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在佛前许愿:让孩子该静的时候静,该动的时候动

教育   2024-06-29 11:48   福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妈妈都会遇到这样的烦恼: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在该安静的时候安静、该活动的时候活动呢?这种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也让家长们操碎了心。其实,理解孩子的感觉处理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支持他们的成长。


01

 不同类型的孩子


1. 该静的时候静,该动的时候动
这是每个妈妈心中理想的孩子。他们能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在操场上尽情奔跑。这种孩子在感觉处理方面表现得很好,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的环境和需求。

2. 该静的时候不静,该动的时候也动
有些孩子总是在课堂上坐不住,小动作不断。这其实是他们在努力通过活动来保持大脑的警觉度,是一种称为“感觉寻求”的状态。他们需要更多的感觉刺激来满足大脑在感觉上的需求,这种表现往往并不是故意捣乱,而是一种自我调节、自我拯救的方式。这种方式,很多学校老师和家长都不理解,往往采用批评孩子,甚至强制不允许动的方式压制。


3. 该静的时候静,该动的时候也静
这些孩子看起来很乖,总是安安静静的。可是,这种过度的安静,可不一定是好事。可能意味着他们的大脑对环境刺激反应迟钝,处于一种称为“感觉注册不良”的状态。这种状态,孩子的大脑是没有怎么运作的,他们学习容易发呆神游,也就是俗称的“人在教室,魂却跑走了”。

4. 该静的时候不静,该动的时候不动
这类孩子总是显得不合时宜,不论是需要安静还是需要活动的时候,都难以配合。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感觉处理能力出现了大问题,或者可能是其他的心理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来找到平衡点。


02

培养能安坐,但不发呆的状态


“静”不仅仅是指表面的安静,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宁静和专注。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空生静,静生定,定生慧,慧之从容”。意思是,当我们清空杂念可以内心稳定,智慧会随之生长,孩子会进入一种高效学习的“心流”状态

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在感觉处理的理论中,孩子需要保持大脑的警觉度达到中等的水平,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集中注意力,让所谓的“静”是大脑有在运作的安定状态,而不是发呆状态的安静。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自己家孩子很容易陷入发呆神游的状态,就要小心了。“书呆子”可不是我们想要的优秀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尽快离开座位,跑一跑跳一跳转一转,孩子的大脑才能有效运作起来。

这里阿金推荐很经典的“番茄时钟”学习法,这是一种国际认可的时间管理方法,小孩和大人都适用。即学习25分钟,起来活动5分钟再学习
通常一个番茄时间是25分钟,对于注意力很不集中的孩子,可以设定短一些,比如15~20分钟,再循序渐进拉长。(家长可以买一个番茄时钟计时器,放在书桌旁边)

可观看大树老师的视频
学习更多改善发呆的方法
▼▼▼


03

释放爱动的天性,但也能克制


“动”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和教育者不能强制孩子静下来,而是要找到合理的方式让他们在动中释放压力和活力。感觉处理中的“感觉寻求”行为在这里体现得尤为明显,孩子是在自救的动,是一种代偿的行为,让自己的大脑有功能。(当然要排除,有些孩子确实是有厌学的心态问题,这方面则需要促进学习兴趣和动机)

那很多家长就有一个疑问了,“那就让孩子一直动个不停,不要克制吗?”首先要分场合,比如在课堂上孩子乱动扰乱课堂秩序肯定是不允许的,那有什么办法能两全其美呢?

下面的视频是一个国外的孩子,这位小朋友有很强烈的“前庭感觉寻求”表现,她的老师就给他脚下踩弹性绷带,屁股坐触觉弹性坐垫,这种方式既能满足孩子的感觉需求,保证孩子能安坐专心学习,又不会影响其他同学


在非课堂这种秩序场合下,家长或老师只要保证安全的前提、不破坏物品的前提,让孩子尽情运动,释放能量。在剧烈运动之后,建议增加一些按摩、舒缓的包裹感的活动能让孩子更好地缓和下来。这类型孩子,采用系统的感觉处理手法,再配合抑制控制的执行功能训练效果会更好。

可观看大树老师的视频
学习更多改善好动的方法
▼▼▼



孩子的“动”与“静”不仅仅是表面的行为,要深挖冰山下的原委,基本都是感觉处理异常以及学习心态的问题。通过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感觉处理需求,家长们可以帮助孩子在“动”与“静”之间找到平衡,达到最佳的学习和发展状态。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各位家长和老师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实用的建议,帮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预约测评或课程体验

金慧儿教育
金慧儿教育成立于2007年,专注儿童身心健康和学习能力的研究实践。创建儿童发展身心合一的课程模式,主营感觉统合训练课程、注意力训练课程、思维训练课程、语言训练课程…帮助孩子拥有未来核心竞争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