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前准备阶段
计划制定:根据监管区域内食品生产企业的分布、风险等级等因素,制定年度或季度监督检查计划。确定检查的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和检查频率。
人员组织:安排具备专业知识和执法资格的检查人员,根据检查任务进行分组,并对检查人员开展培训,使其熟悉检查标准和程序。
资料收集:收集被检查企业的相关信息,如生产许可证、产品品种、生产工艺、既往检查记录和投诉举报情况等,为现场检查提供参考。
工具准备:准备好检查所需的执法证件、文书(如现场检查笔录、责令改正通知书等)、抽样工具、快速检测设备和相关标准文件等。
现场检查阶段
首次会议:到达企业后,与企业负责人或相关人员召开首次会议,出示执法证件,说明检查目的、依据和范围,告知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生产环境检查:检查企业的厂区环境、生产车间布局、卫生设施等是否符合要求。包括车间的清洁程度、通风换气情况、排水系统是否正常,以及防鼠、防虫等设施是否有效。
原料检查:查看原料仓库,检查原料的采购渠道是否合法,供应商资质是否齐全,原料的贮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过期、变质或受污染的原料。
生产过程检查:沿着生产流程,检查各环节的操作是否规范。查看生产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是否定期维护保养,检查工人的操作是否符合卫生标准和工艺流程要求,如配料是否准确、加工温度和时间是否符合规定等。
产品检验检查:检查企业的检验室设施设备是否齐全,检验人员是否具备资质,检验项目、方法和频率是否符合标准。查看产品检验记录和报告,核实企业是否对每批次产品进行出厂检验。
包装和标签检查:检查产品的包装材料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包装过程是否在清洁卫生的环境下进行。核实产品标签内容,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生产者名称和地址等是否完整、准确、合规。
记录和文件检查:查看企业的生产记录、销售记录、进货查验记录、设备维护记录、人员培训记录等是否完整、真实,是否能够实现产品的有效追溯。
抽样检测(如有必要):根据检查情况和风险评估,对原料、半成品或成品进行抽样,送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以获取更准确的产品质量信息。
末次会议:检查结束后,与企业相关人员召开末次会议,通报检查发现的问题,听取企业的解释和意见,下达相应的执法文书,如责令改正通知书、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等。
检查后处理阶段
报告撰写:检查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撰写详细的检查报告,包括检查基本情况、发现的问题、处理意见和建议等内容。
问题处理:对于检查中发现的一般问题,责令企业限期整改,并跟踪整改情况;对于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或违法行为的企业,依法进行立案查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
结果公示:将检查结果按照规定的方式和范围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将检查信息录入监管信息系统,为后续监管提供数据支持。
复查:在企业整改期限届满后,对企业进行复查,检查整改措施是否落实到位,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如仍未达到要求,将采取进一步的监管措施。
二、食品生产监督检查的重点和难点有哪些,查看如下:
重点
原料管理:严格检查原料来源,核实供应商资质和原料质量。因为原料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不合格原料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生产过程控制:关注食品加工流程是否符合标准操作程序,包括加工温度、时间、添加剂使用量等,确保生产过程的规范性。
卫生状况:重点检查生产环境、设备清洁和人员卫生情况。良好的卫生条件是防止微生物污染和交叉污染的关键。
产品检验:检查企业是否按规定进行出厂检验,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标签标识:核实食品标签内容是否完整、真实、准确,符合法律法规要求,让消费者能获取正确的产品信息。
难点
微生物污染防控检查:微生物无处不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在多个环节受到污染。检查人员很难实时监控所有可能的污染点,需要依靠企业完善的卫生管理体系,但验证该体系的有效性有难度。
添加剂合规使用判断: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不同食品允许使用的添加剂种类和限量不同。检查时,准确判断企业添加剂使用是否合规,需要检查人员熟悉大量复杂的标准,并且要通过复杂的检测手段来验证。
追溯体系的完整性核查:确保食品从原料到成品整个过程的可追溯性是重要任务,但企业的追溯体系可能存在记录不完整、不准确或不及时更新的情况。检查人员要在大量数据和记录中梳理出完整的追溯链条存在挑战。
小型企业和小作坊规范管理:这些生产单位通常生产条件简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制度不完善。对他们进行有效监督检查,使其达到食品安全标准要求,同时又考虑其实际经营困难,是一个难点。
来源:闽典法影,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下面公众号名片,即可关注“小郑食话实说”查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