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当代厌学孩子与ta的家庭 |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文摘   2025-01-03 06:31   河北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我们春雨计划的授课导师之一李松蔚老师来到我们有解We Get公益课堂和我们一起谈一谈学生厌学缺乏学生动力的话题。那么李老师我们曾经向所有报名春雨计划的老师发过一份问卷调查,然后在收到的反馈中这些老师告诉我们说在他们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如何去帮助孩子去提升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那么我想啊这个问题可能是每个时代的教育者都会遇到的挑战。所以想要请教一下李老师您觉得这个时代的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和以往相比有什么区别吗?

01.

这个时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以往的有什么区别

李松蔚:这是一个其实挺重要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每一代的老师可能都是在学习相同的一些教育学的理念和技术,但是我们其实面临的学生他们的整体的状况甚至包括可能教育的目的都会不一样。那整个来讲我们时代的发展一定是会让教育这件事情变得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然后我们整个社会对于教育这件事情的期待也是一直都在变高的。也许在几十年前对一个普通的一个学习者来说,我说家长他把孩子送到学校里边接受教育这件事情,他最直接的期待这个孩子他可以有一个地方安安稳稳地待着然后不要惹祸,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就他只要能够符合我们对一个标准化的小孩子的期望就好了。然后家长有的时候他也会对老师提出一些这种非常粗放的一些期待,比如说如果孩子有哪里不听话的你就去好好地训他。甚至有的家长还会跟老师说:你别客气就当他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你可以打他,可以骂他。就那个时候其实可能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期待,它是一个把孩子归训好可以符合比如说课堂的规则,然后完成作业,上课的时候不要讲话不要开小差,学习的秩序把它维持的很稳定,差不多这样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对教育的一个期望。

但是放在今天其实我们对教育的期待完全不一样,我们会希望说每一个孩子能够个性化的发展,然后他能够不光是在这个学校里边符合某种规则,乖乖的坐着,然后上课发言要举手。就是不光只做到这些,而是他要能够在这里边更好地认识他自己,更好的去发展他自己。甚至我们可能会期待说我的这个孩子它能够通过老师的雕琢,通过老师的一些磨练,然后可以在学校这几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很普通的状况然后变成一个闪光的状态,然后能够有他自己的光彩。

所以其实对我们的老师来讲,是非常大的一个压力和挑战。因为资源其实并没有变得更多,我们还是要面对那么多的学生。然后那么大的教学任务,有的时候其实从老师的角度来讲,他能做到的也只是把教学任务完成,或者是把教学秩序给维持下去,他同时要承担的期待和压力会大很多。

02.

如何长久、稳定地提升孩子学习动力

主持人:其实对于很多的家长和老师来说,提升孩子们的内在学习动力是一个共识。所以他们会采取很多的方法和措施,比如说会鼓励孩子,然后给孩子就是找学习对子,或者是定学习目标。但是他们就会发现这些方法都是短期内有效。所以就想问一下李老师,如何可以长久然后稳定地去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


李松蔚:其实学习动力这个话题,它其实跟我们日常说的让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学业表现不完全一致。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当我们想让孩子有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学业表现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关注的是我能为孩子做什么。而如果我们想让一个孩子他能够自发地有他自己的动力去学习的时候,我们也许要考虑的是我要少做一些事情因为动力是来自于他自己。假如我给他把每天安排得很满:你应该做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然后你的计划是什么,你要如何去达到这个计划。如果一切都是由我这边来监督啊由我这边来推动的话,从短期的学业表现上来看也许它会更好。但是从长期的学业动力上来讲,其实这个时候学生自己是在一个缺乏动力的状态,他缺乏动力不是因为他不爱学习,而是因为他没有必要自己去产生动力,因为大部分的动力就直接可以由老师或者家长来提供就好了,所以这样呢就形成了一个冲突。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要去兼顾这个孩子他的动力的这种自我培养,然后又要在多大程度上去关注到这个孩子他的学业表现和他有没有按照老师和家长去给他执行的计划来完成。

总体来说,我们会认一个孩子在相对比较小的时候在低年级的这样一个学段,也许老师要为他们多做一些。这个时候其实我们不是去看他的学习动力,而更多的我们就会去看他有没有能够去遵守规则,有没有能够去执行计划。我们会给这个孩子很多明确的指令,比如说你今天要完成哪些作业,完成了这个作业之后,你可以看动画片,你可以玩,你可以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时候孩子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你说他有多大程度是因为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这种特别有动力的状态去写。其实没有说的很简单,他就是希望把这个作业快点对付完,他这样可以有自己的时间去玩耍,玩耍对他来说才是他的动力所在。可是这个时候我们做这些事情是必要的,即便他可能没有去发展出他内在的动力,但我们至少可以培养出他的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让他在指令的安排下去发展出一种遵循指令,去执行他要去做的计划的这样一些能力。那我觉得在这个阶段其实我们就不要太去关注说要培养一个有内在动力的状态,因为这个时候太早了,他其实还根本不理解学习是怎么一回事儿。

可是随着这个孩子慢慢长大,到了高年级到了他的青春期,如果我们仍然像是对低年级的孩子一样事无巨细的把它每天要做多少功课,要怎么样完成他的学习计划当作是老师或者是家长的一个任务去督促孩子来完成,也许我们就剥夺了孩子去发展他内在动力的一个机会。我们也许就会适当地把一些权力和一些空间就交给孩子,比如说我就不再去指导你这个学期要怎么去完成科目的学习了,而是给你一个大的方向,说你要在这个学期当中去学多少门科目,然后在哪些科目上面要重点的花一点时间,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至于你怎么样去安排你每天的学习计划,我们把这个事情交给你自己,也就是给你更多的自主的空间。通过这个空间,你就要在这个过程里边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者换句话来说去行使更多的权利。而父母就慢慢的从孩子学习这样的一个主要的舞台上面,就站到了侧面,站到了后方。这样去逐步地把学习作为一个孩子自己的事情,交还给这个孩子。

