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永和九年(353 年),王羲之与友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集会。当时的历史背景处于魏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相对动荡的时期,但也造就了思想文化的解放。文人士族逐渐远离政治,寄情山水田园,崇尚自然。
这次兰亭集会,正值暮春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众多名士,如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于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他们进行修禊活动,流觞曲水,即兴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次集会共成诗三十七首,众人推举王羲之为此诗集作序,于是《兰亭集序》诞生。王羲之在文中不仅描绘了兰亭的美景,还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他感慨人生短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当人们对所遇之事感到喜悦满足时,不知老之将至;而当热情消退,又感慨万千。同时,他也思考了生死问题,认为 “死生亦大矣”,对古人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的观点表示认同。
《兰亭集序》的诞生,既是一次文人雅士的聚会成果,也是王羲之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深刻感悟。它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在书法上更是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人书合一
此作是王羲之在特定心境下的产物,笔势随着心情起伏,从开头到结尾毫无紊乱之感,整幅书法呈现出流畅飘逸之风。所写内容与笔风、心境合为一体,虽有涂涂抹抹之处,却带来了率真之感。
第二:笔法精湛
起笔多以尖锋入纸,既让字充满活力感,又能顺势引入下一笔,使前后呈现紧密相连的气势。这种笔法影响深远,至今仍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此外,书法在笔法的运用上模仿万物自然形态,王羲之对其理解深刻并推陈出新。
第三:章法优美
此幅书法只有 324 个字,字与字之间虽无相连笔画,但前后呼应紧密,使整幅书法成为一个整体。通过前后呼应关系,笔画顺势舒展,行与行之间顾盼生姿,尽显大家手笔。
第四:文章精彩
《兰亭集序》不仅笔法精湛,还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文章开头叙述时间地点和人物,然后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出当时的景色和心情,最后由微观到宏观抒发感慨,用词优美,发人深省。
《兰亭集序》虽属骈文系列,但以不追求华丽词藻,自辟蹊径,叙事抒情,自然清新,朴实真挚而著称。在文字上,简洁凝练,文辞优美,如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仅寥寥数语便将兰亭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情感表达上,从宴游之乐到人生感慨,再到对生死的思考,情感层层递进。开篇描绘兰亭景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众人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充满欢乐氛围。接着感慨人生短暂,“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最后深入思考生死问题,“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在思想内涵上,《兰亭集序》体现了王羲之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死的理性思考,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