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编《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第十四辑)出版及推介

文摘   2024-01-13 09:20   上海  

编者按:202312月,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编《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第十四辑(2021年第二辑)(以下简称“本辑”)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复旦中国周边研究”公众号刊发本辑目录和“卷首语”,推介本辑。获取本辑论文全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书名:《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第十四辑)

Journal of China’s Neighboring Diplomacy, Volume 7, Issue 2 (2021)

作者: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编

字数:308千字

定价:88元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ISBN:978-7-5012-6701-9

《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第十四辑封面

《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第十四辑封底


内容简介

《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第十四辑(2021年第二辑)(以下简称“本辑”)刊载了8篇学术论文、1篇研究报告和2篇会议综述。本辑内容涉及以下方面:美国“印太战略”与美印互动、地方外交与中国—文莱关系、中韩关系、越南对外战略、越南在南海的宣传策略与中越关系、韩国在朝美之间的斡旋外交、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问题和中国—东盟关系等。本辑的作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辽宁大学、复旦大学、外交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莱大学、菲律宾大学和印度尼西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学术机构。


目录

卷首语......赵卫华 / 1 

周边形势

美国“印太战略”、“中国因素”与美印互动......杨晓萍 / 11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

地方外交在中国—文莱合作中的角色与展望......罗传钰 支宇鹏 / 33

失落的“蜜月”:结构性错误知觉对中国周边战略失稳的影响——以2016—2017年中韩关系为例......方炯升 / 51

周边国情研究

大变局背景下越南的对外战略与政策走向探析......顾 强 黄 坚 / 81

从越南涉南海话语宣传看越南对华策略的对冲性......阳 阳 / 104

论韩国在朝美之间的斡旋外交——以文在寅政府执政前期的斡旋为例......李家成 张翊梁 / 121

新冠疫情下的地区问题

《贸易联系与供应链韧性:应对新冠疫情新常态》(节选)......中国—东盟学术共同体学者 / 151

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政策的扩散——基于实践理论的视角......杨嘉宜 / 180

中国周边外交

中国—东盟关系 30 年与中国周边外交发展......郭志奔 / 205

会议综述

第十一届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综述......张 婷 / 229

第五届“中国—东盟学术共同体”国际研讨会综述......张泽宇 / 238

附录

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简介....../ 247

《中国周边外交研究》征稿启事....../ 249

《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稿件体例及注释规范....../ 251

审稿专家致谢....../ 256


卷首语

赵卫华
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周边外交研究》主编

《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第十四辑(2021 年第二辑)(以下简称“本辑”)刊载了 8 篇学术论文、1 篇研究报告和 2 篇会议综述。本辑内容涉及以下方面:美国“印太战略”与美印互动、地方外交与中国—文莱关系、中韩关系、越南对外战略、越南在南海的宣传策略与中越关系、韩国在朝美之间的斡旋外交、大湄公河次区域卫生问题和中国—东盟关系等。本辑的作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辽宁大学、复旦大学、外交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莱大学、菲律宾大学和印度尼西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学术机构。

