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六)——渔歌子:开门七件事(2)米

文摘   文化   2024-09-23 06:30   河南  

总第2624期






文 | 赵桥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渔歌子,词牌名,辞书上解释是“南曲越调”。大道河地处吴头楚尾的江南水乡,鱼跃鸢飞是常见的景致。

借这一词牌,记录一组故乡与鱼事有关的往事。

——题记

 

通常说到“米”,一般特指稻米。在“开门七件事”中,应该泛指与菜蔬相对的果腹的主食,面食,其他杂粮,甚至荒年时候的树皮、野菜乃至“观音土”一类,都应包含在内。如果说“家里还有吃的”,不是指蔬菜,专指填饱肚子的东西。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种植、食用水稻的国家,大道河一带又是“鱼米之乡”,理论上,正常的年份应该是“喜看稻菽千重浪”,是富庶之地,吃米饭不会成为问题。实际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和绝大多数地方一样,经常处于粮食短缺的窘境,还谈什么稻米。

我们及相邻的几个生产队,因为土壤的原因,不适宜种植水稻,种植小麦 、棉花为主的旱作物,稻米不多。附近那几个种植水稻的大队、生产队,情况也一样。我的三姨妈,家在大道河对岸的江宁县(现属南京栖霞区),一直以水稻为主要作物,每年开春青黄不接时,她们那儿有不少人家,都要渡河到我们这边来,找亲朋好友借粮度“春荒”。

种不种水稻,大米都吃不到、不够吃,原因都是一个,当时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不论年丰年歉,生产队的主要粮食作物及其他经济作物(指根据县和公社要求种植的品种及面积),都要统一上交国家 ,然后农民根据各家劳力的情况,吃“饭销粮”,价格略高于农民上交的,而又不是农民自己种植的那些优质稻米,是一种口感较差的糙米——后来知道是杂交稻的一个品种。除了对价格有想法外,农民似乎比较喜欢,出米率高于大米。还有,就是这种米煮饭“胀锅”。这是操持每日三餐的奶奶评价米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样的米和水,煮出来的饭多才好,吃饱肚子是第一要务,口感可以忽略不计。出米率和“胀锅系数”(我杜撰的词语)是首要因素。

说到首要因素,前提是粮证上有计划、余数才行。各家各户除了粮票、布票等,还有粮油证,明示着全年的计划数和购买情况。还得有钱,能把粮油证上的数字变成瓮中实实在在的稻谷。我出生时,刚好完美地避开了“三年灾害”,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道河一带并未遇到特大的自然灾害,多数年份都是风调雨顺,但记忆中,家里存放粮食的大缸里(我曾专门写过大道河一带的缸),难得有黄灿灿的稻谷。

小时候,更多的是面食和杂粮。

生产队种小麦 ,收成后首先要满足上交的公粮。这种规定到实行土地承包制后的好几年,都没变化。我也曾和家人一起,用板车拉着沉重的晒得干燥的麦子,到镇上的收购站卖公粮,经历过刁难。工作人员用一根长长的带凹槽的铁钎子,随意插进一个麻袋里,取样,拿几粒放进嘴里咬一下,就说水份超标(不超标的几乎没有),需要在收购站院子里的水泥场上再暴晒几个小时。工作人员认为合格后,再重新装麻袋,过磅,自己扛着一麻袋麦子走过倾斜的颤巍巍的跳板,把麦子倒进仓库里的“麦山”上。生产队时期卖麦子,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况,我不知晓。但不知什么原因,生产队收获的麦子并不全部上缴,还会留下一部分,其中一些是麦种,更多的是按一定规则分给社员。我家,各家的大缸里,更多的是存放小麦。

生产队小麦、大麦、元麦都种过,以小麦为主,后两种在一些边角地种植,收了用作生产队饲养的十多头猪的精饲料,主要是种猪享用。很多时候,人与猪争食。元麦用石磨磨成面粉,麦麸掺杂其中,摊饼,做面疙瘩,都是黑乌乌的,口感不好。现在,认为这是一种富含营养的好食材,提倡适量吃一点。

