青少年牙颌系统生长发育特征、儿童及青少年口腔常见多发病发病机制、疾病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诊疗、咬合诱导及早期矫治、全生命周期的口腔健康管理等。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明显增强,尤其对儿童口腔健康水平的要求明显提高,儿童口腔疾病尤其是儿童龋病、错𬌗畸形的高发病率已引起口腔学界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与关注,也带动了学科的飞速发展。





儿童口腔医学的起源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的《素向·上古天真论》中已有“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的记载,表述了女孩7岁、男孩8岁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即开始有了乳恒牙的更替。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中就记有“小儿疳虫蚀齿方”,这是我国儿童龋病用砷剂治疗的最早记载。

近代中国儿童口腔医学作为独立学科起步于上世纪40年代。1940年王巧璋博士从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根据1943年华西协合大学教务处的教职员工名录(现收藏于四川大学档案馆)显示,王巧璋留校担任的是“临床预防牙医组及牙医儿科讲师”。发表于1945年的《华西牙科战后规划》一文中记载了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开展的“小儿牙病”临床及教学工作;1948年华西协合大学成立“小儿牙科学系”,王巧璋教授为首任系主任,王巧璋教授也被认为是中国儿童口腔医学的创始人。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学科的创始人为1944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的李宏毅博士,他毕业后留在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从事儿童牙病学教学与临床工作,1947年赴北京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任教,1950年李宏毅教授在原“小儿预防科”的基础上建立了北京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公共卫生牙科”,1951年更名为“儿童牙科”。1948年震旦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改成牙医学院,学制由4年改为6年。在牙医学系门诊内开设儿童牙科,位于上海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内,聘任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20世纪40年代初入职上海震旦大学的方连珍教授专职主持儿童牙科的临床和授课。可见由王巧璋、李宏毅和方连珍在成都、北京和上海分别成立独立的“小儿牙科学系”、“小儿预防科”和“儿童牙科”是我国现代儿童口腔医学的雏形。

1941年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已拥有当时先进的设备及优秀的口腔医生,装备有31台现代化的牙科治疗椅,其中13台位为美国进口的口腔综合治疗台,是当时全国最为先进之牙科设备。20世纪40年代,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学制为7年,开设的课程学生四年级学习《预防口腔学》;五年级学习《儿童牙齿学》和《预防口腔学》;六年级进行《预防口腔学》等的大课讲授和实验教学。1948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的王巧璋博士在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创立中国最早的小儿牙科学系,至1949年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设有8个学科系:口腔解剖生理系、口腔组织病理系、口腔外科系、牙周学系、牙体学系、赝复学系、小儿牙科学系和正牙系。






儿童口腔医学的发展

学组和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的成立





1987年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口腔儿科学组成立,石四箴教授担任组长。同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儿童牙病防治学术会议,这次大会有来自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1名代表参会。1989年儿童口腔学科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王存玉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毕业,1998年在湖北武汉成立第一届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石四箴教授担任主任委员,我国的儿童口腔医学的学科发展迈开了大步。2012年第五届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实行大委员会制,有效专科会员已超过1000人;2023年全国第十二次儿童口腔医学学术大会在成都举办,来自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的参会代表1600余人,历任主任委员上海同济大学口腔医院石四箴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葛立宏教授、秦满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王小竞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邹静教授均出席本次大会,共同见证了新时代下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儿童口腔医学教材的建设





我国供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的全国高等学校儿童口腔医学规划教材的建设起自1987年,当时仅在《口腔预防医学》中占1/3篇幅,1995年该教材再版时,更名为“儿童口腔预防医学及儿童口腔医学”,“儿童口腔医学”之名开始出现在规划教材中[5]。2000年《儿童口腔病学》独立成册,2003年再版时更名为《儿童口腔医学》,2008年第3版《儿童口腔医学》已达29.4万字,石四箴教授为本专业规划教材1-3版的主编。2012年第4版《儿童口腔医学》出版发行,葛立宏教授担任主编,字数增加到51.1 万字,参加编写教材的单位、人员、内容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20年第5版《儿童口腔医学》教材还是由葛立宏教授担任主编,新增了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邹静教授和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秦满教授担任副主编,第5版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均进行了较大的改进,数字化内容被正式纳入教科书编写,并配套了光盘和规范化习题集,文字增加到54.3万字。同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全英文的《儿童口腔医学临床前实验指导》,这是新时代我国的第一本全英文实验教程,显示了我国儿童口腔医学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与国际一流学科接轨的新局面。