“周边形势”栏目刊载了杨晓萍撰写的《美国“印太战略”、“中国因素”与美印互动》。该文认为,美国“印太战略”的基本逻辑是通过“武装”印度, 实现“印太”地区的力量平衡。在对印度的战略定位上,美国游离于“摇摆性国家”和“领导性国家”之间,这使美印战略关系在本质上存在限度。就印度对美国“印太战略”的反馈而言,主要是在顾及“中国因素”的前提下,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反应型”策略,包括观望期对中美双领导(G2)的担忧,以及调试期的“谨慎积极”战略组合。美印战略互动具有强烈的“中国因素”驱动,遵循“美国主导、印度修正”的逻辑。这带来两个结果:一是美国“印太战略”演进的方向决定了美印战略合作的大框架;二是印度对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机遇”的判断将一定程度上决定美国“印太战略”的实施效果。作为实力较弱的一方,印度试图在中美间实施“巧撬动”,从而使基于“中国因素”的美印互动具备了形成“中美印”闭环互动的潜质。该文作者杨晓萍系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周边与全球战略研究室副研究员。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栏目刊载了罗传钰、支宇鹏合作撰写的《地方外交在中国—文莱合作中的角色与展望》。该文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下,地方政府日益成为中国对外交往中非常活跃的主体。鉴于中国与文莱两国的差异性,地方外交可以在双方合作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地方外交参与中国—文莱合作的四个阶段中,其主体明确,发展过程渐进,且在经贸人文与政治互信间形成了较好的互动。在进行内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地方外交主体多样、内容丰富、成果丰硕,不仅推动双方建立紧密关系,还增强了双方参与区域合作的信心。结合现有不足,地方外交应在制度设计等方面增加政策沟通频次,调整经济合作策略,加大民间外交力度,以此拓宽双方合作领域,助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化与具化。该文第一作者罗传钰系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副教授,第二作者支宇鹏系广西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东盟研究院科研助理。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栏目也刊登了方炯升撰写的《失落的“蜜月”: 结构性错误知觉对中国周边战略失稳的影响——以 2016—2017年中韩关系为例》。该文认为,战略失稳对中国周边外交大局有深刻挑战,其中尤以中国同周边国家在关系发展良好、预期不足背景下突发的战略失稳现象为甚。文章认为国家间不对称结构所带来的结构性错误知觉,是导致战略失稳在预期不足状况下爆发的重要原因。不对称结构中的大国与小国对彼此关注的差距导致两国在面对双边关系变化时情感波动程度与信息处理方式的差异,最终导致小国出现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错误知觉。中韩关系的案例表明,韩国决策者在中韩“蜜月期”过度乐观,过于自信地看待中韩关系改善的影响,而又未能分辨中国向韩国发出警告的核心信息,导致其采取有损中国利益的投机行为。而当中韩关系出现下降趋势时,韩国决策者又过度悲观地认为与中国的冲突将影响本国自主权与人民安全,放大了中国对韩反制的力度认知,最终导致严重的战略失稳。作者认为保障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于建构超越地缘政治思维的“新型国际关系”。该文作者方炯升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周边国情研究”栏目刊载了顾强和黄坚合作撰写的《大变局背景下越南的对外战略与政策走向探析》。该文认为,在大变局背景下,妥善处理中越关系已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研究和探究越南的对外战略和政策走向,特别是对华政策,具有特殊意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科技、国际格局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许多特征。文章指出,越南认为大变局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大变局给越南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堪称“千年难逢的好机会”。另一方面,大变局也给越南带来了诸多挑战,主要是选择空间的压缩、秩序的重构及其引发的不确定性。在大变局背景下,越南的政策目标是实现与五大洲强国并驾齐驱,政策环境是出现了前所未有且对其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政策措施是采取“混合方式”予以应对。在大变局背景下,越南将坚持不选边站的立场,在中美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多边化、多样化”外交。因国家发展目标的需要,经济外交成为越南外交的重中之重,越南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的方向不会改变。该文的第一作者顾强系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第二作者黄坚系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周边国情研究”栏目的第二篇文章是阳阳撰写的《从越南涉南海话语宣传看越南对华策略的对冲性》。该文认为,在东亚地区安全形势变化和大国关系重组的变局下,越南依托全方位外交政策,在南海问题上一方面不放弃与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引入美国等域外国家在安全领域对中国进行有限的制衡,呈现出对冲的表象。通过对 2019 年、2020 年越南官方媒体越南通讯社涉南海问题英文报道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判断越南对华策略具有对冲性,目的在于对冲历史上业已存在的地缘风险。就其特点而言,越南对华风险认知强烈而不极端,策略构成以间接制衡、全面下注为主。这一策略对中越关系良性发展造成阻碍,但也受到中越双边合作机制的限制,与《东盟印太展望》所反映的多边主义主张基本吻合,对于增强东盟共同体的中心性与东南亚地区的稳定具有一定积极作用。该文作者阳阳系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教授、越南研究所研究员。