小麦,需要碾成面粉。大队的机房只能碾稻谷 ,公社的两个集镇也没有这样的磨坊和加工厂,需要板车拉着,甚至肩膀挑着,经过部队农场、桥头、炭渚、高资等地(其实是沿着长江边,与现在的沿江公路差不多重叠的线路),步行到三十公里远的镇江京口闸。我曾经走过一趟,几家人约好,夜里一两点就起来,简单吃一点出发,一路不停,天麻麻亮走到目的地,已经排着数十辆板车或担子,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轮到自己,也会遇到与公社收购站相似的一幕,是八五折(指一百斤麦子可换八十五斤面粉,十五斤麦麸),还是八三折,全凭工作人员一句话。换面粉的人几乎没有争辩的,因为争辩无效。沉默的脸上写满无奈。以后,我读到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似乎“与吾心有戚戚焉”。

想不到二零零零年以后,我定居了镇江,住处离这座唐代就有的水闸咫尺之遥,步行过去不过半小时。现在,仅是一处省级文保单位,不复有我少年时代感受到的繁华商业气息。

在缺少大米的年代,我并没有真正饿着肚子的时候,小麦,是让我们没有遭遇饥饿的主要食物。面糊、面疙瘩、面饼、馒头,以及一年中难得一次的饺子,无论是稀是干,至少能让我们的肚皮在一天中有一段时间的饱满。

小麦之外,就是杂粮。其实杂粮并不庞杂,只有玉米和山芋两种。玉米是实在缺少粮食时候的补充,只能做点玉米糊,贴几块玉米饼。多数时候,玉米是鸡鹅鸭或猪的饲料。山芋,除了挖残废了的和保管不善霉变的,成为猪饲料,是完全当着主食的杂粮。

不知是大道河一带相对偏僻,上面的干部不太注意,还是我们大队、特别是生产队的干部思想不太“左”,在“以粮为纲”口号喊得震天响的年代,一些生产队都要留出相当面积的土地和一些边角地栽种山芋。这种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极力倡导并撰文《甘薯疏》推广的作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可谓是大道河人的“救命粮”,是大道河人的“救荒本草”。

秋后,生产队分得的山芋有数千斤,记得我家根据劳力和人口,最多有过三千斤的。其实还不足以支撑半年多的时间。勤劳的人家,还会私下里进行“货物贸易”,用自留地里生产的萝卜等,到外地(一般是亭子公社的山区,甚至苏北)再换回一些山芋。

山芋水分多,储存难,尤其难以过冬,冻坏的山芋,味苦,致癌,人不能吃,连猪也不肯吃。一般人家除了留下少量的,做好万无一失(经常还是“失”)的保温措施外,多数是加工后保存。第一种加工方法很简单。生山芋洗净表皮的泥土,切片,大约半公分厚,放在匾子里晒干,装进布袋子里,放在干燥处保存。这种方法省时省力,普遍采用。第二种方法比较讲究。山芋洗净煮熟后去皮 ,和成芋泥,冷却后再切成条状,有人家还会在薯条上粘上一点芝麻,增其香味,同样放在匾子里晾干,收藏,可以当零食吃,颇似牛皮糖,很有嚼劲,现在一些景区门口还有售卖,金黄色,在我看来,风味胜过土豆做的薯条。第二种方法,一般人家都是做的很少,主要满足馋嘴的孩子。

一日三餐,至少有两餐是“稀+干”组合。稀的,是很枵(方言,音xiao,第一声,稀、薄的意思)的米粥、面糊、玉米糊;干的,少数时候是面疙瘩、馒头,绝大多数时候是煮山芋,或者与稀的同煮的山芋干。