而我想说的是在这个过程里面,其实父母也好,老师也好,是要冒一定的风险的。因为我们把这个舞台交还给他的过程,必然就有一个可能性说,他也有可能获得这些权利和空间,可是他并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注意力,放在在学习这件事情上。那么在短期内他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学习成绩的下滑,会让这个老师很担心说要不要再去重新把这个孩子的学习给管起来,把它变成是老师和家长来督促的一个行为。这个其实就需要见仁见智地去分析了。要根据这个孩子的年龄段,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同时可能也要根据老师和家长他们自身的一个教育的理念和习惯,然后去探索对什么样的孩子我们要给他多大的一个自主空间,然后用这样的一个逐步去试探的方式,来提升孩子在自己学习当中所占据的比重。这是一个提高学习动力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它和我们日常说的去管理好孩子去督促孩子学习有时候是相反的两个方向。所以也就是说其实对于家长来说,或者老师来说,比较重要的是他们在跟孩子相处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他们自己要想好。

主持人:对,然后他们要自己甚至说想好用一个什么样的策略去对待自己的,可能因材施教,就是每个孩子不一样。

李松蔚:是的,其实这里边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的时候空间给大了,给大了的时候也许孩子在里边他就会无所适从。他很自由,但是他其实自己也并没有真的有那样好的一个能力去安排好这么大的空间,所以我可能就是适度地再给它缩小一点。可是我缩小之后,我可能就会发现这个孩子他会反弹。然后他会觉得我怎么学这个事情好像你们给我规定的太细了太死板了,我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一些灵活的一些调整,我们就稍微再给他扩大一点。所以这其实很需要老师和家长他有很多的经验技巧。其实也包含了一些心理的这种能量去关注到这个孩子,就是我在什么样的一个时刻给到他一个什么样的匹配的一个教学风格,所以其实它是对老师的要求很高的。

03.

老师如何照顾到不同的学生

主持人:对因为我会想到比如说咱们老师通常都是面对一整个班级几十个学生。那么如果要求老师去真的很好地去了解每一个学生,我觉得这个担子非常的重。所以就想问李老师,那么对于老师来说,他们应该如何去调动整个班级的一个学习氛围?

李松蔚:你问的问题很重要,其实这是当前很多老师共同有的一个痛点。其实现在我们学校的整个设置,我们班级的规模对大多数学校来讲它其实不是一个个性化教育的规模。很多班40多个人50多个人甚至更多,它其实是一个集体教育的规模。在这样的一个规模里边,其实老师他能够关注到的个性的部分是很有限的一个老师有时候他负责一个班甚至可能两个班三个班的教学。所以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他有的时候能把孩子们的作业给判完,他可能这一天的工作量就已经超标了。所以他在这个时候还要去关注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其实对老师来讲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好像又提出了这个要求,又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很高的对老师的这种期待值那怎么办呢?

我其实觉得这个时候家校沟通是很重要的。包括我在后边的课程里边,其实我会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放在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上。因为其实对一个公立学校,对一个同时要管理几十个孩子的老师来讲,他这个时候其实要做的就是最大公约数,能够去保证所有的孩子或者大部分的孩子在这个学校里边能够把基础的知识,能够把这种普世的就是对绝大部分孩子都通用的信息给吸收到其实这个老师就已经完成了他的职责了。那有个别的老师他说我还想多做一点,多做一点也许他会关注到班级里边一些少部分的可能特别需要更多一点关心或者是辅导的这样一些学生。比如说有的孩子他很聪明,但是他的学习习惯或者学习风格可能跟通常的教学的这个方式不匹配,那么有的老师他可能会单独再去为这些学生多做一点,但是也就到这里为止了。他没法说我去给40个人50个人每个人都量身定制一套适合他的方案,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的参与。所以老师的一个重要的职责是怎么能够让孩子和孩子背后的家长都能够参与到整个围绕这个孩子的一个教学的体系里边,让整个家庭为这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样的老师就可以更从容一点去关注到这些集体的整体的这些孩子们的一些共性的这些需求。

04.

如何看待“问题学生”

主持人:我们谈到家庭的话,也就是说家长在这其中也是可以参与其中,然后起到一定作用的。那么有一句话是说“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那么您觉得么样的家庭,或者什么样的养育方式,可能会去比较容易产生这样厌学的孩子?

李松蔚:我想先说一下这句话本身就是“所有的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我个人其实是不喜欢这句话的,但我完全理解这句话为什么会出现。其实在家庭治疗作为一个心理治疗的流派,它发展的初期在国外很多年前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一个思潮。就是我们会认为很多孩子他现在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其实是家庭父母的养育不到位,所以要去追溯说在他更小的时候父母是不是做了什么糟糕的事儿。由此我们就会把孩子的很多的问题的责任从孩子身上转移到父母身上。这个是最早期家庭治疗发展的时候人们的一种应该算是错误的一种理解,或者说至少是有一点偏激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后来也引发了很多不好的后果,所以他不断的被修正。

其中的一个后果,孩子在这个过程里边因为他的作为一个行为主体它的责任被拿掉了,由家长来承担了。所以有的时候孩子在这样的一个语境里边,它可以更加的自由,不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你比如说我为什么学习成绩不好,为什么不努力,你别问我你去问我爸妈,因为我小时候他们没有把我养育得很好。或者因为他们俩现在的感情出了问题,所以我的成绩不好。当我们给孩子很多这样的一个信号的时候,他未必对所有的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好事。另外一点呢就是我也理解当我们把这样的一个信息给到老师的时候,他其实对于很多老师来讲它是有一个支持作用的。就是我们有的时候是在帮老师去表达他们在情绪感受上的一种困惑或者是一种负面的感受。就是我在跟家长的沟通当中我感到很无力,我希望家长跟我有一个更好的合作来帮助这个孩子。但实际上我发现家长可能他们会有很多特别奇葩的沟通方式,然后他们可能会指责老师。或者他们会用一些让我也感到很不舒服的一些方式去教育这个孩子。所以我就得出了一个结论,说你看这孩子有问题,那是因为他的家庭他的父母有问题。