儿童口腔医学的学科建设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加强口腔卫生,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25%以内。为践行这一目标,全国各高等院校、专科口腔医院、妇幼保健院大力支持儿童口腔学科发展,诊治内容已完全不同于过去传统的“儿童牙科学”,扩展到儿童口腔健康管理,涵盖了儿童龋病及牙髓根尖周疾病、儿童乳牙及年轻恒牙外伤、牙发育异常、儿童咬合发育管理、特殊儿童口腔健康管理及儿童口腔外科门诊等系列新理念新技术应用到临床工作中。

2013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及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获批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使儿童口腔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理念与新技术不断涌现。2017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秦满教授主编的《儿童口腔科临床操作教程:一步一步教你做临床》出版,2018年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邹静教授与李小兵教授主编的《儿童口腔科医疗诊疗与操作常规》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秦满教授主编的《儿童牙齿健康百问百答》出版。2020年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医学(全英文)》课程获得首批国家一流线下本科课程,华西口腔医院儿童口腔团队主编的国内第一本全英文《儿童口腔医学临床前实验指导》出版,同年由该团队主编的《宝宝爱牙牙》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出版物推荐科普漫画书籍。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汪俊教授主编的《口腔自我保健视频漫画丛书·儿童口腔篇》出版,2022年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李小兵教授主编的《中国儿童错𬌗畸形早期矫治专家共识及病例解析》、黄睿洁副教授主编的《儿童口腔临床新技术解析》及邹静教授主编的《出发!爱牙五侠》出版。2023年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和昆明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同时获批国家重点临床建设专科,由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赵玮教授担任负责人的《儿童口腔医学》课程获批国家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本科课程。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也以“医路同心 护齿同行”为主题,每年开展“儿童口腔健康西部行”等适宜技术及学科临床规范的推广活动,多种形式助力学科的迅速发展。






儿童口腔常见疾病防治新技术

龋病早期防治技术





2015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71.9%,龋均4.24,未治疗率达到96%;3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高达50.8%,龋均2.28,未治疗率98.2%。龋病仍然是危害我国儿童口腔健康的首要疾病。随着儿童口腔医学向早期预防、早诊早治方向发展,筛选出龋易感儿童,有助于在群体水平上更有效地利用卫生保健资源,在个体水平上为患儿提供更为适当的防龋措施,有针对性地降低儿童龋病发生率。龋风险评估(caries risk assessment,CRA)是儿童口腔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指在儿童口腔保健或儿童口腔医生的医疗行为中,识别与分析那些被认为与儿童龋病相关的因素,并提出个性化的防龋或治疗方案,促进并参与儿童龋病的治疗与管理。随着微创牙科(minimum intervention  dentistry,MID)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口腔医生医所接受,现代儿童龋病的治疗更强调早期尚未成洞的龋损修复和评估个体的患龋风险性,采取积极措施监控个体龋病的进展并予以适时地阻断。

根据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和口腔预防专委会联合制定的《婴幼儿龋防治指南》,该指南明确了婴幼儿龋病的临床治疗应适应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以“慢病管理”的方式将预防与临床诊疗技术相结合,阻止继发龋、新发龋或再发龋的发生,尽可能地减小低龄儿童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影响,将乳牙龋阻断在乳牙列或替牙列,维护恒牙列的健康完好。因此,在婴幼儿龋治疗中尽量少地使用侵入性治疗手段,尽量少地使用高速手机去除软龋等的机械手段,最大程度上保存活髓。对尚未波及牙髓的龋损,不追求一次性去净软龋的“完美”牙体外形修复治疗,推荐使用化学机械去腐辅助下的非创伤性修复技术,同时采用对患牙隔湿要求相对低的释氟充填材料,如玻璃离子水门汀等充填窝洞。

乳牙牙髓根尖周疾病的治疗新技术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乳牙龋发病率高、治疗率低,儿童乳牙牙髓根尖周病作为乳牙龋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也高居不下。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2021年制定并发布了《乳牙牙髓病诊疗指南》,该指南明确提出对患有牙髓根尖周疾病的乳牙治疗时,首选的患牙隔湿方法为橡皮障隔离术,乳牙牙髓根尖周疾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存活髓的间接牙髓治疗(indirect pulp therapy,IPT)、牙髓切断术和非活髓保存的根管治疗。对乳牙近髓的深龋或可复性牙髓炎尽量保留部分或全部生活牙髓。对急、慢性牙髓弥漫性感染和根尖周组织感染局限的乳牙可通过规范的乳牙根管治疗予以保留。乳牙根尖周组织广泛病变,病变波及恒牙胚,髓室底穿孔,或无法修复外形的患牙,牙根吸收1/3以上或接近替换的乳牙为乳牙根管治疗的非适应证。

