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这样一个富二代吗?他爸是钢铁厂老板,家产堪比马云早期身价。但他却散尽家财,跑去山区当了一名乡村教师,最后在贫困中离世。临终前,他却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这位任性的富二代,就是因刀郎的《罗刹海市》又火了一把的维特根斯坦。
从希特勒同学到乡村教师
1889年,维特根斯坦出生在奥地利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有趣的是,他的小学同学竟然是希特勒,两人还因为打架结下过梁子。命运给了他含着金汤匙出生的privileged(特权),但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毅然散尽家财,只身前往偏远山区当起了乡村教师。
后来,著名哲学家罗素发现这位乡下老师的思想境界不一般,力荐他去剑桥大学任教。然而,站在剑桥大学的讲台上,他发现几乎没人能听懂自己在说什么。于是他又一次选择逃离,跑去战地医院当了一名男护士。
语言的困境与真相
维特根斯坦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但语言也可能成为混淆真相的工具。
“"如果听中国人说话,听到的是难以捉摸的咯咯声。懂中文的人却承认这是一种语言。同样,我经常不能察觉一个人的本性。"
这段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懂对方的语言,就无法真正理解一个人。而当今社会,语言常常被权力绑架,成为颠倒黑白的工具。
刀郎为何要唱维特根斯坦?
《罗刹海市》最后一句"西边的欧岗有老板,生儿维特根斯坦",看似突兀,实则意味深长。
刀郎借用维特根斯坦的意象,暗示了当下社会的一个痛点:有些人试图通过操控语言来扭曲事实。就像歌中唱的"指鹿为马"、"指鼠为鸭",这不正是我们常见的现象吗?
艺术照亮真相
好的艺术作品都在追求真善美。《罗刹海市》选择了批评丑恶这条路,它像一束光照进风雨,让丑陋无处遁形;又像一股清流穿过山间,让正义熠熠生辉。
<<< 左右滑动见更多 >>>
这让我想起维特根斯坦的一个观点是: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语言是想法的总和。当语言无法准确表达事实时,音乐、艺术或许能打开另一扇窗。所以,当你听到《罗刹海市》时,不妨想想:在这个充满噪音的时代,我们是否也该像维特根斯坦那样,勇敢地追寻真相?即便这意味着要放弃一些既得利益,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