可是这个结论虽然它能够帮助老师去抒发一部分的负面感受,但是他并不能真的去帮老师解决现在的困境。甚至有时候当我们去强调这个部分的时候,我们会更容易把家长和老师放在对立面。老师有的时候去跟家长说你知道吗,你的孩子现在学习成绩出问题,都是因为你们做的不够的时候,家长他的第一反应他是觉得自己受到了指责。而人在受到指责的时候,他习惯的反应就是会去自我防卫。他自我防卫会把这个职责再重新推给老师。他就会说你作为老师,你没有把我的孩子教好,你现在还把这个锅甩到我身上我也很不高兴。我可能就要去找出你在教学过程当中你没有做到的地方。所以接下来就会让老师和家长,他们就越来越处在一个各自在保护自己,在指责对方的位置上边。但是对这个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其实并没有真的起到任何的支持性的作用。

所以我会在课程里边我也会讲到我会教老师一些不同的表达方式。不要去说孩子的这个问题,背后是因为你们父母有问题。而是把它变成说孩子现在遇到了这个问题,他需要我们所有人一起努力来帮助孩子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参与到现在孩子的成长和解决问题的这样一个变化过程里,那么我作为老师我要做的是什么,而你们作为家长,你们要做的是什么。这样的一个有点像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它其实是更有助于去解决问题的。而这个方式的前提是我们在心里边首先要把所有的父母家长当作是我们的盟友,当作是我们可以一起合作来工作的伙伴,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是问题的制造者,当成是一个麻烦。这是一个由心态带来的一种沟通方式的一个变化。

主持人:明白。其实就是这句话其实会加剧老师们的这种心态,会如果你相信了这句话,可能你其实是把家长当成了一个对立。

李松蔚:是的。就这句话它其实是一个自我验证,就是在心理学里边它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我认为他们一定是有问题的人,我自然就会在他们的生活当中他们的言行当中去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证明他们是有问题的。我也会用一种指责的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他,我这样对待他的方式又会激发出他更多的反抗。然后我们之间更多的矛盾,然后反过来又更加验证了我一开始的结论,就是他们是有问题的人。

所以这个其实只是在帮助老师去自我验证,这个其实并没有去扭转或者去化解他现在遇到的麻烦。

主持人:所以是不是对于老师来说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应该避免去贴标签。比如说你是一个问题的学生,那么我觉得你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

李松蔚:是的是的。这一点我觉得还可以延伸去讲我们不但不要给家长贴标签,我们可能也不要去给学生贴标签。我刚刚的说法是你的孩子在这个阶段遇到了问题,所以你看你的孩子是在一边,是在我们要去帮助的一边,他遇到了问题问题是在另一边。而如果我们说这是一个问题孩子,那么孩子跟问题就在一块,然后我们就在他的对立面。所以我们说我们现在是要帮助这个孩子去解决他现在遇到的问题。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对孩子的态度也是一个不贴标签的态度。

05.

如何帮助偏科的学生

主持人:比如说您说到贴标签,我就会想到学生中间有一类群体,我不知道算不算是标签,就是偏科的孩子,然后老师们通常会比较关注他们然后老师会特别希望帮助他们能够把他们对某些学科的激情转移到一些他们觉得有心无力的学科上面。然后那么有一些孩子可能他对于某一些科目他缺乏一些激情,是因为他不喜欢某个老师的授课的方式,甚至可能就是不喜欢老师本人。那么授课老师自己其实也非常希望说我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改进,然后去让这个孩子能够喜欢上我的科目?以及说班主任老师也会去想说我能不能从中做一些什么工作,然后能够斡旋能够协调,比如说孩子对科目的喜好程度?


李松蔚:偏科这个话题,其实我觉得这个话题可能老师比我们心理咨询师是更有发言权的。因为他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更多,解决的经验也更丰富。所以我只能提供一个在心理学上面的可能性,所以为什么孩子会偏科。刚才你提到的一个解释就是说,孩子是因为不喜欢这个老师,或者不习惯他的教学方式。那么我想提供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孩子偏科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偏科。这句话看上去是废话其实不是。比如说如果我觉得我不擅长数学,我接下来在面对数学学科的时候。我就会自动地去激活一个思维,我是没有能力的,我是有很多的这种困难,或者是有很多的痛苦的。而这些困难和痛苦就会让我会选择一种回避的或者是有一点抗拒的态度,我自然就不会在数学这个学科上面去投入那么多的努力。我甚至有可能会自我催眠和暗示自己说反正我努力了也没用。所以进一步的我就会在今天这几门科目的教学当中,去把我更多的注意力,更多的能力放在语文或者放在别的科目上,而不是数学。所以这就叫做偏科带来了偏科。我觉得自己不擅长一个学科,这件事情本身就会导致我做出一些行动,而这些行动会让我更加不擅长这个学科。这时候他可能跟老师或者是跟教学方法它就不再是具有一个直接的因果关系了,它变成了一个循环,一个自我强化的一个循环,因为我不擅长所以我就更不擅长。

有的孩子他可能在某一门学科里边它掉队,最开始的起因很小,甚至可能他比如说生病了他去住院有几天他没有上学,然后他落下了一些课程。可是他就因为落下的几天的课程,他最后可能会变成几个月,甚至几年然后他越是欠的多。他就越是不想学他越是不想学,他欠的账就越要再加一笔。这是一个可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会看到的一个原因。那么遇到恶性循环的时候我们要去做的就很简单了。它不是一个从根源上说老师或者科目要做什么调整,而是从循环的过程本身。我们要切断循环,要让这个循环没有办法再继续下去。所以他要去做的事,其实跟刚才说的不要去贴标签很像:我们不要去把这个孩子定义为是一个偏科的孩子。偏科我们其实在拿这个科目和其它科目去比,比不过其他的科目我们就说你偏科了。而且我不但说你偏科我还说你是一个偏科的人。就好像是你的特性里边就带有了一部分,比如说你不擅长数学,你不擅长语文,你不擅长英语好像就把你和缺陷锁定到一块了。这个自然就会带来后续的恶性循环的一个链条。如果我们能够做一个不一样的应对这个问题的方式。

