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童智慧,李维勤,黎介寿. 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坏死组织感染开放手术要点[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3,43(3):340-343.
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坏死组织感染开放手术要点
童智慧,李维勤,黎介寿
胰腺坏死组织感染(IPN)是目前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的瓶颈问题。近年来,微创引流已成为IPN治疗的首选,但开放手术仍然是“step-up”治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治疗模式下,不仅开放手术的指征和时机应有新的认识和变化,开放手术的操作过程也应与时俱进。新的治疗模式下IPN开放手术建议遵循“三个尽量不”原则:(1)尽量不干扰结肠下区腹膜腔。(2)尽量不做附加手术,简化手术操作。(3)尽量不指望首次手术完全清除干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2270678)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 东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 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胰腺炎中心 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02
通信作者:李维勤,E-mail:liweiqindr@vip.163.com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尤其是疾病后期(4周以后)发生的胰腺坏死组织感染(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及继发的多种并发症(如脓毒性休克、腹腔出血、消化道瘘等),是目前SAP治疗的瓶颈问题,病死率高达15%~35%[1-2]。自始以来,IPN的治疗模式在争议中不断演变发展,2003年,黎介寿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指征和时机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可以预见,内镜治疗技术、腔镜微创技术和放射介入技术的发展将成为SAP治疗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3]。近年来,“step-up”治疗模式得到迅猛发展和广泛认同[4],“延迟(Delay),引流(Drain),清创(Debride)”的“3D”理念,已成为当前IPN治疗的指导思想。在新的治疗模式下,如何合理把握IPN开放手术的指征和时机,仍然是SAP多学科团队面临的关键问题[5-8]。2020年,笔者团队就这一问题也发表了经验心得的总结[9]。目前认为,虽然微创引流已成为IPN治疗的首选,但开放手术仍然是“step-up”治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视为IPN治疗的压舱石。
1 尽量不干扰结肠下区腹膜腔
胰腺横卧于第1~2腰椎前方,为后腹膜所覆盖,是一个腹膜后器官,当各种原因引起AP时,大量炎性渗液沿着胰腺及胰周的各个间隙扩散,常积聚于网膜囊、肾脂肪囊周围及双侧结肠后等部位,但幸运的是,很少侵及结肠下区的腹膜腔。结肠下区是指横结肠及其系膜与盆底上面之间的区域,内有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以及盆腔诸器官。因此,病程后期,一旦炎性渗液和坏死组织感染后所形成的IPN,依靠胃结肠韧带、横结肠系膜、双侧侧腹膜等屏障,与结肠下区的腹膜腔有着天然的隔绝,这是“不幸中的万幸”。这也提示,在处理IPN的过程中,不论是经皮穿刺引流,还是开放手术引流,应遵循“尽量不干扰结肠下区腹膜腔”的原则,不宜将网膜囊和腹膜后的感染医源性地扩散至结肠下区腹膜腔。因为感染一旦扩散至结肠下区腹膜腔,一方面会增加清理感染灶的难度,很多肠袢间的感染灶不论是穿刺引流,还是手术清除,难度都很大,甚至引起脓毒血症,另一方面也会加重病人的病情,引起或加重胃肠功能障碍,甚至发生小肠瘘,导致很多病人手术后肠内营养延迟或难以实施,这对IPN病人而言是“雪上加霜”。 那么,如何做到“尽量不干扰结肠下区腹膜腔”呢?笔者团队的经验是:(1)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经皮窦道软镜和经皮肾镜等微创引流尽量经腹膜后入径。(2)尽量选择肋缘下横切口,不建议选择腹正中切口。根据对一些在外院手术后转诊至中心的SAP病人的观察,笔者发现部分术者会选择腹正中切口引流IPN。虽然国外亦有学者推荐选择此类切口[10],但笔者认为选择该切口最大的问题就是会将网膜囊和腹膜后的感染扩散至结肠下区腹膜腔,而且还存在以下问题:(1)不能充分暴露胰腺坏死组织。(2)骚扰肠道导致术后肠功能恢复延迟。(3)可能因为肠管水肿、腹腔高压等原因而不能关腹,需开放腹腔。