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疯子的经济实验:阿根廷米莱如何重启经济学的终极辩论?

文摘   2025-01-26 08:01   辽宁  

一个40多岁的狂人,靠着狂飙突进的演说和极端的自由市场主张,在阿根廷赢得了总统大选。

阿根廷总统  哈维尔·米莱

他扬言要关闭央行,放弃本国比索,用美元取而代之。这个“疯子”就是米莱

更疯狂的是,他还真这么干了。上任第一天就宣布比索贬值54%,同时大幅削减政府开支。阿根廷街头爆发抗议,但他依然我行我素。这让人不禁想起一个世纪前,另一位被称为“经济学掘墓人”的传奇人物——哈耶克

一场改变世界的经济学辩论

1928年,英国剑桥大学,一场足以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辩论正在上演。台上站着两位经济学巨擘:一位是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另一位是坚持自由市场的哈耶克

如果在撒哈拉沙漠实行计划经济,那么连沙子都会短缺。——米塞斯

这句米塞斯的名言,完美诠释了哈耶克派对政府干预的态度。当时的英国正陷入经济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人们在街头游行示威。凯恩斯的方案简单粗暴:政府要大干快上。他认为经济危机源于投资者信心不足,政府就该挺身而出,通过修建基础设施等方式刺激消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强政府”。

哈耶克则坚持,除非打仗,政府就该少管闲事。他认为政府过度干预只会让人民沦为“奴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小政府”。

历史选择了凯恩斯?

1929年,美国爆发大萧条。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一片混乱。罗斯福总统虽然认同哈耶克的理论,但他坦言:“政客不能什么都不做。”1936年,当欧洲经济持续恶化时,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像救命稻草一样,被各国政府紧紧抓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获得成功,更是让凯恩斯主义如日中天。

有趣的是,哈耶克早就预言了大萧条的到来。他的商业周期理论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解释金融危机最充分的理论。但在那个时代,没人愿意听一个主张“政府无为”的经济学家说教。凯恩斯的门徒理查德曾嘲讽地问哈耶克:"按你的理论,如果我明天不去买件外套,失业率就会上升,资金就会往上游集中,储蓄耗尽后经济就会崩溃?"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回到今天,当我们看到阿根廷的米莱,是否觉得历史在重演?这让我不禁想起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的警告:过度依赖政府,最终会失去自由。而过度依赖市场,是否也会带来灾难?这个问题,或许要等米莱的实验给出答案。

<<< 左右滑动见更多 >>>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与其纠结于理论之争,不如:思考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关注经济政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理解不同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毕竟,经济学不仅仅是学术争论,它最终影响的是每个人的生活。

往期回顾

  1. 70%的财富被不到5%的华人家族掌控:亚洲人民贫穷的真相

  2. 谁阻断了司徒雷登骨灰归乡的最后梦想?一个美国人的中国情缘

  3. 沉默85年的西安事变绝密档案:张学良反蒋计划浮出水面,历史真相大白于天下

  4. 21年灰色人生:一个知识分子如何用文字为自己赎罪与救赎


大卢讲书
📖每天摊开一本书 🌍读书有伴|处世有知 💬主聊历史|人物|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