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若有一女子,长得“眼光流丽,神露气娇,手如柔荑,皮如凝脂,螓首蛾眉,巧笑媚态,皮薄色艳,眉如偃月,面似桃花,白里放红,娇而无威,媚而无恿,声细音尖”,肯定是公认的美女,让男子如醉如痴。
上面这段话摘自《太乙照神经卷二·论妇人》,作者对此等女人的评论是:“此女中狐媚,最邪淫之相也。”
此等长相的妇人何以会淫,作者没明说,只含糊的写句:“女性太柔不宜,太刚亦不宜”。
不过答案可能在此书开头,“夫一阴一阳,其数不可少;一刚一柔,其道不可易”。
如此美女,自然太柔,“以刚柔适中为妙也”。
02
但身为“纯刚之质”的男子似乎偏好淫妇,冯梦龙有言:“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着不如偷不着”,就说明了男人的这种爱情心理倾向。
这段话的理论弗洛伊德说的头头是道。
1910年,弗洛伊德写了《畸恋——男人的对象选择之一异型》。提出了男人选择对象的一种奇怪而又常见的类型:青楼之恋(love for a harlot)。
有些男人往往是这样,“纯洁善良的女子,对他们没有爱情的魅力;诱惑永远之来自节操和忠贞颇有可疑、性生活不慎检点的女子”,“即使爱上之后,他又要求她对他忠实……”
男子畸恋的其他特点为:
03
“妻不如妾”是因为妾可以被拯救、被施舍,“妾不如偷”是因为妾毕竟是自己的,偷来的东西才鲜明的具有“不能缺少的被伤害的第三者”。
“偷着不如偷不着”是最深刻的一句话,他暗藏着所有的秘密。
弗洛伊德认为,青楼之恋的根源在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固置,淫妇在成年男子眼中的影像就是母亲在俄狄浦斯期孩子眼中的倒影。
妓女形象的背后站着母亲形象的幽灵,他们的特征是一致的,母亲也是身属第三者的,而每个人都只有一个母亲,所以认为他那淫荡的情妇也是独一无二的。
孩子对性生活的了解是通过一些粗俗不堪的语言,当了解到妓女或淫妇的存在,并得知通过他们自己可进入成人生活领域时,对淫妇是怀着“又渴望、又惊惧的情感”,这时,他也明白性这种肮脏的事全世界的人都在做,“他遂以犬儒式的推论告诉自己,既然她们做的是同样的事,母亲和妓女之间就没有多大区别了”。
孩子看出,母亲爱他,但又与父亲性交,只是一种不忠的行为,孩子还幻想,母亲与其他的人通奸,而奸夫或多或少都有孩子自己的特征。
至于拯救的幻想,也和俄狄浦斯情结有关,孩子希望回报母亲给他的生命,最好的方式就是还母亲一命,和她生个小孩,如果是对父亲,就变成另一面,他希望把父亲给他的东西退回去,两不相欠。
因此,“淫妇”为男子俄狄浦斯情结的力比多提供了一个贯注对象而已。
淫妇是母亲的替身,赝品永远抵不得真迹,“偷着不如偷不着”,是因为“潜意识对一种独一无二、不能替代的东西的热切渴望,会变成事实上无休止的追寻——无可休止,因为替身无论如何不可能满足他的渴望。”
男人的不幸,就在于他爱的永远是他不爱的,而他还自认为这是他的至爱,男人在爱情中被打入了地狱,色彩艳丽的果实,一拿到手里,就变成齑粉,而腹中依然空空。
可悲又可笑的是,把果实拿到手里的欲望超过了食欲,所以,即便是饿死,他也要伸手去抓那些注定让他失望的果实,爱情中的这些男人就像一个病理性赌博的患者,明知要输,还是要赌。
波德莱尔写了首《赌博》,来纪念俄狄浦斯情结、青楼之恋和赌博——
04
弗洛伊德的情感没有诗人那么充沛,但看到男人在爱情中的强迫自虐行为时,他还是忍不住发点感慨,顾不上中立和隐身了,“他们的爱情便不免飘摇于现实的风雨里了”。
弗洛伊德时代青楼之恋是一种“畸恋”;风水轮流转,当今青楼之恋是不是“畸恋”就很难说。如今青年中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对淫妇视如敝履的就没有几个,电影是社会心理的风向标,受欢迎的电影如Titanic、《失乐园》《一声叹息》,就为青楼之恋大唱颂歌。
依据统计学标准,绝大多数人都在搞青楼之恋时,它就不算“畸恋”而是“常恋”了。
有民谣说——
也许如今社会变化了,超我也“腐败”了,对婚外恋、乱交就乐得睁只眼闭只眼。但不到几十年的时间超我就变了吗?让人难以相信。
弗洛伊德对爱情是个悲观主义者,在《畸恋》中,他就说过:“任何热切的恋情,本就多少具备强迫性冲动的特征”;对婚姻他也不抱有太多希望,“丈夫顶好就是替身罢了,不曾真是她(女人)的意中人;她的恋情早已系属他人……爱上丈夫,只是退而求其次罢了。”
对性解放,弗洛伊德更不抱好感,在《性无能——情欲生活里最广泛的一种堕落》中,他说:“一开始就给全然的性解放,更不会有好结果。……一旦情欲的满足太过轻易,它便不会有什么价值可言。”
下面一句,弗洛伊德好像快大彻大悟了:“最高贵的爱情,存身于苦行僧的生活,他们终其生与原欲的诱惑挣扎不已。”
在这一点上,晏殊要求自己就不严格了,他叹道:“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做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也许你会发出叹息: 既然明知爱人是“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挽断罗衣留不住”,还要去买醉偷欢,何必呢!
不过也许,正因为“挽断罗衣留不住”这个客体丧失的必然性,所以才用“烂醉花间应有数”来安慰自己内心的抑郁和哀悼那永久丧失的青春。
心理学好课推荐 10位心理学家的电影疗愈课:观影疗心,施琪嘉、张沛超等亲授
报名方式
原价529元 秒杀冰点价,仅需199元↓↓↓ 快来扫码报名↓↓↓ 限时优惠机会,即将涨价
课程已更新完毕,可永久不限次数学习
报名后可立即听课
↓咨询课程,请扫码添加乐享心理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