(4)若因残余感染、出血等原因再次开放手术,重新进腹的过程会增加小肠瘘发生的风险。另外,也有部分术者会选择侧腹壁小切口清除坏死组织。这类切口适用于比较局限的单侧或双侧结肠后感染灶的引流,但若同时有胰腺实质、胰头部、脾门附近等部位的坏死组织,采用此类切口,暴露不彻底,引流不充分,而且一旦合并出血等并发症,止血将非常困难。还有,部分术者会经脐建立气腹后腹腔镜下离断胃结肠韧带,进入网膜囊清除IPN,亦会造成医源性的结肠下区腹膜腔感染。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团队自20世纪90年代成立重症胰腺炎中心以来,一直采用肋缘下切口行IPN开放手术,并依据坏死组织的范围选择单侧或双侧肋缘下切口。国内,大部分专家亦推荐选择此类切口[11-12]。笔者认为肋缘下切口有如下优点:(1)此切口下方即为胃结肠韧带,离断此韧带后就直接进入网膜囊和胰床,向左延伸可暴露脾门,向右延伸可暴露胰头部、十二指肠外侧的坏死组织。(2)不需进入结肠下区腹膜腔,不会造成医源性的结肠下区腹膜腔感染。(3)不骚扰小肠,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4)即使因为残余感染、出血等原因再次开放手术时也非常方便,不会带来新的损伤。
当然,肋缘下切口因为要离断腹部肌肉,也会带来一些不足。(1)不便探查结肠下区的腹膜腔,会遗漏一些小肠肠管的潜在问题,比如肠缺血、肠坏死等。(2)术后对呼吸功能的影响。(3)容易形成切口疝。但相较而言,笔者认为选择肋缘下切口行IPN清除引流术利大于弊。
在新的治疗模式下,为克服上述不足,笔者对此也不断做些改进:(1)每次开放手术前,都会认真阅片,判断肠管有无缺血、坏死,若疑有则选腹正中切口。(2)离断胃结肠韧带之前,先简单探查结肠下区腹膜腔。探查方式:第一步,游离大网膜,观察皂化斑及大网膜聚集部位;第二步,用温生理盐水冲洗并吸净腹腔积液,观察积液性状,判断有无肠液、脓液;第三步,从Treitz韧带开始逐段探查至乙状结肠。探查内容主要包括:(1)术前CT难以发现的肠管缺血、坏死灶。(2)观察结肠系膜有无坏死。(3)若术前病人有粘连性肠梗阻表现,应重点探查并解除粘连。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病人探查时即因大网膜与脏层、壁层腹膜粘连严重而渗血不止,甚至大网膜“溶化”在肠管间,此时需评估探查结肠下区腹膜腔的必要性,若术前高度怀疑结肠下区腹膜腔有需手术解决的问题,则可继续,若无,则建议可停止探查。
2 尽量不做附加手术,简化手术操作
IPN病人往往同时合并有一些其他问题,如胆囊、胆管结石导致的梗阻性黄疸、胆囊炎、胆管炎,十二指肠瘘,结肠瘘[13],大部分病人还需继续经空肠喂养。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接诊了很多在外院行IPN清除术的同时,做了一些附加手术而又出现新并发症的病人,如行胆囊切除术或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而出现胆瘘,十二指肠瘘行胃-空肠吻合术而出现吻合口瘘,结肠瘘行近端结肠拖出造口而出现结肠造口塌陷、坏死,行胃空肠插管造口术放置营养管而出现造口瘘等。这些并发症的出现,不仅使IPN的治疗雪上加霜,更加复杂,甚至会继续造成新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安全。这是因为: 首先,新的治疗模式下IPN病人开放手术时全身状况往往并不乐观,很多病人刚刚经历了早期阶段的“器官功能障碍”,器官功能刚刚恢复甚至还未恢复,开放手术对病人而言是“二次打击”,故手术时间应力求短、手术操作应力求简单,避免长时间的、复杂的手术操作给病人造成“机体生理功能极限”的损伤;
其次,IPN病人在早期阶段的营养支持治疗往往并不顺利,很多病人一方面处于高营养风险状态,另一方面,并发IPN后机体高分解代谢状态越来越明显,“负氮平衡”越来越严重,机体此时自身修复、愈合能力短期内几近丧失,因此,此时行过多的组织器官切除、缝合、吻合等操作往往与初心不符,反而增加了胆瘘、胃肠道瘘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另外,胃肠道插管造口的营养管引出腹壁时往往位于切口附近,近端结肠造口时,由于结肠系膜挛缩,造口也往往不得不置于切口附近甚至切口内。而IPN病人首次手术后,往往会因出血、残余感染等情况需再次甚至多次手术,反复打开手术切口的同时,胃空肠插管造口、结肠造口也不可避免地被撕脱、脱落。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主张行IPN清除手术时,尽量不做附加手术,简化手术操作,这是“损伤控制理念”[14]在SAP病人治疗中的实际应用。若出现上述问题,笔者建议的做法是:梗阻性黄疸、胆囊或胆管炎病人首选内镜下置管引流或经皮穿刺引流;十二指肠瘘病人做好瘘口附近的充分引流(放置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引流)和经空肠肠内营养(鼻肠管跨过瘘口至空肠上段)[15];若鼻肠管跨过瘘口实在困难,则建议术中做“隧道包埋式空肠插管造口”;结肠瘘病人建议做末端回肠造口,一方面手术操作简单,另一方面术后可迅速、安全地实施肠内营养。笔者经常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术”,其优势在于:(1)由于肠管粘连水肿、系膜挛缩等原因,识别末端回肠的远近端非常困难,近端回肠往往因不能充分游离而出现造口塌陷、造口坏死等并发症。(2)远端造口开放能避免结肠处于封闭状态,预防因结肠狭窄、梗阻导致的“盲袢综合征”发生。(3)后期行造口还纳时,废用结肠需做肠道造影、肠内营养等准备工作,远端造口此时可提供诸多方便[16]。