我建议我们也许不要去跟别的科目比,我们去跟这个孩子昨天、上个星期或者几个月以前他在科目上面的表现去比。其实这个科目现在是你遇到了困难,在此你遇到了困难,这个困难是暂时的,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它现在确实存在。你遇到了困难我们来看看跟之前相比啊跟一个月以前相比到目前,这个困难你解决了多少,你有没有一点什么样的进步。进步在一开始的时候其实非常小非常小。小到什么程度他以前可能这一课的作业他都不完成,可是现在他开始连滚带爬地他开始去能够把作业写完了,但是错误率很高,而且作业本身可能也很简单,别人都能完成得很好。他其实能完成这个作业其实没什么特别好骄傲的,但是我会说你很棒,因为你之前没有办法完成,而你现在能够完成作业了你怎么做到的。这个进步我要给他足够多的一个强化,那么这个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偏科的孩子,他变成了一个有进步的孩子,或者变成了在困难面前他按照自己的计划在稳步推进的一个孩子。我们给他这样的一个正向的命名,它就有可能会带来一个正向的循环。所以这个孩子就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他会有更多的一些好的感受,自信的感受,他就也许愿意做得再好一点。然后就可以把他过去认为的不可战胜的困难,逐步的通过他自身的行动在这样的一个正向的循环里边把它化解掉。

06.

如何正面地利用“贴标签”

主持人:我刚才听完这段我在想,是不是贴标签这件事情,其实我们也可以去有效利用?既然切标签它是可以去负面化强化一个事情,我们也可以去正面化去强化一个可能。我们认为会对这个孩子比较好的一个方面,然后也是能够帮助到他们。


李松蔚:是的。其实正面的标签有很多的好的一些功能。然后在很多教育教学的例子,里面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当我们从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一个闪光点,然后我们去把一个正面的概念添加到他身上的时候,他接下来就会启动更多的一些好的一些行动。但是正面标签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不是为了给他一个正面标签,所以我们很生硬地去找到了一个优点,我们自己都不完全相信,但是我们就说他其实很棒,在这一块上他很聪明。

所以我们一定是真情实感,我们真的觉得他在某个方面是有优点的是有进步的,然后我们就把我们看到的那个东西反馈给他。让孩子知道说其实老师是出于他真实的一些表现给到他的那样一个认可,而不是一种套路,好像老师也没有觉得你有那么好,但是他姑且把你说的很好,来看看你会不会受到感动然后就怎么样。因为孩子很聪明,当他意识到老师有可能是在套路我的时候,他就不会觉得这是因为我有这样的一个优点,所以才得到了老师的这样一个肯定。他只会觉得说可能老师只是把我当作了一个实验品,他在我身上去使用一种他觉得可能有点用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觉得这种方法很好,但是我们其实也是在推荐给大家的时候,说核心不是这个方法。核心是那个人你看到了那个人,然后你在他的身上找到那些积极的正性的方面,这是比所有方法都更重要的。

07.

教学工作的困难

主持人:我刚才听完听前面您回答那些问题,我一直都在为这些老师捏把汗。我觉得天哪,做老师太难了,你得拿捏那个度,然后你得就了解孩子,觉得好累。但是我刚才听完这个我又觉得我觉得似乎只要你很真诚地真心地去对待这个孩子,似乎首先你的起点就没有错。然后我就会觉得我们所有报名春雨计划的老师,其实大家都是有心的老师,所以大家其实就可能压力也不用那么大,所以大家已经在有心去学习了。

李松蔚:是,但其实前半句也没错,做老师很难。真的我一直觉得懂一个东西不难,但是我懂这个东西,我还要把这个东西教给别人,而且还是因材施教教给不同的人,然后让这些不同的人都能够遵循他们自己的路径去搞懂这个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有挑战的一个技术。即便是面对少数的人,然后是在资源非常充沛的情况下,我都觉得是很困难的。那更何况在中国现在的大的环境里边,我们面对那么多的孩子,然后老师又要承担那么多的社会的压力、家长的期待,然后有的时候可能还会有很多除了教学以外的其他很多任务就加在一块。所以其实对老师这个职业来讲困难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换句话来说哪个职业不难,每个职业其实都很难。所以我们是在用一个很高的标准去要求我们自己。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学这门课的人可能都是在心里边不光期待自己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其实还期待自己做一个好老师,做一个名师。所以很高的期待就会要求我们可能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终身迭代的这样一个职业工作者。

08.

老师如何看待学生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主持人:对于老师我们刚才聊到偏科这个话题,因为我自己是有过一个经验。我自己在上高中的时候因为很不喜欢我的某一位老师,因为我觉得他上课立的规矩太多了,可能我是一个比较喜欢自由的人,所以我就非常不喜欢老师。以至于我这门课的成绩也很差,然后这个老师其实他在跟我父母沟通的过程中他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之后他就会对我会宽容了很多。然后那么因为咱们提问的老师其实就是很多是这样一线的任课老师吗,他们就会去说我是不是要为此要做点什么去帮助这些偏科的孩子,因为他们可能跟我的做事方式啊或者是性格就不太一样

李松蔚: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他就是在问说如果别人不喜欢我,我该怎么办?可能对老师来讲这个问题就挺伤心的。因为我相信几乎所有的老师他们在教学这个事情上面他们是很投入,然后也很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好的一个结果。但是确实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教学行为它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刚才你说你对于规矩多,这个事情你会有厌烦。但是也有可能有的学生他就会喜欢或者希望老师的规矩严格一点。他可能会对于那种特别自由的老师,看到下边秩序有一些问题但是他也不去管,他就只讲他自己的,可能有的学生对这样的老师他也不喜欢。所以有的时候老师遇到的困扰就是众口难调,好像我怎么着都会有人不喜欢。我觉得这个事儿得看这个程度。当然你说我力所能及地做一些调整,比如说有一些行为方式确实我是能够去做得更好的,然后做了以后也确实能让大家都感觉到更好,我何乐而不为,我觉得肯定有这个部分。

但是既然我们把这个东西当作一个问题拿出来谈的时候,我其实就特别想说我们今天这场谈话有一点对老师的暗示的那个标准:如果你是一个好老师你就应该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但我其实想说学生不喜欢老师,首先应该是学生要去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学生不喜欢老师也可以,但是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因此导致了他偏科,他在某一门的课业上面出现了一些落后的现象,这是学生要去解决的。他解决方式他既可以是去跟老师沟通,他也可以是说他接下来去报一个补习班,他去找另外一个不同的老师去补习这门课,然后把这些欠缺的知识给补起来。但是归根到底后果是由他来承担的,所以应该他来解决。

