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约君说
降霜过后,不知不觉, 已进入晚秋时节。
在秋冬交接之时,天气一转凉,很多人常常会出现倦怠疲乏、昏昏欲睡的表现,有些严重的还会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汗等症状。即使睡眠时间并不少,但是仍然感觉睡不醒,身体有种说不出来的疲惫感。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了。
为什么会出现“秋乏”呢?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广州市南沙中心医院)、副主任中医师邓聪这样解释——
因为经过炎热的夏季,人体大量出汗,导致水电解质代谢失调、肠胃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提高了神经活动的紧张度,从而使能量消耗相对增加;入秋后,气候逐渐变凉,人体出汗减少,水电解质代谢、胃肠及心血管功能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人体处于相对松弛的状态,随之会有一种莫名的疲惫感。
简而言之,“秋乏”是对盛夏季节人体超常消耗补偿的保护性反应,是机体内外环境进入新的平衡的过渡现象。
那么,“秋乏”如何缓解呢?
对于身体条件较好、没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说,顺时养生,通过适当调整生活方式后,秋乏可自然缓解。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治未病主治中医师唐瑾秋提醒,做好以下三点有助缓解秋乏。
1
保证休息,早睡多睡。
入秋后,晚上应该尽量提前1小时上床休息,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困顿疲劳,特别是睡眠相对不足的上班一族。中医提倡睡子午觉,即每天于子时、午时要睡觉。要注意的是,午睡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小时,过度深睡往往不利于午后觉醒,反而影响下午的工作状态。
2
增加营养,调理脾胃。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适当增加营养摄入,可纠正身体的虚损、不足,改善秋乏。
建议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即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但不宜吃太油腻的食物。油腻的食物不仅会影响肠胃消化吸收功能,而且会在人体内产生易使人困倦的酸性物质;多食蔬菜水果可以协助人体将积存的代谢废物尽快清除掉,使人消除疲劳。
南方在深秋时节湿热气候仍然明显,"秋乏"的相应临床辨证又往往湿热证候突出,此时饮食调理重在脾胃,此时饮食调理重在脾胃,宜清热、健脾、祛湿。饮食上要多用莲子、百合、淮山、薏米等健脾利湿的食材煲汤煮粥。另外还要少喝冷饮,少吃辛辣。
3
运动消困,伸腰醒神。
南方地区进入深秋时节后湿热仍盛,中医建议,在早上和午后清凉之时可以适当运动出汗,能够有效消除体内湿热之困,让人一身轻松,困乏全消。上班一族不便外出锻炼时,也可在办公室里多伸懒腰,同样有消除疲劳的效果。
经常伸懒腰,可以让肌肉得到放松,也有利于心脏收缩,将更多的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伸懒腰时身体要尽量舒展,四肢要伸直,全身肌肉都要用力,可以起到伸展腰部、舒展筋骨、放松脊柱的作用。
同时,由于四肢躯干的肌肉收缩、韧带伸展,循环血量重新分配,使更多的血液供给大脑,让人顿感清爽,疲劳全消。
慢病人群建议适当调理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陈瑞芳指出,一般来讲,年龄越大的人,秋乏的表现会较年轻人更明显,除了主要表现是疲劳、气短外,部分秋乏人群还会表现为早上不愿意起来,或是困倦但睡不着。
陈瑞芳指出,对于身体条件较好、没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来说,当身体适应气候的变化后,秋乏症状会自然消失。但对于患有器质性病变,或身体虚弱的人来说,会比较难以适应秋乏。
尤其是秋天雨水较多,雨天常伴随着气压低的情况,不少前到医院求诊的人都有气短、疲劳、出汗多的表现。这类秋乏人群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出汗后害怕风吹(简称出汗恶风),总是需要用围巾围着脖子,或是在背部垫上一条毛巾吸汗,而这些症状正是气虚的表现。
