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有一台车...

文摘   2024-07-01 22:28   江苏  
篇幅 | 约3400字

文章分类 | 汽车行业

阅读对象 | 业内人士


备注:

图片为挑选的一些有口碑的车型,不要对号入座



1


我希望有一台车,它就是它,不是套娃,也不是山寨版。

传承和创新并不冲突,如果非得把设计上的“不作为”说是成“家族化”的传承,那其实是品牌的官僚以及倒退。

借鉴别人好的设计风格和山寨别人是两回事,因为山寨可以走捷径,尤其是在车身比例上的雷同,也许可以让眼前一些买不起正品的购买者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平替”,但久而久之,一旦自欺欺人的手段成为常态,那将永远失去了自己,也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我希望有一台车,在它的身上看到品牌的基因和自己的前辈的影子,循序渐进,有板有眼。

而不是用刻意的夸张设计来博得眼球的关注,更是把毫无底线的比例设计告诉别人这是时尚和前卫,是未来的审美。因为汽车工业一百多年了,那些真正具备审美的,成为经典的车,就在那里,就这么多,大家也都知道。在教科书里,在杂志上,在拍卖行里,在博物馆,在人们的心里。

设计不行,丑就是丑,而不是故弄玄虚说这叫设计,一般人不懂;今天所谓的前卫和突破,可能并不能成为明天的经典。也有可能是明天的笑话。大众知道审美,可能表达不出来,但他们用选择让市场来说话。如果一个全新的车型刚上市,即使大幅度优惠,销量也只有上一代的1/3,那能够说它设计很成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吗?

BMW F18 六代5系 (2010-2017)




2

我希望有一台车,坐进去的时候,我能够好好感受它,或者想要去驾驭它,而不是满眼的大屏。

代表科技感的不是大屏,因为液晶电视家家都有;把大电视放到车上也不是难事;人机工程学的核心是互动,互动不简单是视觉上的大屏,更重要的是用得舒服。有一键可达的关键实体按键,至少不会因为大屏尺寸的夸张而影响驾驶的视线。

没有了大屏,我们可以更加专注地去感受驾驶,去和车上的人欢声笑语,去看路上的风景,才会回归旅途的意义。如果我们吃饭的时候,老是边吃边看手机,又怎么会体味事物的味道呢?

宾利 飞驰 - 2022

我希望有一台车,可能没有真皮,也没有什么菱形绗缝技术,但每一个细节的用料都是实打实的,对得起它的价格和品质。即使过了很多年,内饰的做工同样不会拉跨,依旧看到品控的用心。

而不是用木头条纹的塑料板代替了真的木饰,用五颜六色的灯光遮住了各种接口和细节上的瑕疵,用简易毫无质感的脆碎料代替了之前厚重耐用的高密度塑料,连坐垫都变薄,美其名曰人体工程学,实则-偷工减料。

3代福克斯(车型即将停产)




3

我希望有一台车,有基本的驾驶质感,是转向的细腻,是路感的清晰,是在风险状况下,依旧保持控制的能力。而不是夸张刻意但却又不实用的加速参数。

把法拉利的发动机放在拖拉机里,拖拉机也会有很快的直线加速,但依旧是拖拉机而不是跑车。驾驶的本质在于机械素质,机械素质不是动力,也不是油箱,更不是智能化,而是所有一切赖以实现的基础和载体-车架

没有素质过硬的车架,即使堆再多的料,也不是一台好车。因为车是用来开的,既然是开,没有哪一台车只会走直线,去拼命直线加速。要转弯,就会涉及到转向系统,和悬挂支撑,不同速度下的转弯就涉及到底盘的扎实。要制动,要越野,就要看车架的刚性和承载力。

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普通人通勤基本用不到300匹马力以上的车,亦或者大部分人根本驾驭不了300匹马力以上的车子,尤其是电车,车越重,速度越高,惯性也就越大,如果一味追求所谓的加速刺激,失控的风险也就越高。

保时捷Cayman(2009,已停产)




4

我希望有一台车,可以有智能化,但需要是稳定和安全的智能化,不能因为车架和机械素质不行,就刻意夸大和吹嘘智能化。

因为目前所有的智能化都是在一定场景中实现的智能化,但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在这样的场景中使用。即使全面普及L5的无人驾驶,人类同样需要驾驶的感受,何况现在还都是L2,以及不断在L2中比高下。实则没有高下,只是高频智能驾驶的场景是否被用及罢了。

就如骑马,驾驭是人类的天性,当人类不需要马的时候,便用车来代替,在没有找到新的替代物之前,即使全部都实现无人驾驶,但就生物进化学来看,人类依旧需要"驾驶"这样的感受和体验。

Jeep 牧马人 -2018





5

我希望有一台车,使用方便有效率。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会在高速上冻趴,也不会焦急等待补能,浪费时间,因为省心才是用车的初衷。

