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人,为中国默默奉献了一生,临终前却身无分文,只留下两个遗愿:把文物还给中国,把骨灰埋在中国。他的骨灰在异国他乡等待了50年,才终于回到故土。这个人,就是被很多人称为"伪君子"的司徒雷登。
一个美国人的中国心
1876年,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在中国,他度过了73年的光阴。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认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这不是客套话,因为他的父母、妻子,包括他自己,最终都长眠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燕京大学的缔造者
1919年,在民国积贫积弱的年代,司徒雷登创办了燕京大学。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往返中美数十次,凭一己之力筹到了45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天文数字。更令人动容的是,他把自己每月1000美元的工资,也大都捐给了学校。
在他的努力下,燕京大学成为了近代中国最顶尖的学府之一。33年间,燕大虽然只培养了不到1万名学生,却走出了4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1位工程院院士。抗战时期,那些冲在最前线的记者,几乎都出自燕大。
三重身份的困境
作为教育家,他将燕京大学推向世界一流;作为美国驻华大使,他亲眼目睹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见证者,他深切体会着这个古老国度的阵痛。
然而命运弄人,他成了教员眼中"装着爱中国的伪君子",是蒋不待见的异己,更是美国人眼中对华政策失败的代罪羔羊。
悲情晚年
1949年后,司徒雷登回到美国。这位曾经筹集巨款的教育家,晚年却几乎一贫如洗。因为他把所有的钱都给了燕京大学,没给自己留下任何积蓄。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瘫痪在床,形影相吊。
1962年,司徒雷登在异国他乡悄然离世。临终前,他只有两个心愿:把带回美国的中国文物归还故土,把自己的骨灰安葬在燕园。
迟来的告慰
令人唏嘘的是,在过去60年里,这位燕大校长的声音被刻意遗忘,连闻一多在《最后一次演讲》中对他的赞誉,也在入选教科书时被删除。
直到2008年,随着中美关系解冻,加上北京奥运会的契机,司徒雷登的骨灰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中国,安葬在了杭州西子湖畔的半山安贤园。墓碑上只刻着"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几个字,这既是对他最大的褒奖,也是历史对他最公允的评价。
爱一个国家,不需要太多理由。——司徒雷登
如果你想了解这段被尘封的历史,想读懂一个美国人为什么会如此深爱中国,我推荐你读一读《在华五十年》这本书。这不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爱国,不分国界。
<<< 左右滑动见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