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5岁的老人,曾经抛下妻子和5个孩子,只身一人逃往香港。凭什么在香港创办了最牛的大学?
这个决定让他在两个月后被官方点名批斗,成为"帝国主义控制的极少数人"之一。但历史证明,正是这个看似"狠心"的选择,让他不仅保全了自己的尊严,还在香港创办了蜚声海外的中文大学。
这个人就是被誉为"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的钱穆。
从一间破教室到一所大学
1949年6月,局势动荡,钱穆心急如焚。他先后拜访了陈寅恪、熊十力等好友,想劝他们一起南下,却无人响应。给在重庆的梁漱溟写信,石沉大海。最终,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只能孤身一人逃往香港。到了香港,钱穆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在一间破旧的棚户房里创办了新亚书院。
创业维艰。白天,他在教室里授课;晚上,只能寄宿在一所中学里。学生交不起学费,老师发不出薪水,他不得不四处化缘筹钱。
就这样,新亚书院在他的坚持下逐渐发展壮大。1963年,香港政府决定将其升格为香港中文大学。
拒绝"洗心革面"的倔强
期间,他的侄子钱伟长和老师吕思勉都劝他回去。他的回信掷地有声。
"回去虽无生命之虞,但需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我万万做不到的。"——钱穆
每次他开讲,教室总是座无虚席,就连香港的名流们也纷纷前来听课。这种超强的号召力,源自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留下1700万字的"时光胶囊"
晚年的钱穆依然笔耕不辍,总计著述达1700万字。他说:"我把书都写好放在这里,将来一定有用。"1952年,他出版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震惊了整个史学界。这本书不仅成为考试常考题材,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重大历史关头,总有人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你们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钱穆
<<< 左右滑动见更多 >>>
因为真正的读书人,不是为了批判或歌颂,而是为了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或许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