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当消费回归理性,追求极致性价比也就成了潮流。
*本文共7599字,预计阅读12分钟
你将会在这篇文章看到:
❶ 消费“减负”不等于消费“降级”,理性消费带来新商机
❷ 全球极致性价比品牌,正围猎lululemon
❸ “价格厚道、感动人心”,小米的极致性价比你学不会?
❹ 徕芬“背刺”戴森:国货“大牌平替”的未来在哪里?
编辑:黄治军
来源:尊品传媒(ID:jumping_mag)
▍有人说,消费市场永远存在结构性的机会,不知不觉,我们进入了一个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消费时代。
以往的消费市场,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是好产品特别贵,而便宜的产品不是山寨就是质量不好,物美价廉的商品一直是稀缺的,当这部分需求被唤醒,消费市场就悄然改变。
当消费回归理性,将重心转到自己的需求上,能以极致性价比满足需求的品牌,就是消费者眼中的好品牌,追求极致性价比也成了潮流。
而对于企业来说,不是返回到山寨时代的低端价格战,而是升级性价比,满足今天更理性的消费者的需求。
细分赛道的红利和新商机就隐藏其中。
消费“减负”不等于消费“降级”
理性消费带来新商机
▍换句话说,大家不想让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但在保持生活水平的同时,想要更便宜一点。也就是价格要便宜,但体验不能打折,消费更加理性、更追求性价比了。
当我们说极致性价比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可能不少人对性价比的理解有一定偏差,认为性价比就是单纯地价格低。
性价比是性能和价格的比值,这里的性能不单指产品的功能层,指的是价值(或者说使用价值),价值包含产品理性和情感感性部分。而性价比越高,说明价值与价格的差值越大,消费者认为的价值感越强,产品也就越有优势。
每个人都在算一笔账,买东西就要划得来。会算账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划得来,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杆秤。
也就是大家存在一个“心理账户”,会给不同的产品在心理上进行分门别类,从而去划分一个心理价位区间。心理账户决定了产品性价比的评价标准,有些看似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其实是源于不同人对于价值感知的差异。
所以在制造端,某些行业的出现,以及这个行业将价值和价格分层进行排列组合,都体现了一种商业现象。也就是将性价比进行精细化,从而将目标人群分层,进而产生细分市场。而在消费端,性价比是用户逻辑,是用户始终在衡量的。
换句话说,大家不想让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但是在保持生活水平的同时,想要更便宜一点,也就是价格要便宜,但体验不能打折,消费更加理性、更追求性价比了。
崇尚极简、物美价廉
极致性价比时代的到来与人口结构有关。我们不妨拿日本做个对比,国内当下的人口结构同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非常接近,那么,日本的消费趋势对我们非常具备借鉴意义。
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往后10年和20年,整个社会的消费大趋势是怎样的呢?
答案是五个字:极致性价比。
日本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整个社会的商业模式呈现出如下几大趋势:
1.优衣库、无印良品等崇尚极简、物美价廉的高性价比企业极速崛起,从1997年到2019年这20年间,优衣库的营收翻了10倍不止。
这里需要再次纠正一个误区,优衣库这种号称“极致性价比”的商品绝非消费降级,有一说一,优衣库的价格真的很低么?