山芋吃多了胀肚子,还会有比较多的“惰性气体”。小时候坐在课堂里,忽然有异样的响声或气味,大家见怪不怪。

常有人说,现在从不吃山芋,是小时候吃的太多的缘故。我则多而不厌,尤其喜欢糖心山芋。

附近的部队农场大面积种着另外一种杂粮:高粱,秋天成熟的时候,一片火红,可能会引发诗人的雅兴。高粱用来酿酒,酒糟喂猪。当时谁家能在过年时从部队买到一些高粱酒,值得炫耀一番。生产队从不种植高粱,有一些人家会在门前小河边、自留地的角落种上数十棵,主要是用来扎扫帚的。现在,乡下的一些日用品百货店里,还能看到这样的扫帚。至于高粱果实直接磨成粉后做成饼,好像“割”着喉咙,实在难以下咽。

不管什么充当主食,小时候,大道河一带看到的叫花子,都是外地人,本地人还能勉强度日,挖野菜充饥的日子或人家,似乎没有听说过。生产队最南边有一户人家,男人有病,女的则有点好吃懒做,很少参加生产队劳动,工分少,年底“找尾”(即“分红”)自然少,有两年开春后,子女外出要饭,生产队其他的人家似乎不同情这家。那年头,勤劳肯定不能致富,但一般也不会饿着肚子。不勤劳的,背后会被议论。

1978年我上高中,成了家里吃米最多的一个。学校离家近十里,早出晚归,中午需要在学校带米蒸饭。好在也就是那时起,大道河一带的大部分人家,大米已逐渐成为主食,别说山芋,连面粉都退居次席了。一句话,家庭的“粮食安全”问题已经不成问题了。至于后来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是新话题了。

2024年8月31日于湾山



作者简介



赵桥,江苏句容监狱民警。


往期精彩




【一脉心香】赵桥 | 拉板车的父亲

【我的高考记忆】参赛作品:那一年,我的高考 | 赵桥

【报告文学】赵桥 | “情愿为了一棵树而失去整个森林”

——朱穰丞、朱白兰爱情传奇

  赵桥 | 侠者阿紫

  赵桥 | 土地的名字

  赵桥 | 桑叶青青桑葚红

赵桥 | 同窗“竹海”小聚记

赵桥 | 张老师

赵桥 | 红梅一点香如故——杂忆邓红梅同学

赵桥 | 那些坛坛罐罐和大缸——故乡物事之一

赵桥 | 腰子盆——故乡风物之二

赵桥 | 沉默的农具

赵桥 | 亦俗亦雅说“掼蛋”

赵桥 | 我把春天端上桌

赵桥 | 俗世奇人

赵桥 | 抓好筷子扶好碗

赵桥 | 在庸常的生活里摆一个优雅的造型——读诗文集《太阳花》兼谈草根文学创作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一)——造房子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二)——曾经的柳树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三)——后门口的两棵柿子树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四)——捡拾的“日子”(1)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四)——捡拾的“日子”(2)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四)——捡拾的“日子”(3)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四)——捡拾的“日子”(4)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四)——捡拾的“日子”(5)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五)——渔歌子:“竭泽而渔”(1)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五)——渔歌子:“走,摸鱼去!”(2上)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五)——渔歌子:“走,摸鱼去!”(2下)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五)——渔歌子:不得不说的小龙虾(3)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五)——渔歌子:“非典型”捉鱼法(4)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五)——渔歌子:记几种水中的小精灵(5)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五)——渔歌子:食有鱼(6)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五)——渔歌子:粉墨登场的烧鱼“配角”(7)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五)——渔歌子:不懂规矩不吃鱼(8)

赵桥 | 大道河边的那些日子(六)——渔歌子:开门七件事(1)柴





主编:风雨薇、绿柳
julichuanmei@yeah.net

扫码关注,阅读精彩  

聚力阅读
聚力阅读,拒绝平庸文字,让您每一分钟阅读都有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