我们老师很多时候他承担的社会期待就是你是老师,你就不应该管什么那就是别人的事儿之类的,就是你都应该去解决掉。可是当如果一个老师太多地去把别人的喜怒别人的好恶都当作是自己要去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其实对一个老师是很不公平。然后也有可能会反而让他的教学变得顾此失彼,会动作变形,就我们说按下葫芦起了瓢。可能今天学生说老师我不喜欢你穿这个衣服,你明天给我换一个什么着装。然后老师说好的,我为了学生我可以做。明天可能学生说老师我看到你对他言听计从我也很不喜欢。所以有可能最后这个老师就会变成把教学这个事情反而当作了一个非重点,而是把怎么能够让学生喜欢自己当成了一个重点。那么这个时候老师就做的是迎合学生的一个工作。所以我觉得其实永远都是一个尺度的艺术,或者是一个平衡的艺术,你当然不能说我行我素,我怎么着我舒服就可以,但你也不能把教学这个事情完全地理解为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开心,让他们都喜欢

我很喜欢他的小说《哈利波特》里边邓布利多有一句话,他说如果我要等到所有人都喜欢我才做事情的话,我就什么都做不了。同样的我觉得对所有的老师来说,我也要记住这句话。就是当有的学生表示说不喜欢你这样或者不喜欢那样的时候,你也要告诉自己说,如果我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我我才能够去教学的话,我也什么都教不了。所以我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调整,这是我作为一个老师我应该做的。但是我要始终记住我本分的工作是教学,是把我要讲的这些知识,是我要把课堂给组织好,这是第一位的。那么接下来如果学生因为对老师的个人情感的问题,影响到了他自己的情绪,影响到他的生活,影响到他的学习,我觉得是一个具体问题去具体解决的。我们要去讨论的一些具体情境,而不是要把它变成一个老师的教学原则。

09.

老师如何培养职业价值感

主持人:因为我有认识一些年轻的老师,然后他们都跟我讲说在刚开始去教学的时候,他们的压力非常的大。因为咱们现在的学生其实都挺调皮的,然后胆子也挺大的,特别是高年级的。因为我自己我那个时候读书的时候就曾经有一个新老师,然后一个班的同学就觉得说你上课上得不好,然后老师当场就被气哭了。然后也有一些老师会觉得说我今天上课下面的人都不在听我讲课好,好伤害我自尊心。然后长此以往其实他们就会丧失很多这种教学的美好的憧憬,然后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击,甚至会觉得说我这份工作很没有价值很没有意义感。

李松蔚:我想这可能是年轻老师会遇到的问题,这其实也是很多年轻人在职场当中在其他的岗位,其他的职业上也会遇到的问题。他把两个事情混成了一谈,一个事情是我要去证明我自己是有价值的,另外一个事情是我在工作。这其实是两件不同的事。比如说我现在做心理咨询。作为一个咨询师我也常常会遇到一个状况,我的来访者他们可能也会说,我对于你的工作方式有质疑,我对于你的说话的态度我不满意。或者有的来访者他可能就根本就听不进我说的话。在我更年轻一点的时候我会觉得是一个我要去调整的问题,我甚至也会把它跟我的个人价值去挂钩。但是慢慢的岁数长了以后,我发现其实这是两件事儿。你首先还是得回到你的本职工作是什么。老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学,不是要被学生认可,我要去找到一个适合我的教学方式。所以记住这一点就不太容易在学生有一些负面反应或者什么的时候去威胁到老师的个人的价值感。

因为我不知道我们这个访谈最后看的人有多少是有经验的老师,有多少可能是刚刚才走上这个岗位的。作为年轻人其实是在岗位上面,一开始的几年里边都会有混淆。如果一个学生他说老师我觉得你讲得不好,你要去问的问题,我要怎么讲才是能让他们喜欢或者能让他们接受的。就是我在教学的方法上面我永远是乐于去做出调整做出改进的,因为那是我的本职工作。但如果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不喜欢你,这句话就像过眼云烟,你不需要去听,根本就不重要。甚至有可能是这个学生他就是为了引起你的关注。有的孩子,特别青春期的孩子,他就会找到一些特别,街头智慧吧,我故意去说你一些不好听的话,从而让你觉得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一个人。所以就不需要去为这些部分做反应。如果一个学生说我不喜欢,你就继续去问他说,你今天在听课的过程当中你有什么反馈吗?我讲的什么地方你没有听懂,或者是我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你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见,这个我愿意去听。但是学生对老师的这种反馈这种整体的态度或者情感上的反馈,我其实是想建议我们如果有听课的这些很年轻的老师的话,我想告诉大家这其实跟我们的价值跟我们的内在价值没有关系。

你是不是一个好人,你做的工作不是一个称职的工作,跟你的学生他们怎么说他们怎么想。他们在课堂上是不是在开小差,一点关系都没有。甚至有可能我在大学当过老师,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面睡觉,我以为那是因为我讲的不好,但是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头一天晚上看球赛看得太晚了。所以他们有他们自己去使用课堂的偏好,而我作为老师我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上面把我要传达的内容传达到位,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老师。老师要如何去确认说我传达的内容到位,因为就是传达内容,因为它是有一个接收者,接收者的反应其实会给老师反馈说okay那可能我传达的不错大家都在听,老师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一个自我怀疑。

永远不要以接收者的反馈来决定自己讲的是不是到位。因为我讲的知识是不是到位这个事情其实跟心理学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个事情是跟教育有关的,所有的老师在这一点上都是专业人士,他们很清楚自己的课堂他们有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或者自己的教学计划去有效地组织了这个课堂,他们是有这样的一个基本的判断,是一个专业人士的判断。如果他没有把握其实在这点上给他反馈的可能是比如说分管教学的教学组长,或者是比如说校长。他们有可能会来听课,他们有可能会给到老师一些反馈,比如说什么样的知识点你该怎么去传达。