100元的T恤、500元的大衣、800元的羽绒服,真的很便宜么?虽然比起商场里的其他牌子货,优衣库确实在价格上有一定优势,但他的成功,绝不是一个“消费降级”可以说得通的,反而优衣库可能是消费升级的受益者。
其实是在让你用最低的价格买体面,虽然我的东西算不上多贵多豪华,不能给你增加什么面子,但我的东西至少可以让你能穿得出去。换句话说就是,穿优衣库、用名创优品的人,他们是想要便宜,但他们也想要体面,体面这个东西本就是一种消费升级。
2.便利店、药妆店等迎合消费需求小型化、便捷高效的零售模式出现。目前国内较火的7-11、罗森、全家都是从日本过来的,也就是说,这些商业模式的背后,对应着有相似需求的消费人群。
3.所有商品标价均为100日元的综合商店迅猛崛起,据调查,2022年日本百元店规模突破1万亿日元,门店数量已经超过9000家,这种百元店有点像国内的名创优品(全场商品绝大多数都在40元以内),通过规模优势和增强供应链效率让同样质量的商品卖出更低的价格。
看明白了日本,其实也就能看明白国内消费的很多趋势,可以更好地理解名创优品、徕芬、霸王茶姬等等的火热。
可以说,中国的消费市场,除了金字塔尖的那一批,整个大趋势能用一句话概括:回归理性,追求极致性价比。
(来源:综合首席营销官、价值事务所max)
全球极致性价比品牌
正围猎lululemon
▍这些对亚洲女性的“不友好”也是lululemon的盲点,因为欧美市场也是它的原点,国际化视野让它的产品必须具备包容性和普遍性,而出于专业教练和运动爱好者的受众定位,也让其无法理解这类运动前就产生的颠倒心理。但,这就是针对本土用户做性价比的市场。
今年上半年,lululemon股价暴跌40%。
造成这一反差的原因众多,但市场的普遍担忧在于层出不穷的lululemon“平替竞品”对这一品牌的蚕蚀。不止是中国。
美国新闻网站“石英财经网”(Quartz)在相关报道中称,“舒适、时尚可能已经不足以说服美国的消费者了”。而这种转变在全球都有共性,使得曾经的“中产阶级宠儿”lululemon备受打击,开始与竞品正面交锋。
在此整齐,得益于核心产品Align瑜伽裤及招牌面料Nulu所打造出的勾勒身材曲线的产品定位,加之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女性的经济实力、受教育程度、就业率的大幅提升,配合对社交媒体的熟练运用,lululemon创造了新世纪的营销神话。
它并没有在正面战场上击败传统的运动巨头,巧妙地在最有利的赛道上超车,在产品的意义以上,lululemon售卖的是一个“自律的、得体的、精英的”女性形象,其所打造的“健康自由的生活福祉”理念,让溢价本身都变得合理了起来。
也就是说,与目前运动行业第一品牌的耐克从专业运动辐射至大众的路径不同,lululemon以构建生活方式为路径,将运动嵌入生活的结构当中。
在全球消费者的追捧下,2022年7月lululemon以374亿美元的市值成功超越阿迪达斯,成为仅次于耐克的全球第二大运动品牌。
直至它在这两年遇到数不清的挑战者。
崛起的“挑战者们”
搜索全球的社交媒体,lululemon“平替”或“duplicate”、“dupe”等关键词,可以看到海量的各类时尚媒体和时尚/运动KOL发布的推文、视频,标题类似“lululemon TOP 20 平替品牌”或“亚马逊最火的10个lululemon平替男士单品”。
近年来崛起的国产瑜伽品牌,也顺势摸着lululemon过河。MAIAACTIVE(以下简称“MAIA”)、VFU、Particle Fever粒子狂热、暴走的萝莉等新锐品牌,都被视作“lululemon平替”。
其中,被安踏收购的MAIA使用了与lululemon完全相同的尼龙66、莱卡面料成分,以及英国高士线的缝线。而“暴走的萝莉”与美国莱卡公司签约,定制了一种被称为“液体莱卡”的科技面料。
VFU和GIGT等品牌不仅在价格上具有优势,而且在产品设计和品质上也逐步提升,使得消费者开始质疑lululemon的高价位是否物有所值。
与此同时,李宁、耐克、特步、蕉下、迪卡侬、Keep等知名品牌也纷纷加入瑜伽裤和运动服饰市场的竞争。这些品牌的入局,围绕产品力、性价比、品牌主张、社区氛围等几个维度发起挑战,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lululemon需要在保持品牌特色的同时,应对来自这些品牌的挑战。
目前,lululemon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安踏的“新成员”MAIA,作为一个几年前还不为人知的品牌,MAIA是如何在对标lululemon中步步出圈的?
