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新质生产力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动能—业态—生态分析框架与实现路径

文摘   2024-11-04 17:04   陕西  


金融高质量发展存在大量制约因素,新质生产力可以用于指导金融创新发展的实践。金融新质生产力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起主导作用,金融科技创新和 金融产业创新有机结合,符合金融发展规律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金融新质生产力具有数据驱动、科技创新、跨界融合、开放协同的技术—经济特征,培育金融新动能、新业态与新生态,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双轮驱动金融业创新发展,本质在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进而提高金融配置效率、提升经济循环效率和发展韧性,助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突破金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需要金融新质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推动金融生产力不断向更先进的质态跃升,不断强化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创新作用,将金融新质生产力转化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开放创新的金融生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金融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新质生产力


金融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内涵

金融新质生产力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主导下的金融科技创新和金融产业创新的有机结合,是符合金融发展规律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金融高质量发展中,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金融新质生产力能够进一步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提升、金融配置效率优化以及智能化场景化服务,其本质在于通过金融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从而提高金融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金融领域科技创新主要表现在先进科学技术(包括数字技术)和新型生产要素(包括数据要素)与金融领域其他要素融合,即通过金融科技革命、金融领域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传统金融体系转型,不断渗透到生产力多要素中。因此,金融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生产力范畴,并且是带有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其本质上是由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驱动,是更具有前沿性、突破性、数智化的先进生产力。

金融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新技术维度看,创新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保障。从新要素维度看,金融新质生产力以“数据要素”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发挥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双轮驱动效应。从新业态维度看,新业态是指基于新技术从现有经济运行中衍生的新环节。

金融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经济”特征




数据驱动



数据驱动是金融新质生产力最为显著的技术—经济特征。数据要素包括公共部门数据、企业运营数据、交易数据、支付数据、用户行为数据、人机交互数据等。金融数据要素具有多样性、高价值、高时效、高涉密的特点。金融行业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发挥着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功能,与数据要素存在天然的耦合关系,因而数据要素逐步成为金融领域的关键要素,又作为金融新质生产力体现出驱动效应。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金融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体现了科技创新在金融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就金融而言,创新推动传统金融体制、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工具变革,是金融机构提升自身实力、金融活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就金融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性而言,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实现了金融服务的数智化变革。另一方面,金融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还体现在金融业态的创新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金融业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金融业态不断涌现。



跨界融合



跨界融合特征是金融新质生产力塑造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在金融与科技、产业、社会等多领域深度融合。金融新质生产力不是单一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料连续追加的结果,而是不同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有机融合,促进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以及产业间融合。跨界融合的方式打破传统金融边界,为金融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发展。从产业融合视角来看,金融新质生产力与不同跨界融合场景深度融合,形成跨行业的协同效应,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开放协同



金融新质生产力的开放协同特征,是现代金融领域发展的鲜明标志,主要体现在金融行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深入融合与合作。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封闭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数字平台、行业伙伴以及跨界企业之间的开放式合作与交流。


金融新质生产力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分析


图1 金融新质生产力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


01

新动能

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双轮驱动

发挥数字技术数智化的创新驱动效应。数字技术具有降低信息不对称与网络效应的特点,其在金融领域的核心作用是利用新技术改变传统金融业模式,提升金融效率、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加强风险管理、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并促进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普惠性。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金融领域数据要素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数据要素之所以成为继资本、劳动等之后的新型生产要素,核心在于其包含的有价值信息的提取及应用。发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效应。数字技术应用需要数据要素的支持,而数据要素的价值也需要通过数字技术来挖掘和实现。

02

新业态:

做好数字经济中金融五篇大文章

金融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推动金融领域转型升级,从供给层面与需求层面,助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五篇大文章”所涉及的五个领域既相互对立、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相互关联,既是推动经济质变的新动能,也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金融创新和服务优化的重要方向,正逐渐成为打造金融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

03

新生态:

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科技—产业—金融”之间的循环是国民经济体系当中科技、产业、金融等多种类型的经济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套复杂动态的系统。其本质上是通过金融赋能推动科技创新,同时让科技成果能够及时产业化,发挥金融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作用,并为金融发展提供坚实的实体经济支持,从而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金融赋能有机结合起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加速演变的时代背景下,金融新质生产力作为数据驱动、科技创新、跨界融合与开放协同为特征的先进生产质态,是助力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金融发展有机结合,是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金融新质生产力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01

金融基础设施无法适应金融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一,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新质生产力之间的技术兼容性问题日益凸显。金融新质生产力具有数据驱动的技术—经济特征,这种数据增长对金融基础设施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第二,金融新质生产力对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使得金融业态、风险形态、传导路径和安全边界发生重大变化。

02

金融科技创新的主动权尚未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一,金融领域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强。金融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导致我国在金融科技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进展缓慢,难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成果。