这是一个跟心理学无关的一个领域,它是一个教学领域,那是一个专业话题。而我们经常就会把这个专业话题和心理的感受混为一谈,这是我说的要把它分开如果我讲得很好,如果我觉得我讲的很清楚,我做到了我应该做的事情。而下边的学生他们说,老师我不喜欢你讲的课。我要把它区分开,这并不代表着我的专业的工作没有做到。也许学生跟我的关系出了问题,也许我昨天不许他们带手机,所以他们今天要给我点颜色看看,所以他们可能会拿教学或者什么上面去找我的茬。

但是我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我知道我的专业工作是做到位了还是没有做到位,然后是不是要去接收学生的反馈?我觉得你也要去区分那个反馈有多少是在专业工作上面的反馈、比如说有学生说老师你这个东西你讲了你讲得很清楚,但我确实没有听懂啊,可能是因为我们之前的某一个知识的环节不够牢固。我要听到这是我需要获得的反馈。但是如果这个学生只是说老师我不喜欢你,这不是一个对专业工作的反馈,就更像是学生在用这种方式来刺激我想让我感到不舒服。而我觉得老师也好或者任何一个职业也好,我们永远都不要把职业的价值感全都让渡给对方,说只要你点头我就是有价值的,只要你摇头我就没有价值。就这种让步本身是一个特别让人不舒服的一个情况。

10.

如何看待学生的退步

主持人:明白。对我刚才而且想到说,其实老师不光是面临的学生的量,群体的人数很多,而且这也是一个非常长时间的工作。你比如说你带一个孩子,你可能要带他最短也得带整整一年对吧。然后学期跟学期之间还有假期。有些老师就会觉得说这个孩子可能我在第一个学期我已经付出了很多,我去引导得很好。结果一个假期回来之后,我发现他好像又回到原样了,然后这个老师就会觉得非常的无力。

李松蔚:其实我们也会建议所有的老师可能在看到孩子变化的过程的时候,也要建立一个相对来说更现实的一个预期。一个孩子的进步他永远都不是一条直线,每天都比前一天更好。它其实是一个循环的,有一点像是螺旋上升的一个状态。他可能在某一段时间里边他的进步突飞猛进,接下来确实会调回去一些。可是回去的部分又不完全是说他回到了原样,而是说他其实是在为他的下一次的进步去储备力量。或者是他虽然看上去好像回到了原点,但是在某些方面它又变得不一样了。

我们做心理咨询其实也一样。就我们在面对很多来访者的时候,我们以为咨询很有效果,然后来访者在很短的一次或者几次里边就有一些很好的变化。弗洛伊德他告诉我们说很多的好转叫做移情性的治愈。他只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症状的一个缓解,但是他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这个症状还会再回来。那我觉得其实我们知道这件事情,我们就不容易那么挫败。我们就会觉得这是正常的,甚至他不来我们还觉得有点奇怪他怎么没有回去。但是回去它本身也是进步的一个环节一个步骤。我想对老师来讲,如果我们有一个太高的期待,我们希望这个学生他一直不走回头路他一直往前走,可能不光对学生来说,对老师自己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我们可能也要允许自己对自己也好一点,同时也是对学生好一点,它是可以有一些退步的。

假期它的功能本身就不是一个维持在学期里边那么良好的一个学习状态,它就是一个用来让你放松的时间。所以现在有很多的家长他把这个假期变成了一个比学期还忙的状态,就是恨不得一天上多少个补习班。我觉得其实是有一点拔苗助长。因为孩子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没有这种一张一弛的节奏的话,可能对他的成长来说也会后继无力。所以老师也许他可以有一个预期,说经过假期所有的孩子都会忘掉一部分他们在前一个学期学到的知识,然后他们的行为习惯,他们的学习习惯,可能有好多又会打回原形,但这个不叫做这个孩子又回到了原点。这个叫做它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放松之后,他留住了一些东西,它同时也为下一次的成长或者进步留出了一个空间。所以我自己在做咨询的时候我很喜欢说的一句话,也是我一直在贯彻的理念。我经常会跟我的来访者说,你也可以不用那么好。你之前一直都在取得进步,然后你取得了这么多的进步,你也可以不用维持这么多进步,你适当的也可以退回去。有时候允许一个人让他往回走一点,本身也会更好地激发这个人有动力和能力向前,向一个更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去转换。

所以我觉得既然是假期,老师就抱着对假期的一个正常心态,然后提前告诉学生说,你们到了假期就好好休息。如果你们学有余力,你们每天愿意花一点时间去保持你们现在的学习状态当然更好。但如果你们不想这么做,你们想要去养精蓄锐,为了下个学期的冲刺去做一些储备的话,你们也可以去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那么到了下个学期,不管你们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我们那个时候再见,然后去拿出那个时候一个很饱满的状态,为了更好的一个成绩或者一个提升我们再去努力。努力的学生会更努力,不努力的学生你会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个接纳和允许。

11.

如何面对焦虑与突发问题

主持人:我会觉得是因为咱们现在社会其实特别焦虑。然后老师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其实他们都会想说ok,我允许你后退一些,但是他们可能会想我这个度在什么地方。他们可能心里面其实默默在焦虑,然后他们说他们会觉得,好,那我给你空间我忍一忍。我其实有焦虑,我先忍而不发,我认为我给你空间,但是度在哪儿,所以他们会有一种非常不确定的感觉,焦虑最后可能又会爆发,最后还是会落到这个孩子身上。

李松蔚:是的,所以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这个问题里边有整个社会的焦虑,其实显然也是一个有问题的背景。我们现在在教育上面投入的这种关注紧张,然后相互之间这种攀比和竞争,它在多大程度上是健康的,是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利的,我觉得是要去思考的。然后也包含了每一个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然后老师和家长怎么去评估。什么样的孩子适合管得紧一点,什么样的孩子适合给他更多的空间,这个是因人而异的。所以这个部分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是我们会很看重一个优秀的老师,他很有经验。他的经验体现在哪里,其实就体现在他对于尺度的拿捏。他有很多自己的这种经验,甚至是手感,他看到学生他跟这个学生稍微有一点互动,他就知道我应该在这个时候去多给他一点东西,还是我应该往后退一点去给他一些空间。好的老师其实他就好在这里。

