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郭村,坐落于古晋国曲沃的地域之内。追溯历史,周成王的胞弟叔虞受封于唐地,其子燮则将都城迁移至晋水之畔,并更名为晋,亦称故绛,这一地名现今对应的是山西省的曲沃县。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在翼城与曲沃交界处的“天马—曲村遗址”中,发掘出了涵盖九代晋侯的19座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即著名的“晋侯墓地”,出土文物数量惊人,达到了上万件,这一发现有力地证实了此地为晋国早期的都城遗址。
在《汉书·地理志》中,闻喜县被记载为“故曲沃”,而《史记·晋世家》则提到,昭侯元年时,文侯之弟成师被封于曲沃。汉武帝时期,一次他从长安出巡,途径古曲沃时,恰逢汉军在南越(今广东)取得大捷。汉武帝龙颜大悦,遂将这一喜讯传来之地赐名为“闻喜”。自1974年起,考古学者对位于晋南闻喜县上郭村一带的周代古墓葬展开了多次发掘。
1989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在闻喜上郭周代遗址进行第五次挖掘。尽管数月来的工作已让考古队员们疲惫至极,但他们依旧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就在这一天,M7挖掘现场传来了好消息,考古队员张崇宁在挖掘中发现了一件珍贵的文物——一辆青铜挽车,其大小刚好能置于手掌之中,工艺之精湛,堪称西周晚期晋国青铜铸造技艺的巅峰之作。此车后被命名为“刖人守囿六轮挽车”,并收藏于山西博物院。据张崇宁研究员回忆,该墓葬为一棺一椁,墓壁已塌陷,人骨也已腐朽。
在随葬品中,一辆倒扣在棺内的小铜车吸引了他的注意。这件名为“刖人守囿”的青铜厢式六轮车,在出土时,一只小鸟和一个轮子已脱落,但仍能展现出其精巧绝伦的工艺。车厢四周装饰着形态各异的伏兽,栩栩如生。
发掘出“刖人守囿”车的当天,恰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一位领导出差途经闻喜,便前来上郭村查看发掘进展。两位资深考古专家一见这辆青铜小车,便断定其为稀世珍宝,当即决定由张崇宁次日将其带回太原妥善保管。自考古队进驻上郭村以来,不仅文物贩子和盗墓者蠢蠢欲动,连村民们也天天打听考古队的发现。因此,张崇宁研究员对“刖人守囿”车的出土极为谨慎,连村干部都未通知。考虑到将文物留在村民家中不安全,张崇宁决定立即将其带回太原。
“刖人守囿”车高9.1厘米,长13.7厘米,宽11.3厘米,一个成年人的手掌可轻松托起。尽管体积小巧,但工匠们却在其上装饰了猴、虎、鸟等20多个动物形象,运用了阴线雕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技法。除底纹和浮雕动物图案外,还镶嵌了14个立体动物形象。
车箱四角有四只回望的熊罴,两侧中部卧着一对小虎,车箱帮上还有两对振翅欲飞的小鸟。全车共有六个车轮,前面两个卧虎抱着四个小车轮,后面则是一对大轮子。
全车可转动的部位多达十五处,是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和机械制造水平的杰出代表。这辆挽车构思独特,制作工艺精湛,迄今为止仅发现一件,堪称无价之宝。
刖人守囿车制作于春秋时期,并非用于礼、乐、宴享的器皿,也非实用物品,而是专为贵族艺术欣赏而制作的工艺美术品,是一种珍贵的古代机械玩具。
它拥有两大四小六个车轮,转动自如。尽管体积小巧,甚至可以拿在手中玩赏,但其制作工艺却极为精湛:车顶中央蹲着一只可爱的小猴,提起猴身可以打开顶部的两扇箱盖;小猴旁边还有四只可以灵活转动的小鸟;车箱四角有四只回望的熊罴;两侧中部则卧着一对小虎;车箱两帮则铸有两对小鸟;前面更有两只卧虎抱着四个小轮。全车共饰有二十几个动物形象,造型栩栩如生。
那么,刖人守囿车左门扉上的守门人为何会赤裸全身、缺失左脚并拄着拐杖呢?这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酷刑——刖刑,即砍掉犯人的左脚作为惩罚。因此,“刖人守囿”车的出土进一步证实了《周礼》中“刖者使守囿”的记载以及刖刑的真实性,它成为了我国古代法制文化的历史见证。
如今,这件珍贵的文物已成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它静静地陈列在展厅中,供游客们欣赏与品味。每当人们驻足凝视这辆小巧精致的挽车时,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对那段遥远而神秘历史的沉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