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55
今天说点冷门的话题,毛泽东的《实践论》。
一、为什么要研究毛泽东?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研究外国人,不如研究中国人,研究古人不如研究今人,研究普通老百姓,不如研究英雄豪杰领袖人物。中国近现代中,最著名的领袖人物当然是毛泽东,没有之一。
这里,我们讨论的对象,仅限于毛泽东个人的哲学思想,而非"毛泽东思想",后者显然不是毛泽东一人的事,而且仍在不断修正演化发展之中。
研究毛泽东,首推《毛选》,毕竟这是毛泽东亲自写的著作,虽然出版和再版前都进行过修订和勘误,但主要内容还是基本保持原貌,自然是研究毛泽东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比起别人评述毛泽东的文章靠谱得多。
二、《实践论》的创作由来
1937年4月开始,毛泽东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讲哲学,主讲"辩证法唯物论"。所使用的教材是他亲自整理编写的《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实践论》是提纲的第二章第十一节(也是第二章最后一节),《矛盾论》是第三章第一节。
在抗大讲完后,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将整个讲课提纲进行了整理,经毛泽东同意,以《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为名印发,这就是目前保存最早的的1937年9月的油印本。
说起来,《实践论》的诞生殊非易事,可以说,是毛泽东从一生之中最大挫折后走出的见证。这里简单回顾一下历史。
三、历史回顾(1)从书生到将领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参会的有包括作为湖南代表的毛泽东在内的共13名马克思主义者,还有共产国际的两名代表。标志着,中共正式成立了!
参加一大的代表们当时并未意识的到他们正在亲历一次重大的历史时刻,当时中共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是南陈北李,即北京的李大钊,和广州的陈独秀,而他们两个都未到会。整个会议气氛相当随意,甚至显得有点草率。在那次会议上,27岁的毛泽东表现得并不突出,基本没有什么存在感。
那个时候,中国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1921年至1922年,毛泽东先后三次去安源煤矿,教育和发动劳工,组织工会,发动罢工。两年之间在湖南境内成立了20个工会,成员5万余人。然后,在岳州发到了铁路工人的罢工,但遭到军阀镇压,工人损失惨重。为了躲避军警的搜捕,毛泽东被迫逃离长沙。
1922年7月的中国二大,毛泽东没有参加,当时他到了上海,但是据他自己说:“我本想参加,可是忘了开会地点,又没有找到任何同志,所以未能出席。”真是相当奇怪。
当时的国民党,还是具备一定革命性的,特别是在反帝国主义上,与中共和苏联的的立场是一致的。
1923年1月,孙中山和苏联代表在上海签订协议:中共和国民党组成统一战线。中共作为组织仍然独立存在,但是要求中共党员将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当时,中共的主要领导人是陈独秀。
毛泽东以极大的热情和经历投入到配合国民党的各项工作中,但是在中共内部,却招致颇多非议,尤其是李立三。这也为后面二人的交恶埋下伏笔。
毛泽东在中共越来越没有话语权,1925年1月在上海的四大,他甚至都没有能出席,他已经被从中央委员会中被排挤出来。同年2月,身心交瘁的毛泽东回到湖南老家养病。同时大力开展发动农民运动。
这期间,孙中山处于癌症晚期,已经无法控制局面,而国民党内,特别是基础,反中共情绪逐渐弥漫起来。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前景黯淡,统一战线名存实亡,风雨飘摇。
1926年,蒋介石利用所谓的“中山舰事件”,大肆搜捕共产党。即便是种种迹象表明,国民党已经快要图穷匕首见了,然而苏联方面给出的指示仍是要求中共维持和国民党的统一战线。
1926年6月,毛泽东被任命为中共农民部部长。回到湖南全面推动弄明运动。湖南500万农民都加入了农会。
1927年,毛泽东发表了他第一篇社会调查经典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也是这一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二一四事变”,开始对中共党人的举起屠刀,各地的军阀也纷纷响应,搜捕镇和压革命爱国人士。在北京,李大钊被张作霖手下逮捕并绞死。
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也派了一个代表团出席。当时,中共有6万党员,但是并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苏联以共产国际之名,牢牢掌握着决定权,罔顾事实,依然指示中共: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维护与国民党的统一战线。
在该次会议上,毛泽东的农民部部长被免职,现在公开的说法是由谭平山接替(一说是由瞿秋白接替——《毛泽东传》)。陈独秀仍然坚持执行共产国际的这一无脑方针,后来被陈教授冠以“右倾投降主义”,以今天的观点看,他是否有点冤,还真的不好说。
最后,眼看与国民党已经决裂已成事实,对革命前景失望之极的陈独秀走了,回上海继续作他的学问。在陈独秀缺席的情况下,代表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会上,以瞿秋白为首,代表们纷纷展了对陈独秀的强烈批判!
6月,苏联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把之前的方针错误推到陈独秀身上,扣上了一个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同时要求中共执行更为激进的“战斗性的政策“。
8月,中共党人发动南昌起义!领导人是周恩来,贺龙,朱德。建立第一支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的武装。毛泽东前半生最有力的支持者——朱德,终于登上历史舞台。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这次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就是后来流传久远的那句“枪杆子里出政权”。
无数次血的教训让毛泽东明白,革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不是“请客吃饭”般轻松,是动辄掉脑袋的事。
会后,毛泽东前往湖南策划武装暴动。
9月,秋收起义爆发,起义队伍一度占领了长沙,后来被迫退出,根据敌情我弱的态势,毛泽东违背上级指示,放弃了攻打长沙等中心城市的计划,转而走向广大农村,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与苏联”十月革命“不同的路线。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第一次掌握一支军队,也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事指挥生涯。初期并不顺利,起义队伍连吃败仗,队伍也由5000人迅速减员至1000余人。
正是从这一刻起,毛泽东开始注重学习军事理论,总结和研究军事规律,日后才能在将星如云的革命队伍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最耀眼的那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