可以说,MAIA是专找与lululemon的差异化下狠手,去打造本土消费者眼中的性价比。
“本土化”VS“国际化”
MAIA是玛伊娅服饰(上海)有限公司经营的、专为亚洲女性设计的运动服饰品牌,聚焦于瑜伽等心智运动场景。
安踏集团看中的是MAIA所处的瑜伽服赛道,收购事项对集团旗下女性业务板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而让MAIA敢和lululemon叫阵的,则是她成绩单上那可圈可点的表现:“成立于2016年,MAIA用了6年时间,把全渠道销售额从0做到了3亿,年平均增长率达166%,到2022年突破5亿,实现了全面盈利。”
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其独树一帜的消费者沟通方式不无关系。
“专为亚洲女性设计”是MAIA产品的起跑点,和lululemon想拥有的全球视野不同,MAIA的产品目光从最开始就落在亚洲。
以瑜伽裤为例,虽然早在MAIA成立的前一年,lululemon就用一条火出圈的Align为该类产品打了样,但后来者MAIA还是做了1000份用户调研,并经过反复的消费者洞察,梳理出了运动着装的另一类需求:细腰、翘臀、瘦腿。
从这看似因果颠倒的诉求中,MAIA发现了运动背后的另一种微妙心理:受挫感的束缚。
通常,有健身需求的女性大多有身材焦虑,这种焦虑让她们在走进健身房时,会不自主地拿自己的身材和专业教练或健身爱好者们做比较,由此产生的自惭形秽感又让她们想逃离健身房。
服装可以修饰身形,但问题是,瑜伽是项西风东渐的运动,与之配套的服装也是按欧美女性身形裁剪、设计的,更多强调功能性,对中国女性的塑性需求并不友好:领口开得太低,裤子的脚口松、腰臀部也不够贴合,且裤腿往往过长,此外还有颜色选择单一,面料过厚等问题。
这些“不友好”也是lululemon的盲点,因为欧美市场也是它的原点,国际化视野让它的产品必须具备包容性和普遍性,而出于专业教练和运动爱好者的受众定位,也让其无法理解这类运动前就产生的颠倒心理。但,这就是市场。
商战也是一场心理战,“因”生“果”是常识,但以“果”为“动因”又有何不可?MAIA的思路是,先把自信穿身上,取悦自己,会更好的激励自己去运动,真正收获好身材。
于是,在这条瑜伽裤的设计上,MAIA基于亚洲女性体型和肤色强化了塑形功能,如:在臀部加上“M曲线”(内凹弧线),把腰线提至肚脐以上1cm,藏肉的同时,可以从视觉上最大化腿长、优化整体比例。腰头采用三层高弹网布实现整体均匀收腰,解决跑跳时抖肉的尴尬……
这条一穿上就“腰能细两寸,腿能长几分”的瑜伽裤就是腰精裤,于2016年6月推出,上线第一天,卖了2000多条,为MAIA赢得了第一波种子用户。到2022年,腰精裤累计卖出超过30万条。
多年后,当lululemon的Align推出Asiafit时,这条卖爆了的腰精裤已经为MAIA抢占了部分市场心智:“专为亚洲女性设计”。
“姐妹情谊”VS“专业化”
在MAIA的线下门店里陈列了一个“面料博物馆”专区,用于展示品牌在面料研发上的核心优势。
对于MAIA而言,线下店的用意不止于此,它更是一个连接、承载用户与品牌故事的超级内容中心,关键词是“SISTERHOOD”—姐妹情谊,对应lululemon的“专业化”。
在lululemon的成长轨迹上,有不少专业化的身影。以门店为例,专业运动员、瑜伽教练等被邀请担任“门店大使”,在lululemon的赞助下,组织各式的社区瑜伽课程、团队竞赛等。而员工则是另一种“Coach”型角色,叫“产品教育家Educator”。
而在MAIA,一进门,店员会先招呼声“你今天过得怎么样”。社群活动也主打“有趣”二字,如室内蹦极、蹦迪拳击派对、电音瑜伽等……
之所以这样规划源自一场真实需求的调研,关于“中国女孩为什么会想要运动”:健身未必都为追求竞技水准,也有的是为了让自我感受能更好;走进健身房的原因不大会是冲着某个健身教练,更可能是受到了身边姐妹的鼓励;不少人踏入健身房的初感受是紧张和手足无措;健身之所以很难坚持,有人觉得是“没意思”,也有说是因为“没有同伴”……
由此,MAIA更确认,“健身”本质是一种自我和身体之间的关系,阻碍很多女孩运动的障碍,正是存在于她们和自己的身体关系中。
这些女孩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又一个督促她们运动的教练,而是鼓励、陪伴她们的姐妹,一个在她们不敢走或坚持不下去时,给喊加油的拉拉队。
比起专业化,这些“真实”更能引发共鸣,也让“姐妹情”在这心里多生了一分。
其实,MAIA像极了lululemon,只是在模仿的过程中,MAIA找到了自己的用户和更加细分的赛道,MAIA才从lululemon身后成群的模仿者中走出来,借助对标和喊话赛道老大,被市场和资本看见、听见。
(来源:综合数云、广告狂人)
“价格厚道、感动人心”
小米的极致性价比你学不会?
