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个朋友圈,说自己考上了某985高校,却被亲戚泼了一盆冷水:"现在的大学算什么?民国时期才是真正的大学,那时候培养的都是大师,现在的大学就是个职业培训所。"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前段时间刷屏的一个段子:"民国之后再无大师" 。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当99%的人都是文盲,1%的大学生自然成了"大师"
民国时期,全国的文盲率高达90% 。换句话说,当时能读大学的人,已经超越了99%的同龄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同样的学术成就,在今天可能只能评个教授,在民国就足以被称为"大师"了。
“你的成就不在于你站得有多高,而在于你超越了多少人。——马云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个现象:一个普通的程序员去了非洲某小国,因为会写代码,直接被当地政府请去做总统IT顾问,还享受部长级待遇。这不正是同样的道理吗?
"大师"扎堆文科,理工科却门可罗雀
说起民国的大师,大家能想起谁?鲁迅、胡适、林语堂、王国维、蔡元培...数来数去,几乎清一色都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为什么?
因为在那个年代,中国的理工科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少数几个理工科人才,比如竺可桢、李四光,也都是留过洋的。反观今天,我国自主培养的理工科教授、科学家比比皆是。这些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们,或许没有"大师"的光环,但他们才是推动这个时代进步的真正英雄。
被"唯名气论"蒙蔽的双眼
其实,人们认为民国教育远胜今天,很大程度上是被"唯名气论"的认知误区所困扰。就像现在有些人总是在讨论"基因决定论"一样,热衷于追捧那些光环加身的"大师",却忽视了身边无数默默耕耘的人才。让我举个例子:如果你问现在的年轻人,谁是中国最厉害的科学家,很多人可能会说"钱学森"。但如果问他们知不知道屠呦呦,在诺贝尔奖得主的光环之前,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习
现在的中国,有着无数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他们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钻研;这个时代不是缺乏大师,而是缺少发现大师的眼睛,和认可大师的心灵。所以,当你听到有人说"民国之后再无大师"的时候,请记住: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只是他们的形象可能和你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 左右滑动见更多 >>>
与其沉迷于过去的光环,不如睁大眼睛,看看身边这些推动时代进步的人。也许有一天,当我们回首今天,会发现这个时代也曾璀璨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