目前认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行胆囊切除术的时机应因病情轻重而异。对于轻型ABP,在住院期间即行胆囊切除术能够降低病人胆囊相关并发症的复发率,这一结论已经成为多项指南的共识[17-18]。但指南中对重症ABP(尤其是坏死型ABP)的胆囊切除时机尚无定论。在无菌性胰腺坏死积聚或胰周积液没有完全吸收的情况下,手术过程中有可能会干扰至后腹膜,导致感染的发生。加之胆囊周围因炎症增生形成的粘连,增加了分离操作的困难,易发生胆瘘。因此,美国胃肠病学会(ACG)2013年发布的AP处理指南中指出,对于重症坏死型ABP病人,临床医师需要经综合判断后再做外科干预的决定,这类病人的胆囊切除术通常推迟到住院后期(如果住院时间较长),或延迟至出院后[18]。笔者认为,对重症ABP病人,临床一般情况稳定(包括炎症消退、坏死组织吸收等)是胆囊切除术的前提条件[19],但其稳定的判断标准尚需要更多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提供依据。
3 尽量不指望首次手术完全清除干净
笔者所在中心是国内最早开展IPN病人“step-up”治疗模式的三级转诊中心之一,并创造性地提出“四步法”阶梯式引流策略(PCD-双套管负压冲洗-内镜-手术)[20]。初期,笔者团队对开放手术指征把握的比较严格,但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发现,开放手术率和IPN病人总的病死率虽然较“step-up”模式应用之前明显下降,但中转开放手术病人的病死率反而有所升高。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笔者所在中心近年来收治的SAP病人病情越来越重,重症和危重症AP病人的比例逐年升高;另一方面,在笔者中心之前制定的开放手术指征下,最终需要开放手术的病人,很多是出现了危及生命并发症的需要紧急手术病人。这类病人,若诊断IPN时即已经合并有器官功能衰竭(organ failure,OF),或者是在微创引流过程中出现新发OF,经一段时间的微创引流后,病人的器官功能、营养状况等全身状况呈恶化趋势,在脆弱的生理状态下对手术打击的耐受性甚至不及诊断IPN初始时的全身状况,开放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上升在所难免。而对于微创引流过程中出现了大出血、消化道瘘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此时再去做挽救性手术,已是强弩之末。 因此,近年来,笔者团队对之前制定的开放手术时机和指征进行了修正,提出了“cross-back”的治疗策略。“cross-back”治疗策略简而言之,一是手术适应证放宽、时机提前;二是灵活机动地运用各种引流手段,不拘泥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经此修正,笔者中心实施IPN开放手术率已由前几年的15.7%(2012—2019年)升至目前的22.2%(2020—2021年)。
由于IPN病人坏死组织的特性,手术适应证放宽、手术时机提前后,就要求笔者尽量不指望首次手术完全清除干净坏死组织,目标只针对微创引流效果不佳的区域去做有限的清除。即在IPN的治疗过程中,对于干性坏死为主、范围大、位置深、器官功能恢复缓慢、预计引流效果欠佳的病人,可以优先开放手术,处理主要的坏死积聚,再灵活地应用各种微创治疗方法解决残余脓腔,而不是等到出现并发症或OF加重再中转开放手术,最终是为了获得最优化的引流。
另外,经肋缘下横切口离断胃结肠韧带,对网膜囊、胰床以及脾门、胰头部、十二指肠外侧坏死组织的引流较为方便,但对肾脂肪囊周围、结肠后、肠系膜根部、腹膜后盆腔等部位坏死组织的清除,则可能会“鞭长莫及”,因此,既往多会游离结肠脾曲、肝曲,打开侧腹膜或结肠系膜对肾脂肪囊周围、结肠后、肠系膜根部、腹膜后盆腔等部位坏死组织进行彻底清除引流,但由此也带来一些新的损伤:(1)对结肠血供的影响。(2)腹膜后感染扩散至结肠下区腹膜腔。基于“尽量不指望首次手术完全清除干净”的原则,笔者不建议打开侧腹膜或结肠系膜去清除肾脂肪囊周围、结肠后、肠系膜根部、腹膜后盆腔等部位的坏死组织,而是在术后再充分利用各种微创引流手段进行清除。
手术成功不等于治疗成功,危重病人的最终结局,决定于机体生理功能的极限,而非是对损伤器官、组织外科手术修复的完整性,因此,在2006年提出“损伤控制理念”[14]。在此理念的指导下,遵循上述“三个尽量不”原则,近年来,笔者中心IPN病人虽然开放手术率有所上升,但手术的切口、范围均较之前明显变小,手术时长明显缩短,手术病人的病死率呈下降态势。
参考文献
(在框内滑动手指即可浏览)
[1] van Dijk SM,Hallensleben NDL,van Santvoort HC,et al.Acute pancreatitis: recent advances through randomised trials[J].Gut,2017,66(11):2024-2032.