主持人:李老师那么有的老师会反映说,他们可能会在课堂上遇到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比如说有的孩子就是很讨厌学习,然后甚至这种情况会发展到比如说不来上课,或者上课上到一半他突然之间跑出教室了。那么这个时候作为老师的话,他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他应该是处在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

李松蔚:你刚才这个问题里边其实就已经暗含了一个前提,也是很多老师他会这么去思考。这个孩子他跑出教室,然后老师就会想说完了,这个孩子不喜欢学习,甚至有的老师会想完了,这个孩子不喜欢我。其实我们还是要把这个事情分开。他跑出教室也许有他的一些理由。有的孩子他可能比如说他是有一些这种神经功能上面的问题,这个也是会在课程里面可能别的老师会去介绍。有一些常见的诊断比如多动症、注意缺失这种障碍,他可能会让孩子很难长时间的专注在用这个很安静的坐姿去听老师讲课,他可能时不时他就要起来活动一下,或者他需要离开这个环境。

我们首先要把这件事情跟自己的教学分开。有的老师他们可能会制定一些规则,制定一些班级管理,或者课堂管理的一些规范,我觉得按照规范去执行就好。如果他离开教室离开班级,他可能要接受一些什么样的惩罚,或者说作为这个行为,它是不是一个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一个行为。也有的老师可能他会说,我是可以的我有弹性。如果你觉得坐着很难受,你坐一会你想站到教室后边,只要不影响到其他人学习,你可以自己很安静的起来站到后边站一会然后让你提神,让你切换一下状态也可以。那我觉得这个是教学当中可能遇到一些管理问题的时候的一些具体的处理。

但是学生不喜欢学习这件事情,它本身是有点像是一个政治正确的口号。就是说好像作为老师你就不能允许这个事情发生。我们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学生他可能是在学习里边遇到了困难,有的学生他可能是刚刚说的对老师不满,也有的学生可能单纯就是他感觉到自己通过站起来走动一下的方式,才能够让自己留在课堂里。还有的学生可能他就是在那段时间他迷上了别的事情,他想出去打游戏。所以我们要去了解到具体的情况之后,去有针对性的去做出一些干预。这块可能跟心理学有一点相关的还有的学生会在某一些特定的时期他会遇到一些情绪上面的困扰,他有可能没有办法专注于学习。是因为在那个时候有比学习更让他感觉到麻烦和棘手的话题,比如说他爸妈最近关系不好,或者他最近可能遇到一些生活当中的某些困难或者某些冲击。这个时候可能我们作为老师也需要有一定的对学生情绪问题的识别能力。这样我们就可以去比如说推荐这个学生去跟心理老师谈一谈,或者是邀请学生的父母一块过来帮助孩子去解决他现在的问题。在针对学生厌学这个问题,其实很多时候老师的压力其实是来自于家庭。这个家庭有的时候会把这种责任其实会最直接的会反馈给班主任老师,也就是说班主任老师可能在这中间承受的压力是最大的,比一般的授课老师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12.

如何与家长沟通

主持人:您觉得给班主任老师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如何比如说跟家庭去沟通,或者是班主任老师自己应该怎样去调节?


李松蔚:对,班主任老师确实他承担的压力会很大,然后我在后边我们的课程里面专门会有一些模块去讲家校沟通,所以它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一个话题。特别是在中国当下的这个语境,因为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很高焦虑的领域,然后家长也会很习惯性的去把很多的指责很多的问题抛给学校,然后班主任呢又要首当其冲,他必须得去接着家长的很多负面的一些反馈。可是他还要想着怎么能把这个东西化解掉,然后把它变成对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有正面作用的一些推动力,所以其实对班主任的要求是很高。

家校沟通的一些具体的技巧,因为我们这个访谈的时间可能我没有办法去展开讲特别多,我就先说一条。班主任不要再跟家长去谈论孩子问题的时候,过快地去给这个问题一个简单的归因和一个快速的一个解决建议。就是我们如果家长来找我们去谈说这个孩子现在有一些问题,他对于某一科或者他对于学习失去了热情,所以这个时候班主任不要太快速地去给出反应。比如说不要很快速的说这个孩子现在这个情况背后是什么原因或者你们应该怎么做。很快的反应它就容易让家校沟通在这一点上面出现一个矛盾。父母也会一个就是觉得说你好像把说的太轻巧了,好像你就说怎么做就可以了。甚至有的时候你给我们家长又布置了一个任务,但是我们其实是做了没用我们才来找你的。所以父母的时候他会觉得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另外一个部分其实在这个时候其实父母他有很多的情绪上面的压力和困惑,然后他希望得到一个解决。但是当你真的给他一个建议的时候,他会觉得好像比这个事情要复杂。或者他并没有真的觉得释然,所以他有可能会说这不是一个好建议,或者他试过了没有用。

所以这个时候其实最重要的是先去针对家长的情绪给予一个回应。而这个回应的方式可以是让家长有更多的时间或者是空间去表达,然后我们也给了他更多的一些情绪上面的支持和安慰。比如说如果家长他在微信里边,他给我发一条微信说我们孩子最近怎么样,请问我该怎么办。我有可能会回应他的就是说,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我们在学校里边我们看到孩子有一些什么样的情况,正好我们也许找一个机会我们坐下来谈谈看。也许花更多一点的时间来聊一下看看在现在这个阶段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然后我们能够做点什么。我们先把家长的焦虑接住说,你说的问题很重要,然后我也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去探讨的话题。然后接下来我们给他多一点的时间,如果你能够来到学校,我们能够花半个小时或者多一点的时间一块来聊聊看,也许会对于这样的一个困难有更多的想法,你觉得可以吗?我们把这样的一个情感上边的回应给到家长的时候,通常家长会感觉到虽然没有立刻得到一个解决方案,可是他会觉得这个老师是负责任的,是在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那么你们就更容易取得一个合作性的关系。这是一个小的建议,这里是不是也使用到了一些心理咨询的技巧。