“周边国情研究”栏目的第三篇文章是李家成和张翊梁的《论韩国在朝美之间的斡旋外交——以文在寅政府执政前期的斡旋为例》。该文认为,斡旋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尽管斡旋行为极为普遍,但对斡旋行为的理论研究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雅各布·贝尔科维奇、漆海霞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解析出影响斡旋的因素,将斡旋策略进行分类,进而探究斡旋的预选模式和联席模式的性质,并构建斡旋权变模型。尽管韩国的斡旋面临一定的困难,但矢志勠力地把握局势、进行斡旋,在朝美关系发展中作用明显,尤其是对第一次金特会的成功召开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韩国因此甚至自诩为“半岛号驾驶员”。韩国的斡旋有着充当朝美之间信使、缓解朝美互不信任、提高韩国在半岛问题中的地位与发言权三个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余地较小、无法掌握最终决定权两个局限。韩国的斡旋作用并不能直接决定朝美关系的发展,毕竟朝美两国才是双边关系的主角。朝美冲突解决与朝美关系发展,最终还是要靠朝美两国的推动与合作。因此,韩国需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自身的地位与作用,且有必要与区域内大国充分合作,遵循“先预选再联席”的斡旋路径,形成斡旋的合力,方能最终成功斡旋朝美。该文的第一作者李家成系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副教授,第二作者系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翊梁。

“新冠疫情下的地区问题”栏目刊载了《贸易联系与供应链韧性:应对新冠疫情新常态》(节选)。该研究报告(节选)分为四部分,由中国、文莱、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四国专家共同撰写,分别是复旦大学教授贺平的《分道扬镳还是有备无患?中日供应链格局变化及其对亚洲的影响》,文莱大学亚洲研究所副教授布鲁诺(Bruno Jetin)的《新冠疫情下东盟地区个人防护用品和疫苗的贸易联系与供应链》,菲律宾大学迪利曼分校亚洲中心副教授塞维利亚 (Henelito A. Sevilla, Jr)的《新冠疫情及其对海外菲律宾劳工与海员的影响》以及印度尼西亚大学东盟研究中心博士肖万(Shofwan Al Banna Choiruzzad) 的《在危机中确保粮食安全:从疫情下的东亚区域合作中得到的启示》。

贺平在《分道扬镳还是有备无患?中日供应链格局变化及其对亚洲的影响》中认为,新冠疫情对全球各个地区的供应链都造成巨大冲击,亚洲也概莫能外。为了增强供应链韧性并减少日本对中国的依赖,安倍政府和菅义伟政府积极鼓励并补贴日本企业将生产从中国转回国内,或转移至东南亚等其他地区。文章认为“撤离中国”说其实是言过其实的。文章从如何看待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关系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之间关系的视角切入,探讨了中日两国价值链问题,指出国际贸易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工具理性真正体现了“经济”和“外交”的互构。供应链问题并非纯粹的经济问题,价值链中的“价值”一词也可以有多种解释。布鲁诺在《新冠疫情下东盟地区个人防护用品和疫苗的贸易联系与供应链》一文中认为,新冠疫情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经济、金融与社会危机,造成严重的价值链扰动,暴露了医疗商品全球供给的脆弱性。文章从疫情下地区层次的作用切入,探讨了东盟在个人防护用品和疫苗方面的自给能力。塞维利亚在《新冠疫情及其对海外菲律宾劳工与海员的影响》一文中探讨了新冠疫情与菲律宾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新冠疫情如何在社会和经济层面影响许多海外菲律宾劳工及菲律宾海员的生活。文章指出,新冠疫情使菲律宾经济陷入衰退:出口下降,就业机会减少,“正规和非正规经济下的工资都被削减”。肖万在《在危机中确保粮食安全:从疫情下的东亚区域合作中得到的启示》一文中指出,新冠疫情也说明粮食安全深嵌于生态和社会系统。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相关考量应纳入负责任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发展进程中。

“新冠疫情下的地区问题”栏目还刊载了杨嘉宜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政策的扩散——基于实践理论的视角》。该文认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逐步开展地区性公共卫生治理,其所形成的实践共同体不仅通过多年合作实现了次区域各国卫生政策的协调一致,而且在次区域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既有研究往往认为大湄公河次区域难以开展协调一致的行动,而且对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公共卫生政策扩散鲜有关注。然而,本研究从实践理论视角出发,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进程进行分析,提出次区域各国基于发展导向的背景知识,形成了保障次区域卫生安全与经济发展并行的理念,各国愿意通过共同合作和协调一致的卫生政策应对传染病等公共卫生挑战,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同时在各国间实现了国际扩散。该文作者杨嘉宜系《外交评论》编辑部编辑。

