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补助金助“困”?奢华游引争议旋涡

文摘   2024-12-13 23:32   江苏  

近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一名拿到学校资助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社交账号上多次晒出国内外旅游照片一事引发全网热议。


该事件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后,该学生在校园论坛发布了解释帖,说明了其家庭情况及个人的收入明细,但具体细则仍引发了网友的探讨。后经学院研究,其做法存在不合理消费行为,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取消了其受资助资格,该生表示认识到了自身错误,并做了书面检查。





资助金的流向?众声不一

回观近年来网络信息报道,这已然不是第一次产生这样激烈的讨论:家庭经济困难生该不该看演唱会?家庭经济困难生该不该买3000元球鞋?家庭经济困难生能经常去这么多地方旅游吗……

高校设立资助金,旨在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平等教育机会,顺利完成学业,追逐人生理想。这一制度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公平理念,是教育公平实现的重要保障。这不仅仅是金钱的给予,更是一份信任与期待。

本着这样的初衷来看这一事件,受助学生的行为似乎与资助金的设立初衷背道而驰。这一事件刺痛了公众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热议。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大额消费是否合理?对此,大众产生两种观点:

一方认为家庭经济困难不是该部分学生的“代名词”,他们有权支配从正规渠道获取的资金,买东西或者出去旅游都是他们的权利与自由,对资金的使用与支配权在他们自己,不应该用“家庭经济困难”一词去约束。

另一方认为申请补助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当明确现实,认清事实。“贫困生不是完全不能消费,不拿补助的情况下,没人管你干啥。”该部分人认为贫困生既然申请了该补助,证明其需要这笔资金才能生活或上学,那就应该养成节俭习惯,考虑自身及家庭条件的实际情况,把国家对自己的资助用在学业或正常生活方面,而不是挥霍享乐。




资助金何去何从下的思考与启发

针对该类事件的发生,如何有效实现高校补助金助力家庭困难学生冲刺人生理想、如何正确对待社会面类似情况值得我们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学生价值观与消费观的正当性

一方面,学生自己应当摆正角色定位,树立正确价值观与消费观。无关家庭条件及家庭支持力度如何,过度消费享乐而迎合自己内心的“虚荣魔鬼”这一行为本就不值得被提倡。大学生作为暂时性进行独立求学的学生群体,一定程度上具有自主支配生活费的机会,同时作为马上进入社会的新兴力量,更应当科学规划,避免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拿到补助的大学生更是接受着社会监督,做出不当行为甚至将其公开化也会引起其他群体效仿,造成社会面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类似事件均反映了社会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消费观和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性。我们应当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理念,引导其明白资助金的意义与价值,在合理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同时,要担起社会责任、传承艰苦奋斗精神,实现有意义、有价值人生目标。

2

高校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补助的公平性

由于申请人的动机可能不纯,是否“真的贫困”成了难以琢磨的一环。高校作为掌握资助金的主体,在资助对象认定及后续监督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掌握审核流程与发放结果的高校,应当念好国家贫困生帮扶政策这本经,避免念歪而成为利益交换的筹码。


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助学金的发放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在资金对象认定方面,书面材料不能作为唯一参考,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调查机制,可以采取线上线下联合模式,即通过线下走访全面了解考评对象实际情况,附加大数据技术整合学生消费、学习表现等信息,确保资助对象的精准性。譬如该事件带来的启发还有及时更新补助对象数据库,如果是已经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生活良性转变的情况下,校方是否可以重新评估其接受补助的必要性?避免因顺势思维而导致更有需要的学生错过补助。

在资助金发放后监管方面,要建全严格的资金使用跟踪机制,关注学生资助金的流向,可以是规定校方自己制定的审核流程,也可以是师生间的互相监督渠道,形成全方位的监管网,保障资金使用的正当性。

此类事件为教育界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资助体系的完善与健康运行,关系到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未来,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实现。

3

社会评价言论要注意合理性

“夸奖的话可以脱口而出,诋毁的话要三思而后行。”大众的言语应该客观、合理,看待问题要理性有度、就事论事,不在无事实依据下产生过度解读和随意评判,也不能用固定思维看待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或随意否定他们的其他方面的成就或努力。

这一事件的背后折射的是对资金的使用规范与监管机制,问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贫困生”个人,但其根本原因更在于资金发放及监督方是否真正理解了资助金设立的初衷?本着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稳定的考量,这无疑应当敲响警钟。



苏居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