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夏莲和孙颖莎结束比赛后握手
前同事转了一篇奥运网文,题目是“比赛输了的人,怎么还那么开心啊”。文章以倪夏莲为例,赞叹了奥运赛事中的资深运动员们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的“精神美丽”。
先简单介绍下倪夏莲。倪夏莲是卢森堡籍华人,出生和成长在上海,1979年入选国家乒乓球队。1983年参加第37届世乒赛,她与队友曹燕华、耿丽娟为中国队赢得女子团体冠军;混双比赛中,她与郭跃华合作夺得金牌。1989年赴德国参加乒乓球俱乐部,1991年开始定居卢森堡,此后代表卢森堡参与多次国际赛事,为推动卢森堡和欧洲的乒乓球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她以其超长的运动生涯、独特的直拍长胶打法以及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受到广泛关注和尊重,她在国际乒坛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61岁的她倪夏莲作为乒乓球赛事中年龄最长的参赛选手,已经六度参加奥运会。在女子单打比赛中,倪夏莲与中国00后小将孙颖莎对战,最终以0:4的比分止步于32强。难能可贵的是,她赛球打得欢天喜地,输球时也兴高采烈。最后一场比赛退场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为什么倪夏莲输球还能这么开心? 我和周围朋友就这个问题做了一些讨论。
有人说,抱着“重在参与”的精神参与体育赛事,就不会特别在意得失,松弛感就能带来幸福感。有人就不同意这个说法了,虽然倪夏莲带着愉悦之心在打球,但她每一局都是打得非常勇猛顽强,并非用“松弛感”一词就能形容她的比赛状态。
有人说,倪夏莲表示过,她是带着三个梦想来参与本次奥运的:“一是积极参与;二是至少赢得一局;三是能和孙颖莎对决一次”。 虽然她最后兵败孙颖莎,但她达成了自己的所有心愿,开心也是非常正常。管理好自己期望值的人,在做任何事情时就能进退有余,所以不管输赢都能保持快乐心情。
有人则说,和以赢得比赛作为成功标志的大多数职业运动员相比,倪夏莲参与奥运会赛事只是她幸福生活中的众多乐事之一。 倪夏莲有着优渥幸福的生活、也有瑞士老公托米无微不至的关爱、更有种植花果蔬菜和养宠物的个人爱好,因此她的幸福感有多纬度的源泉。享受参与奥运会的过程快乐相较于一定要赢的目标快乐更为符合她的状态。
有人说,来参加奥运的运动员没有不想赢的,否则就是对于自己和自己所代表国家的不负责任。 所以呢,有无松弛感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达成预设的自我目标也不能说明她就不想继续赢下去。在任何有对抗性的竞争中,能真正不在意输赢的只有两种人,一是还不懂得自己参赛所该承担的责任。比如涉世未深的孩子,参赛就是玩乐,自己玩开心了,输赢都是无所谓。另一类则是超越了对于输赢的期望。比如倪夏莲,以61岁高龄来参加自己的第6次奥运会,来了本身已是奇迹,输赢问题则是锦上添花之事。
倪夏莲认真比赛中
大家的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 从倪夏莲的赛场状态,我联想到职场人所选择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随遇而安、得过且过,这种躺平式工作方式似乎有了松弛感。但是职场竞争激烈,职业赛道上无欲无求的人可能因此可能获得较少发展机会,不进则退中很容易被职场同行者淘汰。
被升职、加薪、带人的职场发展愿望不断裹挟,这样的职场人焦虑感非常深重,过多计较步步得失、过于执念职场输赢的生活中能获得的满足感也会相对减少。
拥有最佳的工作状态的人还是属于那些不太注重个人得失、用心投入、努力付出的职场人。 他们用“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来要求自己,把无限精力和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充分享受自己和团队一起努力的过程快乐。 这样的人做功在事情上,因为事情上的成功也就获得了自己的职业发展道理上的成功。他们正是像倪夏莲这样,充分享受到了奋斗过程中的幸福感并收获最大的人生快乐。
另外,工作其实和赛事一样,都只该是众多人生乐趣的一部份。 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有温暖的家庭、有可以自洽的身心乐趣,这样的人才不会把工作环境里的得失看得无比重要。 心宽的人与他人合作时更会让人愉悦,心宽的人在艰难的工作挑战里也会有更强的抗压能力。
希望我们都能活成像倪夏莲一样的人,无论输赢得失,幸福和快乐都能常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