我们不会因为省了几个油钱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用了电车就觉得赚了一大笔,我们更不会去算计着什么时候充电便宜,或者列出各种不同的公式,年限,残值,保险费,做各种维度的对比,因为开车,开心最重要。有这点功夫,拿出来去琢磨事业和业务,一台车的钱早赚回来了。车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格局是自己的。

我希望有一台车,光明正大,一往无前。如果发生事故,应该是第一时间解决和救护,而不是品牌方拿着“遮羞布”先把车子盖起来。也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次,或者这不是车辆的问题,是人为驾驶的问题,但盖上不就等于“此地无银三百两”。

如果我们遵循基本的车辆开发周期,给到足够时间来路试和改进,是不是就可以提高车辆的耐久性和安全系数。如果我们不用瞎“卷”价格,是不是就不会去倒逼供应链,最终让他们就不会为了“活下去”而偷工减料。导致车辆的问题,让很多人成了第一批的小白鼠。即使已经被公关了大部分,大众知道的并不多。

高尔夫6(2009)




6

我希望有一台车,可以开20年,30年,甚至可以更久。因为这是人类工业文明的骄傲,更是汽车产业100多年发展而来的必然水准。

当一台车,从家庭耐用品,变成如数码产品一样的日常零用品的时候,从原来的15年寿命变成5-8年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产品生命周期的缩减,背后是因为偷工减料无法达到耐用的标准。本质是我们购买生活成本的加倍。因为如果我们15年内如果把省下的一台车的钱,用来改善生活的话,相信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提升。有钱我们可以买很多人开,玩,和收藏,但必要成为“韭菜”。

如果我们这个社会具备了基本的汽车认知基础,机械结构以及保养维护常识,这才是一个汽车大国汽车文化孕育的开始,才是一个合理的,正向文明,也就不会有太多被刻意带节奏的韭菜。韭菜的代价就是被忽悠买了一台不值的车,但行业的代价,是要经历3-5年阵痛期通过“卷”来物竞天择,最后没有本事想割韭菜骗钱的自然淘汰,但原本安分造车的也是遍体鳞伤,因为市场已经跑偏,再花3-5年来纠正错误的认知,一前一后就是10年。

法拉利330P4(1967


我希望有一台车,在50年以后,那时候的人们拿起画册,看到留下的影视文字,会看到它,他们会说,这个世纪的20年代,还是有几部好车的。

就像当年的甲壳虫,福特T型,大众高尔夫一样,物美价廉,实用省心,而不是说,那个年代大部分的车都是垃圾,很多车没开几年,品牌就没了,坏了都不知道去哪里修,配件都不知道去哪里订…他们打了很多感情牌,很会制造噱头,很懂得流量...

现在我发现:
我希望的这台车,其实几十年前就造出来了,但怎么今天却变成了濒危物种?

难道是“时代“的问题?
“时代”是谁?为什么什么都是”时代“来背锅?

难道不是时代里的人心吗?想走捷径,想快速谋取暴利,想赶紧分一杯羹的人心,想忽悠完上岸,才是乱象的根本吧。那些人是谁呢?

奔驰W222 S级 -2018


我希望有一台车,不管是燃油车还是电车,都应该把料用足,把底盘做扎实,这不仅是技术,也是良心。

因为车架之上才是动力和转向,然后才是避震和舒适,然后才是行驶质感和驾驶乐趣,然后也才是配置和所谓的智能化,自动驾驶。我们不能前面的底子没做好,老拿最高的追求来吹嘘糊弄。花里胡哨的弄了很多,堆了不少其中压根也不怎么用的配置,因为有噱头,可以炒作流量,但用户对于车,想要的,就是安全舒服的开车,用车。

一个饭吃不饱,连遮风避雨地方都没有的民族,他们不需要诗人,画家,舞蹈这些艺术的熏陶和吹捧,他们更需要的是建筑师,是农业专家,是生产工具的制造业,务实是一种品质,务实也是良知,脚踏实地,埋头干事的民族才会走得更远。


写在最后:

电影《极速车王》片段-福特二世试车(1960s)

我们汽车工业刚起步的时候,他们就在玩全世界的顶级赛事,50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没有参与这样的顶级赛事,我们在干“三电”,喊着弯道超车时,但也要回过身去,看看汽车的基础车架,高耐久,高性能不是光有电池和大功率电机就行的。除了三电,对于汽车还有太多的要研究,材料工程,空气动力学,重量配比,行驶安全,芯片算力,哪怕小到减震器的调教,都是大学问。没有谁说电车不要悬挂,为甚么别人调出来的钢制弹簧悬挂不比空气悬挂差,砸钱可以买到配置,但最终要的是配置搭建起来的驾驶感受和车辆耐久性能。正视问题,不能自嗨,我们的路还很长...


2024.7.1 于南通






桑亮专栏
君子不器 勤勉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