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设置“学霸就餐区”:再掀教育理念讨论波澜

文摘   2024-12-20 22:53   江苏  

近日,有网友发文反映四川成都某中学设置“学霸就餐区”,引起热议。网传图片显示,一部分学生用餐的区域摆上了写有“学霸就餐区”的标牌,而且这些学生的餐盒与食物似乎也更加精致。

面对舆论发酵,学校很快发布通报:为了对本月考试表现优秀、进步明显的学生给予奖励,临时设立了“学霸就餐区”,日常学生就餐并未分区。


好事还是坏事?奖励尺度引发争议

学校工作人员表示,设置“学霸就餐区”是对优秀同学的奖励,奖励的对象是单科第一、班级第一和进步第一的学生,学校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营造“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然而虽然出发点看似是善意而积极的,但这样的区别对待仍引起了网民的广泛质疑:这真的能对学生的学业乃至个人成长起到良性作用吗?甚至引发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深刻思考。

不少网民认为,学校设置“学霸就餐区”是在人为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营造比拼的氛围虽然有必要,但不必“无孔不入”,更不必在食堂制造紧张和焦虑的氛围,功利性太明显。

也有部分网民对学校表示了支持,他们认为此举体现了学校对优秀学生的认可和奖励,而考试成绩的优劣本身就是公平的,只要学生自身努力,人人都有机会在“学霸就餐区”用餐,公众不应对学校的教育方式过于苛责。


校园不是竞技场,要竞争更要平等

总体而言,“学霸就餐区”事件之所以能挑动公众的神经,其核心无外乎“公平”二字。在社会竞争压力不减反增的当下,教育公平原本就是普罗大众最为关心和敏感的话题之一,每名学生都应当被平等对待也已成为了基础性共识。分数与排名固然重要,但每个孩子的成长与努力都值得同样的鼓励。

我们不否认,对成绩优秀、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奖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也能对其他同学形成带动效应。但激励的方式似乎是更加需要斟酌考虑的,如果仅仅是简单粗暴地进行“等级划分”,忽略其他同学的心理感受,那恐怕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毕竟教育的本质,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看到希望,并坚定地向前拥抱希望,而不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一些学生感到“被遗忘”。

就“学霸”和普通同学来说,“学霸”在校内一般是处于优势地位,双方在客观上确实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在这样的现实困境之下,设立“学霸专座”无疑是更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不平等。以分数论英雄的做法,不仅会在学生之间形成隔阂,让优秀者自傲,让落后者自卑,也不利于他们养成正确的三观。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红艳教授就表示,学校在食堂设置“学霸就餐区”是不合理的,确实涉及到区别对待学生,反映出教育公平原则的缺失。程教授称,“学霸就餐区”的设置,事实上是赋予了被奖励学生一种特权和优待。它打破了学生间的平等地位,同时也可能让未被奖励的学生感到被贬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而言,既然已经明确了学校的办学规范,就应当严格落实这些规范。比如,不能因为高考不考某一科目,学校就可以不顾国家对于课程设置要求,不开设这一科目对应的课程。同样,用“就餐区域”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本质也是对考试成绩不佳学生的区别、歧视性对待,这是当下教育所不允许的功利、短视的行为。

因此,事件发生后,当地教育部门也很快介入,开展专项调查,强调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而非单纯的成绩排名,并表示将会继续监督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确保教育公平。


正视教育责任,

莫让平凡的“大多数”被忽视

教育的本质是追求人格的平等,而不是用考试成绩去划分高低贵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光芒,在激励学生的方式上,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公平性和多样性。常规的表彰大会、奖学金等方式都是有效的激励手段,其关键都在于它们是否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

学校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更加合理、全面的激励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既要考虑到优秀学生的需求,也要兼顾到其他学生的感受,避免造成负面效应。

而作为社会层面,除了我们普遍关心的学业负担能否真正减下来的问题,我们也应当更加关注如何在鼓励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同时,保护好看似普通、数量却更多的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积极性,找到激励与公平之间的平衡点,让教育回到树人育人、公平公正的初心上来。这不仅仅需要身在“前线”的教育工作者能够“身先士卒”转变观念,更需要社会整体作为“大后方”提供理念支撑,从而帮助每一位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好的教育是温暖而平等的,而教育的责任也不止是在学校。彻底在“育人”上有所作为,而不是依旧“沉迷”在分数上,用“排名、就餐特权”来区分他们,是我们每一个“过来人”都需要担负起的责任。


苏居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