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月2日的,天空下着瓢泼大雨。但十万市民依然走上街头,只为送别一位普通的知识分子。
他就是胡适,被称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的知识分子。他去世时,全部遗产只有135美元。而在他最辉煌的时期,月薪就有260大洋,还是中国最高稿酬的作家。
朋友圈里的一号人物
在民国时期,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叫“我的朋友胡适之”。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街边小贩,都以能和胡适做朋友为荣。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高低,往往取决于他如何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 ——卡耐基
胡适做人从不看人下菜,他用完全平等的眼光对待所有人。他在北大做讲座时,如果时间临时变动,都会特意通知来听课的黄包车夫,生怕他们白跑一趟。
有一次,他为一个卖烧饼的写下推荐信:"这是我的朋友。"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帮那个小贩解决了很大的困难。
慷慨解囊的布道者
胡适不仅以诚待人,还经常慷慨解囊帮助他人。林语堂留学美国时,胡适曾借给他一千美金作为学费。后来林语堂误以为是北大资助的,等他回国任教后想还钱,却发现根本查无此事。
这样的事情在胡适的一生中并不罕见。他帮助别人从不居高临下,也不期望对方感恩。他只是默默地付出,像对待一个平等的朋友那样自然。
包容比自由更重要
胡适说过:“这个社会只有每个人都从心底真正包容别人,而不是每个人都在自由地骂人,那么中国社会才会真正好起来。”
鲁迅曾经骂了胡适整整十年,但胡适从未反驳过一句。不仅如此,在鲁迅去世后,他还主动帮助鲁迅的遗孀许广平出版鲁迅全集。
他给鲁迅写信说:“评价一个人要君子,你爱一个人就要多想想他的缺点,正视一个人就要想想他的优点。”这份宽容与智慧,让人肃然起敬。
知识分子的骨气
但胡适的包容并非没有原则。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立场:不站队、不妄议、不迎合、不谩骂。
当他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面对蒋要求学术配合政治的压力,他当场就站起来说:“总统,你错了。学术应该保持独立,学术与政治无关。”
现代文明的灯塔
如今,当我们重新审视胡适的一生,就会发现他留给我们的远不止那135美元的遗产。他给我们留下了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平等、包容、独立、理性。读懂胡适,就是读懂了自由与宽容的现代文明。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对真理的追求,这才是知识分子的使命。" ——胡适
<<< 左右滑动见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