儿童咬合发育管理





咬合发育管理的目的一是引导咬合的正常发育、降低错𬌗畸形的发生率,二是通过咬合管理降低错𬌗畸形的严重程度。儿童咬合发育管理关注儿童咬合发育的全过程,通过儿童牙病的防治、正常口腔功能的引导和建立、错𬌗畸形早期阻断性治疗等方法,达到儿童正常咬合关系,颜面颌和谐美观的目的。

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2022年发布了《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临床诊疗专家共识》,该共识认为对于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更多或更重要的是进行间隙管理,可选择性采用主动或被动治疗,引导第一恒磨牙萌出、维持牙弓长度、避免咬合异常。若第二乳磨牙在上颌第一恒磨牙萌出过程中发生早失,则需要先在上颌第一乳磨牙上制作带环或全冠式远中导板间隙保持器,将远中导板延伸至部分萌出的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进行上颌第一恒磨牙导萌和间隙保持。陈欣蕾等学者对不可逆性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可能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第一恒磨牙嵌入量指数越小,第一恒磨牙萌出角度越小,其异位萌出越倾向于可逆。早期预判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是否可逆并适时干预可有效预防因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导致的第二乳磨牙早失、间隙丧失及错𬌗畸形的发生。

预防与阻断矫治始于乳牙萌出的婴幼儿期。3岁前的吮指习惯可视为正常的生理活动,但若持续到3岁以后,则属于口腔不良习惯,将会对牙齿及颌面部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可导致上牙弓狭窄、腭盖高拱、上前牙前突等错𬌗畸形。因此,对超过3岁半儿童的不良吮吸习惯可采用腭刺、带刺唇弓等矫治器进行不良吮吸习惯的破除,阻断错𬌗畸形的发生。持续的口呼吸不良习惯可引起儿童Ⅱ类错𬌗畸形,同时还会引起口周肌肉功能的异常,导致患儿开唇露齿、牙弓狭窄、上牙前突。因此在矫治儿童Ⅱ类错𬌗畸形的同时,应进行口周肌肉功能训练,形成患儿正常的口唇封闭与正常吞咽,协调牙颌面的正常生长发育。早期功能治疗可调整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能有效地降低儿童骨性错𬌗畸形的严重程度,从而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儿童骨性错𬌗畸形在成年后手术治疗的可能性。






结语

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儿童口腔医学学科的发展相比,我国儿童口腔医学起步较晚,在儿童口腔医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临床技术规范化推广等方面尚需努力。儿童龋病管理、牙髓根尖周病及错𬌗畸形的发生机制、咬合发育管理、牙及牙列生长发育影响的因素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相信新的时代,我国的儿童口腔学科会有更大的发展,跻身于世界一流学科之列。








作者介绍





邹静教授

邹静,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际牙医学院中国区院士,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主任、儿童口腔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七届儿童口腔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儿童早期矫治规范化诊疗项目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核心专家。《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Int J Oral Sci)、《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承担多项国际合作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等。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16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和50余篇SCI论文,主编国家卫健委“十四五”规划教材《儿童口腔医学》,出版《儿童口腔科临床诊疗与操作常规》《儿童口腔医学实验教程》等专著28部。作为第一负责人制订《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诊治专家共识》《年轻恒牙龋诊治专家共识》,参与10项团体标准/指南/规范制订。



石四箴教授

石四箴,教授,台湾台南市人。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医学系。获有日本九州齿科大学齿学博士学位、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现任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日本东京齿科大学客座教授。第二届亚洲小儿齿科学会会长,第三届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1988-2007年任中华医学会口腔医学分会儿童口腔医学学组组长和第一、二届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沪港澳台口腔医学交流协会名誉会长和澳门儿童牙科学会名誉会长。已出版著作17本(任主编11本),发表国内外论文272篇。曾任全国高等院校口腔医学专业教材《儿童口腔医学》第1、2、3版主编。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0名。享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人事部杰出高级专家。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及奖章、中国儿童口腔医学事业终身成就奖、上海市口腔医师终身成就奖等诸多奖项。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九、十届政协上海市副主席,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本文转载自《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9月20日首发于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订阅号




编辑:CMT佳境
监制:CMT飘飘



商务合作:刘先生 13521808316


『口腔科普小今 是《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面向大众开设的口腔健康教育平台。在这里有一位靠谱的“小今医生”,希望用说白话、接地气的方式轻松愉快地传播普及口腔医学专业知识,提供权威、准确、实用的口腔健康信息。点击关注我们,有眼光!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出版发行,为国内首个正式出版发行且具有国家刊号的口腔领域专业报纸。传播口腔医学专业信息,成为口腔医师的贴身课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