“中国周边外交”栏目刊登了郭志奔的《中国—东盟关系30 年与中国周边 外交发展》。该文认为,自 1991 年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东盟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丰富、成果不断涌现,双方关系逐渐走向成熟,成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柱。总结中国和东盟 30 年的交往经验可以发现,双方关系的发展在推进中国周边外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具体而言,中国和东盟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合作更加深化、社会人文联系更加紧密,为中国周边外交实践布局找准了方向。中国在东盟培养外交队伍、提供公共产品、开展国际传播,为中国周边外交能力建设提供了机遇。中国同东盟坚持和平共处和睦邻友好,共同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为中国周边外交理念创新创造了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地推动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应有之义。中国—东盟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也促成了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周边外交战略,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该文作者郭志奔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会议综述”栏目刊载了张婷整理的《第十一届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综述》。2021 年 11 月 4 日,第十一届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在复旦 大学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复旦中国周边中心”)承办。本届研讨会的主题为“中 美竞合背景下的亚洲安全与发展”。来自 11 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 合的方式参与会议研讨。与会学者围绕“如何管控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和意识 形态竞争”“地区热点问题的管控”“区域组织作用与多边主义”“重新思考全球化与区域化”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致开幕词。吴心伯在致辞中指出,21 世纪的世界取决于亚洲,而亚洲未来的 发展则取决于如何处理以下四个问题,即如何处理地缘政治竞争问题,如何处理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在内的亚洲区域热点问题,如何使区域组织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如何推动亚洲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发展。

“会议综述”栏目也刊载了张泽宇整理的《第五届“中国—东盟学术共同体”国际研讨会综述》。2021 年 10 月16 日,文莱大学亚洲研究所承办了第五 届“中国—东盟学术共同体”(Network of ASEAN-China Academic Institutes, NACAI)国际研讨会,主题为“贸易联系与供应链韧性:应对新冠疫情新常态”,研讨会以线上视频方式举行。文莱大学助理副校长乔伊斯(Joyce Teo Siew Yean)博士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重要研究机构的 20 多位学者参与了研讨会。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围绕“贸易联系与供应链韧性”和“新冠疫情的社会经济影响”两个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研讨结束后,文莱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布鲁诺发布由文莱大学和“中国—东盟学术共同体”秘书处共同编撰的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题为《贸易联系与供应链韧性:应对新冠疫情新常态》,从多角度分析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新冠疫情期间的贸易与供应链情况。a 该报告由来自“中国—东盟学术共同体”成员机构的7名学者共同完成。在研讨会闭幕式上,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祁怀高研究员代表“中国—东盟学术共同体”常设秘书处,就 2020—2021 年“中国—东盟学术共同体”的活动做了年度报告。印度尼西亚大学东盟研究中心肖万博士宣布,2022年的第六届“中国—东盟学术共同体”国际研讨会由其所在机构承办。

《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第十四辑(2021年第二辑)的出版离不开各位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的辛勤工作。感谢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杨健研究员、祁怀高研究员、贺平教授、薛松副研究员、温尧助理研究员以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包霞琴教授对本辑组稿和编审提供的帮助。感谢审阅稿件专家提供的审稿意见。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科研秘书张泽宇老师和世界知识出版社罗庆行编辑承担了编辑工作。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婷参与了本辑英文摘要的校订工作。复旦大学“学术期刊质量提升支持计划”(复旦大学文科“双一流”建设项目)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高峰学科”经费资助了本辑的出版。在此一并对他们的贡献表示感谢!


审稿专家致谢

以下为《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第十四辑(2021年第二辑)审阅稿件专家,感谢你们对《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的支持和帮助(以姓氏拼音的英文字母为序):

毕世鸿,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

陈寒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成汉平,南京大学中国南海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教授

方秀玉,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贺嘉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

鞠海龙,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 

雷小华,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林民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祁怀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石源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

温尧,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阳阳,广西大学东盟学院副教授

杨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于向东,郑州大学越南研究所所长、教授

张弛,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国际政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张励,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员

赵卫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

复旦中国周边研究
此公众号以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为依托,主要发布周边外交研究的科研成果、学术动态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