对,当然我们心理咨询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在提供这种情绪上的价值。一个来访者来了他带着他的问题来,我们知道这个时候给他什么快速的建议其实都没有用。我们其实应该做的就是让他坐下来,然后给他倒杯水,然后让他用舒服一点的姿势,然后确认这个环境是一个舒适的环境是安全的,然后我们也有充分的时间我们听他讲。就听他讲的过程,他可能会慢慢地觉得他的很多情绪能够被释放出来。然后他也会觉得那个问题,再次去看到的时候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他没有那么慌。而不是在一开始好像他说我很着急,我就需要一个建议。然后这个时候你给他一个建议,他说不不你这个建议没有用啊,那个时候其实双方都在着急。

主持人:我觉得李老师的这个建议特别有用。因为我觉得很多年轻的老师他们可能会急于想要表现自己的价值,然后会急于想要去说我知道这个原因,然后我立刻要给家长一些解决方法,然后让家长觉得我很棒,我懂很多,我很了解这个孩子。

李松蔚:一部分是年轻的老师很急于去给出一个回应,另外一部分其实也是因为我们的资源是很有限的。所以其实我知道我提这些建议很多老师听了以后都会说有道理,但是回到我们现实的工作环境里面其实很困难。因为那么多学生,那么多家长,然后我每天的工作量可能从早到晚。就是老师其实他的工作不是只是上课,他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上课以外的工作量。所以我其实是没有那么多的空间去给到这些很焦虑的家长。所以我觉得这其实不只是老师的心态和方法的问题,其实有的时候也是一个现实的条件问题。所以我给到了这个方法,但我其实也完全理解在很多老师的实际应用当中,他们会觉得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我现在其实也是先去承认说,这是我们整个社会现在面临的一个共同的一个困扰。就是我们想做的太多,而我们的时间和空间又太少。然后我们只能在非常有限的条件里边去尽我们所能的让事情变好一点。这就是我们可能所有人在今天都面临的一个共同的处境。

主持人:对,因为这个方法比如说如果现在有10个家长都很焦虑,那这个老师首先要接住10个家长的情绪,然后可能还要约,要跟10个家长在某个时间坐下来然后再好好谈具体谈这个学生的问题。

李松蔚:这的确是会很难。当然如果10个家长同时在这个时候都有一些问题的话,其实反而简单,因为老师也有老师的一些技巧。他们有可能会说我们有好几个孩子其实现在都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所以不如我们什么时候过来一块我们拿出一个小时或者多长的时间我们一起过来聊聊看,然后看看大家互相之间也会有一些这种共性的问题,可以相互去分享一些经验什么的。老师是会想到他们的一些办法。

主持人:我觉得好像在看美剧看电影的时候,好像国外其实很习惯于邀请家长去学校里面,然后大家一起坐下来谈一谈这个事情。国外家长会觉得这也很正常,然后他们也不会太觉得说老师叫我了一定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

李松蔚:其实国内也有很多老师他是愿意去跟家长面对面地交流的,就是今天我们手机时代,大家很多时候发微信。说实话微信是一个因为太方便、太快速的一个沟通工具了,所以他把很多的情感、情绪的东西就抹杀掉了。因为我们在微信上面聊很多事儿他就只是在聊事儿,他不是在建立关系。我们面对面的时候其实我们很多事情我们可以谈得很好很愉快、很有建设性,但是我们在微信上面就感觉干巴巴的。然后很多东西是没办法用微信去表达的。所以我觉得老师其实他也愿意让家长来学校,然后可以有一些更深度的沟通。但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老师很忙家长也很忙。很多家长也会说我其实也有点害怕被老师叫到学校里边去。不是因为我对孩子不关心,不是因为我不想跟老师好好谈,是因为我这边还有我的KPI,还有我的工作。然后我其实也被一大堆的各种烦心的一些工作各种事情压到我没有时间,我只能在微信上面快速的给老师提出问题。然后我也只能希望说快速地老师给我一个解决方向。所以整个内卷就社会的焦虑它是共同的,它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角色去承担的。

主持人:非常感谢今天李松蔚老师来到我们有解的公益课堂。然后希望这节课能够稍稍缓解一下我们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的焦虑和无力,然后能给大家带去一些新的视角、新的策略和新的方法。谢谢大家,

--END--


 为你推荐心理学好课 

《教师心理技能培训48讲》视频课

张沛超、李松蔚、徐勇等11位心理学大咖亲授

8大模块,11位顶级导师,48讲视频课专业内容,涵盖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学生异常行为应对、教师个人成长、家校工作处理等多个切实需求问题。我们希望踏踏实实地为老师们提供真正的帮助,解决问题。
1、课程为视频录制形式,共计48讲,已全部更新完成,购买后开始学习。每讲约为30-40分钟。
2、课程永久有效可在电脑、手机和平板上无限次观看。
课程试看片段,徐勇老师主讲(1)
课程试看片段(2)
原价:1599元
现价:399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课程订阅后,永久有效)
购买后赠送课程中老师使用的课件PPT电子版

如需证书,请添加乐享心理客服
凭付款截图,拉您入学习群
登记和申请证书。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本课为线上知识付课程用,一经缴纳,将不再接受任何原因退费
▽ 1000份心理福利,免费领取 ▽
转发本文章到朋友圈或心理学群
即可免费领取
七本危机干预专业心理学文档

👇👇👇

1. 《防止青少年自我伤害》一本

2.《生命教育与自杀预防》一本

3. 《心理危机干预实用指导手册》一本

4.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手册》一本

5.《大学生自杀的鉴别与预防》一本

6.《心理治疗自我伤害的青少年》一本

7. 《中小学生自伤问题识别、评估和治疗》

(转发截图发到客服微信,即可获得电子书)
可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咨询
▍课程形式
课程为视频录制形式,共计48讲,已全部更新完成,购买后开始学习。每讲约为30-40分钟。
课程永久有效,可永久无限次重复学习。
▍Q&A
Q1:课程购买后可以申请退款吗?
A:该课程为虚拟产品,课程购买后,不予退款。
Q2:报名后如何观看课程?
A:报名后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乐享心理LX】公众号 → 乐享课程 → 进入店铺→我的已购里查看课程。                          
请务必扫码关注
避免找不到课程
问问乐享小助手(工作日10点 - 19点)
客服微信:AAQQ8590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百门心理学名师课

乐享心理LX
专注于心理学知识分享。专业文章和严选心理学名师课程。每周发布心理学专业资料,可免费领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