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离倘恍的食管黏膜下隆起

健康   2025-01-11 10:04   北京  


对于食管黏膜下隆起,是一种在内镜检查中观察到食管黏膜光滑的隆起性病变,可能原因很多,如囊肿、平滑肌瘤、间质瘤、食管黏膜下癌、淋巴瘤等,分享近期遇到的两例病例。




病例一




患者为66岁女性,因吞咽梗阻感1月入院,该患者近1月出现吞咽梗阻感,时轻时重,于当地医院行胃镜提示食管隆起性病变。既往该患者30年前患“结核性胸膜炎”,自诉已治愈;患有高血压16年,长期口服降压药物治疗;2024年4月外院行脑梗死介入手术。

患者外院胃镜示距门齿约20-24cm查见一柱状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光滑,管腔狭窄,镜身尚能通过(如下图)。



入院后完善胸部增强CT示:在食管隆突区域见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直接约1.1cm,增强后强化较均匀(如下图)。



超声内镜(EUS-FNA)图片:超声探头置于食管隆起病变处扫查,食管壁内不均匀低回声肿块,内部可见高回声斑点,病变处壁内各层次界限不清;EUS-EG(弹性成像)以绿色为主,质地中等偏软。EUS-FNA时,使用22G穿刺针共穿刺2针,可见组织条及少许白色脓性分泌物(如下图)。



患者穿刺物送检提示:炎性渗出及坏死组织(如下图);抗酸染色(-),细胞学涂片未见异型细胞。



综合患者目前情况,进一步完善结核分支杆菌IgG抗体(+),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因此考虑诊断为食管结核;予以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四种联合治疗;治疗1月后随访患者无进食梗阻感,未诉任何不适。治疗1月后于当地县医院复查胃镜(如下图),之前隆起的包块基本消失,目前可见一个浅的溃疡面,恢复良好。





病例二




患者为73岁男性,因吞咽梗阻1月入院,起初进食粗糙食物时较明显,近期出现进食流质饮食出现梗阻感;既往有长期吸烟、饮酒史。外院胃镜提示距门齿约20cm处、22cm分别查见一黏膜下隆起,两处隆起非连续性,距门齿约23cm处肿物基本占据整个食管腔,镜身无法通过,活检提示黏膜慢性炎。为明确诊断收入院。

内镜如下图,可见食管上段左壁及后壁分别查见一黏膜下隆起,两处非连续性,肛侧肿块已占满食管腔,表面黏膜光滑。



胸部增强CT(如下图):食管上段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大。



超声内镜(EUS-FNA):两处病变均位于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内,层次模糊不清,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呈低回声,多普勒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分别对两处包块进行EUS-FNA,使用22G穿刺针分别进行穿刺,并分别送病理活检、液基细胞学、直接涂片。





病理结果:涂片查见异型细胞,结合组织条病理及免疫组化,为食管中分化鳞癌。



术后处理:该患者诊断为食管上段中分化鳞癌IVA期(cT4aNxM0G2),建议患者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或者化疗联合放疗新辅助治疗,治疗后评估有无手术机会,患者选择前者,目前正在规范治疗中。


总结:

食管结核临床相对少见,检出率仅为0.15%-0.3%;在内镜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既往不乏有以食管包块行ESD、STER等切除,而手术过程中发现为食管结核可能;因此该病诊断较困难、易误诊;EUS的逐步发展,文献报道其有相对特异的EUS图像改变,主要表现为不均质或均质性低回声团块,常见内部夹杂斑点状及条索状高回声,食管外膜增厚、中断及缺损,周边肿大淋巴结与食管外膜及食管壁内低回声团块相融合等;而EUS-FNA/FNB有助于细胞组织学诊断。对于第二例患者为食管多发跳越性黏膜下癌,但肛侧包块可能粘膜层有病变,只是因为狭窄,内镜无法观察到;对于该患者行超声内镜引导下活检钳深挖活检或EUS-FNA/FNB应该都能得到确诊。同样的食管黏膜下隆起性表现,性质各异,预后也天壤之别,因此所有治疗都应该诊断先行。对于此类患者的诊断,超声内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简介:

夏良钱

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委会、重庆市抗癌协会早癌学组、重庆市消化内镜专委会等多个学组委员,擅长消化道早癌的筛查、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EVL、EIS、组织胶注射止血)、内痔套扎及硬化治疗、ESD、EFTR、STER、POEM、超声内镜及介入性超声内镜、ERCP等。


消化界
消化界,为您提供学会动态、专家采访、会议报道、会议直播等高质量的医学信息和专业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