第二,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知识积累不足的制约效应。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加速的同时,数字人才缺口不断扩大,当前存在数字人才供需矛盾的问题。金额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包括金融知识、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

03

高质量金融数据要素潜能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第一,在金融数据收集与共享上,一方面从金融数据收集视角来看,相比与土地、资本、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数据要素所涉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为繁琐。另一方面,从金融数据共享视角来看,不同金融数据共享平台存在技术难以兼容的问题,如差分隐私、安全技术路线无法兼容等。并且金融数据共享过程中数据交易流转问题会限制数据潜能的发挥。当前我国数据交易流转过程存在数据分级分类管理不清、数据权属界定不清、监管规则与行业实践冲突等问题。

第二,在数据综合应用上,金融数据与公共服务领域系统互联互通存在阻碍。首先,金融数据共享与整合的难题。不同地区在数据管理上存在差异,早期独立建设的信息系统造成“信息孤岛”问题,导致数据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其次,在技术层面,不同地区之间的系统接口和数据格式标准存在差异,这导致了系统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同时,法律法规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也给跨区域的数据应用和业务办理带来挑战,尤其是在电子材料的法律效力认可上存在分歧,进而影响了跨省通办的实施效率。

第三,在数据安全上,金融数据在数据生命周期中实时动态流转,易造成信息泄露的风险,难以保障数据的可用性和完整性。金融数据私密性较强一旦泄露或被不当使用,将给客户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事件时有发生,给金融机构的声誉和客户信任带来了严重威胁。

04

金融创新无法满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

从金融产品适配性视角,金融创新产品作为金融新质生产力塑造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市场带来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和更丰富的投资选择。但当前金融产品已难以满足实体经济经济多样化金融金融服务需求。

从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和监管视角,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能力上的不足也是制约金融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量金融创新行为以监管套利为目的,导致资金经过复杂的金融产品嵌套,最终流向房地产行业、过剩产能行业等,弱化产业政策导向作用。比如,华软新动力通过多层嵌套投资,存在虚假投资等不规范情形,出现兑现危机。


金融新质生产力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01

推动科技核心技术新突破

一方面,应加大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设备和网络设施在内的先进高效的算力体系,以确保数据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同时围绕金融数据高频业务员场景开发部署相应的金融科技智能边缘节点。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设立专项资金,引进和培养大数据领域的专业金融科技人才,打造一支具备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的高素质团队,推进跨地区、跨机构人才交流。同时,金融机构还应积极与科技公司、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打造校企培养、产学研合作的育人新模式,实现技术、资源和场景的有机对接。另外,应着重关注金融大模型的应用在金融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金融大模型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新的业务机会和商业模式。大模型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数据治理、风险管理、法规遵循以及跨领域合作,确保其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增强风险控制能力、优化客户体验和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应用,同时解决数据隐私、模型透明度和伦理问题,以实现金融行业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02

强化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新途径

金融机构应致力于开放和共享金融科技的关键共性技术、资源和服务,以推动新技术快速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应用。金融机构应依法合规地参与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共同探索创新应用成果的转化模式。在合作过程中,金融机构应重视应用标准符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机制,确保技术共研、场景共建、标准共商、成果共用和知识产权共享的顺利进行。通过这种模式,金融机构不仅能够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还能够促进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金融机构还应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化技术创新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引入国际前沿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加快在重点领域的专利布局,推动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金融科技的整体发展水平,并为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03

激活金融数字化转型新动能

政府应建立和完善金融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如大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市场机制在金融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应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开发和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市场主体应积极探索金融科技新模式、新业态,如网络借贷、众筹、数字货币等,拓展金融服务的边界,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再次,社会力量在金融科技创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金融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加快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流动,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同时,社会组织应发挥监督和评估作用,促进金融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最后,构建多方协同的金融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至关重要。

04

培育跨界合作的制度新环

金融机构需要积极寻求与各行业合作伙伴的共赢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各类场景中,如消费、供应链、医疗健康等。这种场景化的金融服务能够更贴近用户需求,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体验。同时,金融机构还需与产业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金融与产业的融合点,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金融领域促进金融跨界合作,打造“场景—产业—生态”融合机制,需要金融机构具备开放、创新的思维,积极寻求与各行业合作伙伴的共赢模式,注重数据共享和信息安全。通过这一机制的实施,金融机构将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文献来源

欧阳日辉,李晓壮.金融新质生产力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动能—业态—生态分析框架与实现路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1-14.

OUYANG Rihui,LI Xiaozhuang.Financi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inance: Analysis Framework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Momentum, Business Forms, and Ecology[J].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24(5):1-14.






点击下方封面

搜索2024年第5期

免费查阅下载全文











编辑:张园   审核:张静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原文”

喜欢我们的内容

就点“赞”和“在看

西安交大学报社科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官方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