对于因为秋乏所导致的睡眠质量差、汗出恶风等问题,陈瑞芳提醒,入秋后,外出时应选择透气的棉质衣服,常备长袖薄外套,别忘了随身携带毛巾擦汗。老人应在晚上10点半前上床睡觉。因老人多有肝肾不足,容易早醒,若等到晚上11点后再上床睡觉,会加重睡眠不足的问题,并进一步加重秋乏症状。
1
适当用参类调补
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选择参类(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及红参)进补。
平日特别容易上火、喉咙痛及虚不受补的人,应首选太子参或西洋参。这两种参适合气虚兼阴虚体质,伴有咽干、口燥的人群。
而阳虚体质者,平日较为怕冷,可首选党参或红参。
用红参隔水蒸10分钟,熄火后趁红参变软,切成片状,再放置到密封罐中。每天外出前,将3片红参放在保温瓶中,反复用热水冲泡饮用。坚持一段时间后,可感到精神状态明显改善,且不易上火。
2
汗出恶风者调理茶方
对于汗出恶风者,建议用北芪15克、白术10克、防风6克,三味药煮水代茶饮用。合并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患者,可在此基础上加上丹参10克、田七5克,这既能防止气虚引起的汗出恶风,又能防治秋乏。
糖尿病患者尤其注意多补水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内分泌科莫伟主任提醒,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比常人更易感到秋乏。七成的糖友会受到疲劳、乏力的困扰,加上秋季气候的改变,秋乏就更加明显。“糖友”因胰岛素的绝对缺乏或相对缺乏,糖不能被很好地利用,身体这台机器没有足够的‘燃料’,缺乏能量,所以会感到乏力。加上大多数糖友属于气阴两虚的体质,在秋季容易气阴不足而引起疲乏症状。
莫伟主任提醒,如果出现严重的秋乏现象,还要警惕低血糖的可能。发生低血糖时,除了有乏力的表现外,还会有心慌、出冷汗、头晕等症状。因此,糖友如果出现严重的疲乏症状,最好能测量一下血糖。
莫伟提示,糖友要驱赶秋乏的症状,关键是要适应时节的变化。除了注意多休息,多补充水分之外,饮食上还要注意清淡,避免燥热的食物,否则易加重津液的消耗。
糖友可以在饮食上多吃些滋润养阴的食物,如用沙参、玉竹、麦冬、山药等煲汤食用。他为糖友推荐了以下两道食疗方:
山药白鸽汤
做法:白鸽1只(约300克),淮山药30克,玉竹30克,盐3克。将白鸽宰杀,去毛及内脏,切成小块,与山药、玉竹同放沙锅内,加水炖煮至熟,加盐调味。
功效:具有补益肝肾,益精滋阴作用。可治疗糖尿病消渴多饮,老年体虚,气短乏力等症。可佐餐辅食,吃肉喝汤。
西洋参菊花茶
做法:西洋参、白菊花每次各取3~5克,用300毫升沸水冲泡,泡5分钟后当茶频饮,反复冲泡至无味后将西洋参嚼服。
功效:清热,滋阴,益气。
试试按揉3个“醒脑穴”
太阳穴
位于眉梢与眼外角连线中点,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功效:提神、缓解头痛
方法: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分别置于两侧太阳穴,轻柔缓和地环形转动,持续 30秒,局部微微感觉酸胀即可。
百会穴
位于两耳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
功效: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方法: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百会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 秒,同时可做轻柔缓和的环形按揉,反复5次。
风池穴
位于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位置。
功效:提神,缓解眼疲劳。
方法:保持身体正直,两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风池穴,头后仰,拇指环形转动按揉穴位1分钟,可感到此处有明显的酸胀感,反复5次。
做做头皮操,也能解秋乏
梳头通络人体头部穴位密集,常梳头发可疏通经络、按摩穴位,促进头部血液的循环、健脑聪耳、散风明目。我们可以做些简单的头皮操来缓解困乏,每天早晚坚持进行头部按摩,也有助消除秋困。
我们可以用手指代替梳子,常常梳一下自己的头发:双手十指指端由前向后、由中间向两侧用力按摩9次,再短距离往返搔抓6次,最后轻缓按摩6次。平均一天梳拢100下左右为宜。这样可以促进头部血液的循环,亦可以让头脑感到轻松,有利于缓解压力振作精神。
来源:广州日报健康有约、老人报、山西省中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国中医药报
图@视觉中国、中医插画为本刊资料
编辑:吴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