▍小米的极致性价比,本质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切入某个市场,取得市场成功;另一方面,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极致性价比反而会成为一种瓶颈,阻碍企业做到顶级高度。
很多的科技企业,在长期的产品创新实践活动中,探索并形成了具有典型特色的产品创新模式。比如:苹果公司的黄金圈法则;华为公司的技术和市场双轮驱动等等。
对于小米公司来说,正如雷军所说,就是极致性价比。
极致性价比,是一把双刃剑
什么是极致性价比?用雷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感动人心、价格厚道。
小米的成功,从一开始就与极致性价比牢牢绑定在一起。2011年,小米发布第一款手机,配置和性能与当时的旗舰手机相当。但是,却只卖一半的价格!这款手机,一共卖出790万台,为小米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小米开始布局生态链,采用的策略就是性价比。比如:小米手环、空气净化器、平衡车、智能音箱等等。
2024年3月,小米汽车上市,采用的策略,还是性价比。小米的极致性价比,本质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切入某个市场,取得市场成功;另一方面,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极致性价比反而会成为一种瓶颈,阻碍企业做到顶级高度。
小米的极致性价比,成功的实施路径
小米的极致性价比,有两种经过多次验证的成功实施路径。 第一种是高端产品大众化。
高端产品大众化,就是针对市场上一些比较新颖、实用,但价钱很高、尚未在大众中普及的产品:首先,去掉多余的附加功能,只保留其核心功能;然后,将个别性能、功能或体验做到极致;最后,以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进行销售。
典型的成功案例,包括:小米手环、小米空气净化器、平衡车、扫地机器人等等。 第二种是大众产品品质化。
以小米插线板为典型的成功案例。插线板行业门槛低,竞争十分激烈,产品存在低价低质问题。
小米通过提高产品的颜值、补齐品质短板,以稍高于竞品的价格推向市场,并取得了市场成功。
小米的极致性价比,一般企业学不会
极致性价比,非常容易理解。但是,要把极致性价比吃透,做到小米的高度,实际上并不容易,因为小米具有许多其他企业并不具备的优势,这些优势确保了小米极致性价比的杀伤力。
规模优势:小米的极致性价比,建立在爆款战略的基础上,产品的出货量很大,摊薄了每个产品的制造成本。
生态链优势: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可以利用生态链优势,做到硬件低毛利,通过生态链、服务和广告挣钱。
流量优势:雷军本人作为顶级IP,为小米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业界,广泛流传着“别和雷军比营销”的传说。
渠道优势:小米的自有销售渠道,包括小米商城、小米有品、小米之家等等,降低了销售成本。
性价比不等于便宜
小米并不是所有东西都便宜,性价比也并不等于便宜。许多消费者和商家往往将性价比简单地等同于低价,这种理解不仅片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市场判断。
性价比的本质在于产品的综合性能与价格之间的比值,消费者在购买时会全面考虑产品的综合性能和价值。
许多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纷纷采取低价策略。然而,低价往往伴随着成本的压缩,这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服务缩水等问题。
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低价产品可能意味着面临更多的使用风险和维护成本,这不是消费者眼中的“性价比”。
商家在推广产品时应该充分考虑目标消费者的需求,提供符合他们期望的性价比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综合雪球、产品人生)
徕芬“背刺”戴森:
国货“大牌平替”的未来在哪里?
