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匈奴帝国崛起,频繁劫掠中原内地,甚至抢夺汉族百姓为奴,同时,汉朝与匈奴和亲,到了两晋时期,北方出现了刘姓匈奴,他们自称汉高祖刘邦后代,其中汉赵的刘渊便是南匈奴后人,刘渊在西晋为官,后趁西晋内乱割据并州,建立汉赵政权,“永嘉之乱” 时灭了西晋。
匈奴之后,突厥汗国在南北朝时期崛起,突厥汗国与唐朝南北对立,后西突厥迁至小亚细亚,建立突厥王国,即现在的土耳其一带,而东突厥归顺唐朝,大量突厥王族迁入长安为官,入乡随俗改姓氏,阿史那氏改为 “史” 姓,部分被皇帝赐姓 “李”,如今,这些史姓人广泛分布在陕西、内蒙、山西、河北、甘肃和河南等北方地区。宋、金时期,蒙古汗国崛起,铁木真统一各部落,建立大蒙古汗国,其孙子忽必烈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元朝统治中原不到一百年被朱元璋赶回北方草原,此时中原仍有很多蒙古人生活,其中孛儿只斤氏后裔改姓包,大清退位后,中原的王公贵族也有很多改姓为包,相比于外蒙古,在中国的孛儿只斤氏后裔更多。据史书记载,匈奴单于后代因政治斗争失败入汉后改姓刘,在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引起社会动荡,刘渊作为汉高祖时期匈奴冒顿单于的后代,在并州割据,最终建立汉赵政权,刘渊出生于新兴郡,也就是今天的忻州北部,他的祖父是南匈奴的单于于夫罗,父亲刘豹被曹操任命为匈奴的左部帅。山西不少刘姓可能是匈奴后裔,在忻州这片土地上,刘渊、刘聪父子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渊出生时 “左手文有其名”,于是得名,他七岁时母亲去世,悲痛欲绝,被同族人认为十分孝顺,长大后,刘渊得到晋武帝司马炎的特别召见,但因朝臣担忧他怀有异心而未能被委以重任,刘渊接手父亲的军队后,在晋惠帝时被封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等职位,刘渊在位的六年间,大体上还算勤于朝政,刘渊的接班人刘聪也和父亲十分相似,自幼聪慧好学,武艺高强,刘聪率军攻破长安、洛阳,将西晋灭亡,一度称霸北方,但后期沉迷享乐,荒废国事,导致汉赵衰微。突厥汗国在南北朝时期崛起,曾与唐朝南北对立,随着唐朝的崛起,东突厥被灭,大量突厥王族被迁入长安,阿史那氏作为突厥王族姓氏,在唐朝的影响下逐渐发生改变,阿史那氏改为单姓 “史”,这一转变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据史料记载,阿史那氏为夏氏之后,居兜牟山,北人呼为突厥窟,历魏晋十代为君长,后属蠕蠕,阿史那最为首领,后周末,遂灭蠕蠕,霸强北上,盖百余年,至处罗苏尼失等归化,号阿史那。唐开元中更为史氏,阿史那氏一族在唐朝中、后期多改为汉字单姓史氏,其后裔主要分布在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甘肃等地区。同时,还有一部分突厥王族被唐朝皇室赐姓为 “李”,这一举措既是对突厥王族的安抚,也是民族融合的一种表现,唐朝时期,为了笼络归附的各路首领,常以赐国姓进行安抚,例如,瓦岗旧将李世绩、幽州 “总管” 罗艺等都被赐姓李。对突厥王族赐姓李,也有着相似的目的。如今,这些史姓和李姓的突厥王族后裔依然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元朝由蒙古人建立,皇族为孛儿只斤氏,然而元朝统治不到一百年便被朱元璋赶回北方草原,在此期间,大量蒙古人留在中原,为避免遭受报复,孛儿只斤氏后裔纷纷改姓,其中,许多人选择了包姓。
据相关资料记载,孛儿只斤氏汉化以后,根据音译为 “包、鲍、波” 等姓,后世流传最广的 “孛儿只斤” 的汉姓为 “包”,《蒙古秘史》中也有记载:“包端察尔使孛尔只斤姓氏传承了”,成吉思汗的祖辈都是整个孛儿只斤氏的族长,他带领蒙古建立庞大帝国后,“孛儿只斤氏” 成为高贵伟大的象征,元朝灭亡及清末民初之际,大量蒙古人选择使用汉姓,相当一部分孛尔只斤氏选择了 “包氏”,蒙古族包氏也成为了蒙古族的第一大姓。目前,蒙古族包姓人口约 380 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等地,汉族包姓约 80 多万,主要分布于江苏、福建、四川、广西等地,包姓在宋朝传统版《百家姓》中排名第 185 名,这可能与其历史渊源、人口分布、文化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包姓源于风姓包羲氏和蒙古族等,由伏羲氏的后裔包羲氏所创制,历史悠久,包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浙江等地区为多,这可能是因为包姓人口在历史上不断迁徙和繁衍,逐渐扩散到各地。包姓的古代迁移史也颇为丰富,在先秦时期,包姓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如楚国、鲁国等,秦汉时期,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渐向南迁移,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部分南迁江南,唐朝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原因,包姓家族又部分南迁或东迁,元明清时期,随着包姓家族的壮大,逐渐向四面八方扩散。包姓在历史上也有许多著名典故。如包咸投奔刘秀,成为东汉功臣之一;包拯以清廉、聪明、公正著称,其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中国古代清官的代表之一;包姓宗族在历史上也有很多故事,如明朝时期因避战祸迁徙到福建、广东等地,清朝时期因反抗暴政进行起义等。与包姓有关的历史古籍有《易经系辞》《史记》《汉书》《楚帛书》《中华万姓同根》《百家姓》《元和姓纂》《帝系谱》《路史》《绎史》《世本》《唐书・帝王世系表》《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柔然史》《魏书》《北史》《隋书》《旧唐书》等,这些古籍记录了包姓的起源、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不同地区的包姓已知字辈也各有特色,如安徽合肥包氏字辈:包拯、包永年、包完、林正延梦(排行)、裕福德、胜仲道相文、大宗原一本、国泰允常清、礼义遵先训、诗书启后昆、贻谋忠厚积、继述事功存、康隆敦昌定、普兴常焕仁、景瑞益绍久、茂修贞尚宏。安徽桐城包氏字辈、河南西峡包氏字辈、江苏江阴文林包氏字辈、江苏仪征包氏字辈、江苏扬州江都包氏字辈等也都各有不同。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在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