[2] Boxhoorn Lotte,Voermans Rogier P,Bouwense Stefan A,et al.Acute pancreatitis[J]. Lancet,2020,396(10252):726-734.
[3] 黎介寿,李维勤.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指征和时机的再认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9):4-5.
[4] van Santvoort HC,Besselink MG,Bakker OJ,et al.A step-up approach or open necrosectomy for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J].N Engl J Med,2010,362(16):1491-1502.
[5] Babu RY,Gupta R,Kang M,et al.Predictors of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managed by the step-up approach[J].Ann Surg,2013,257(4):737-750.
[6] 苗毅,黄东亚,李强,等.从“step-up”到“step-jump”——感染坏死性胰腺炎“跨阶梯”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11):1251-1254.
[7] 孙备,李冠群.创伤递升式分阶段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再认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1,41(4):374-378.
[8] Henn J,Lingohr P,Branchi V,et al.Open abdomen treatment in acute pancreatitis[J].Frontiers in surgery,2021,7:588228.
[9] 高堃,童智慧,李维勤.新的治疗模式下胰腺坏死组织感染开腹手术指征和时机的思考[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1,30(9):1012-1016.
[10] Werner J,Hartwig W,Hackert T,et al.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open pancreatic necrosectomy[J].Scand J Surg,2005,94(2):130-134.
[11] 傅由池,高志清,刘正才.重症急性胰腺炎坏死组织清除的指征与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11):675-677.
[12] 陈拥华,刘震,刘续宝,等.急性重症胰腺炎手术切口的选择及坏死组织清除术的技巧[J].肝胆外科杂志,2011,19(4):309-310.
[13] Timmerhuis HC,van Dijk SM,Hollemans RA,et al. Perforation and fistula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 patients with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a nationwide prospective cohort[J].Ann Surg,2022,10:1097.
[14] 黎介寿.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8):561-562.
[15] 张敬柱,杨洁,李刚,等.胰腺坏死组织感染并发十二指肠瘘诊治及预后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1,41(3):315-319.
[16] 张敬柱,童智慧,李维勤.急性胰腺炎并发结肠瘘的诊断及治疗[J].中华胰腺病杂志,2018,18(3):210-212.
[17] Guidelines WGIAP.IAP/APA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J].Pancreatology,2013,13(4 suppl 2):e1-15.
[18] Tenner S,Baillie J,DeWitt J,et al.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guideline: 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J].Am J Gastroenterol,2013,108(9):1400-1416.
[19] 高堃,童智慧,李维勤.胆源性胰腺炎诊治难点思考[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11):1270-1274.
[20] 童智慧.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坏死感染阶梯式引流新模式的建立[D].南京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