▍大牌平替和山寨产品存在着本质区别,大牌平替是在大牌已经验证的战略成果上,通过性价比更进一步,服务品牌战略。山寨产品只是短期赚快钱,双方质量要求完全不一样。
2016年,传统吹风机品牌正在打49元包邮价格大战,小众品牌戴森凭借一款售价2999元的吹风机,震撼市场。
戴森从高端沙龙发廊的专业理发师、高质量顾客、名媛出发,让戴森吹风机有了“白富美”“黑科技”“奢侈品”等符号,成功奠定戴森是属于精英阶层的奢侈品品牌。
没想到开创了高速吹风机这个品类的戴森,有一天会被中国平替压在身下。
把戴森的价格打了下来
2016年,带着每分钟11万转高速马达技术闯入中国市场的戴森,重新定义了吹风机,让中国消费者首次见识到了高速吹风机的魔力。
这使得消费者用吹风机吹头发头皮不会再被烫着,举着还不累手,噪音更小,耳朵也没那么难受了。被传统吹风机“折磨”数十年的消费者在戴森的教育下迎来了消费升级,首次在吹风机上投入超几千元,也让戴森在电商平台上成为了几乎霸榜的存在。
2016年,戴森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增长244%,接下来两年,年销售额连续突破百亿,连续多年在高端吹风机的市占率中排名第一。
没想到短短几年过去,戴森就“失宠”了,被中国平替徕芬压在了身下。
作为2021年才推出第一款吹风机的国产品牌,徕芬近几年的增速十分惊人。据徕芬创始人叶洪新透露,徕芬高速吹风机刚上市的2021年,徕芬科技全年的GMV为1.3亿。
到了2023年底,这个数字已经突破了30亿元。今年6·18,徕芬是天猫、京东、抖音等平台多项品类的销售冠军,高速吹风机品类更是连续三年拿下全网销量第一的宝座。
在不到四年时间,徕芬能快速崛起,最关键的原因是性价比,也就是说它把戴森的价格打了下来。为平替戴森,徕芬开发每分钟11万转的三相高速无刷电机,但用不到600元的价格切入市场,把更讲究性价比的新消费人群作为目标客户。
徕芬通过功能优势里的产品技术领先、价格优势,弥补与戴森品牌势能差距。
大品牌往往具有产品功能优势和品牌附加价值,平替品牌缺少品牌附加价值,就要在技术上与大牌共性做足,然后通过性价比来赢得竞争优势。
平替大牌需要竞争战略,绝非山寨而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市场监管和消费者都不成熟,当时山寨横行,今天,单纯山寨已很难再有市场。
大牌平替和山寨品存在着本质区别,大牌平替是在大牌已经验证的战略成果上,通过性价比更进一步,服务品牌战略。
山寨品只是短期赚快钱,双方质量要求完全不一样。
日本有个连锁餐饮品牌“我的法国菜”,也是大牌平替的品牌。
米其林的厨师,新鲜的食材,高人流的选址保证与法国餐厅共性做足,然后通过米其林餐厅1/3以下的价格来赢得用户优先之选。所以,性价比很重要,与大牌共性做足更重要。
平替大牌,只是阶段势能
大牌的目标人群往往是高端人群,高端就意味着小众。这意味着部分“被教育者”会溢出到中低端市场,也就出现了平替大牌的战略机会。
大牌平替最佳的切入点是在市场成长阶段,开始做中低端人群,后期最终都要回到高端人群的认知争夺,这就是阶段势能。
大牌平替是在特殊的发展阶段的一个战略机会,可以让品牌快速扩张,但绝不能固守阶段优势,企业应将阶段优势及时发展为长期优势。
丰田早年就是平替福特,然后将阶段优势及时转化为长期优势,将局部优势及时转化为全局优势。也就是说,大牌平替,需要竞争战略,更需要竞争优势。
同样平替大牌,完美日记退市令人唏嘘,缺乏竞争优势思考的平替无法长期存在,只有从对标到构建,真正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才能真正突围。
(来源:综合市界、许战海产品力创新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