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薪2000元的穷教授,却让8位两院院士甘愿在他的课堂下做学生。这不是段子,而是发生在抗战时期的真实故事。
在炮火纷飞的年代,有这样一所大学,它的师生吃着10块钱一顿的"蕃薯稀饭",挤在简陋的竹棚教室里,却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这就是被称为"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的西南联大。
大师云集的黄金时代
讲台上站着的是谁?是翻译泰斗许渊冲、哲学家冯友兰、历史学家吴晗、一代宗师钱穆、文学大师钱锺书、沈从文、朱自清...这些如今让我们仰望的大师,当年就在同一所大学里教书育人。
他讲课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后豁然开朗。——季羡林谈陈寅恪
有趣的是,连教授都会去蹭课。国学大师吴宓和朱自清、季羡林都会去听陈寅恪讲国史,学生们便尊称陈寅恪为"太老师"——教授的教授。
通识教育的璀璨明珠
西南联大能培养出如此多的大师,靠的不是豪华的硬件设施,而是独特的通识教育理念。
什么是通识教育?简单来说,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接受全面的人文素养熏陶,包括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等基础知识,而不是一入学就钻进专业的"象牙塔"。
文化传承的希望之光
中国悠久而光辉的文化发展,像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柏杨
如今,那个让大师谦卑、让学子向往的西南联大已成为历史,但他们的智慧结晶并未消失。当我们翻开这套凝聚着大师心血的书籍,仿佛能听到他们在竹棚教室里慷慨激昂的讲课声,看到莘莘学子在油灯下奋笔疾书的身影。这不仅是一套书,更是一座通往民族文化精髓的桥梁。
<<< 左右滑动见更多 >>>
每一个热爱学习、渴望成长的人,都值得拥有这套承载着大师智慧的通识教育宝典。让我们一起,在大师的引领下,开启一段跨越时空的求知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