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大咖访谈 | 丁立祥教授:临床创新,源自对患者高获益的追求

学术   2024-12-23 17:01   北京  



丁立祥 教授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职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脊柱外科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院副院长

[学位]博士研究生 博士后

[社会学术兼职]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北京骨科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感染与损伤预防与控制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北京骨科分会脊柱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骨科分会基础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骨科分会骨肿瘤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北京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委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特邀审稿专家。北美脊柱协会(NASS)委员、国际AO脊柱协会委员

[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 曾就读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专业,获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从师于著名的骨科专家邱贵兴院士(中华骨科学会主任委员)、王以朋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院长)、中西医结合骨科专家董福慧教授。并先后在英国Cardiff大学、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脊柱中心、美国Denver脊柱中心、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脊柱中心、美国Indianapolis脊柱中心等留学访问学习。 

脊柱疾病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颈椎病、胸椎管狭窄、脊柱肿瘤、脊柱侧凸等手术治疗;骨创伤和骨肿瘤骨病的诊治。



2024年COA学术会议召开之际,骨今中外【大咖访谈】栏目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脊柱外科主任丁立祥教授,向大家分享脊柱外科的微创化发展、疼痛管理、人才培养等话题。

Q
1.本届COA,您带来的讲题是“内镜辅助有限节段减压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想请您分享一下该技术有哪些应用优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发现有些手术的切口可以做得更小。过去给椎间盘突出患者做手术,需要做大切口的融合减压。现在有了微创技术、椎间孔镜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很小的切口,使用先进的工具,进行椎间盘切除。只需为患者做局麻,就可以实施椎间盘减压手术。

对于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患者,在过去我们可能会做一个侧弯的矫形。这是一个很大的手术,需要打很多钉子,风险很大。我们做了一些研究后提出,对于程度不是非常严重的,没有失平衡的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可以用微创技术缓解症状。

A
Q
2.疼痛是脊柱疾病患者常见且极为困扰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良好的疼痛管理,有助于获得更好的预后效果。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多模式镇痛在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制定多模式镇痛方案?在术后患者的疼痛管理策略是什么,如何使用外用药物镇痛治疗?您的团队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一下呢?

很多患者有一个误区,出现疼痛,就必须吃止痛药,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患者的疼痛是因为炎症,炎症因子导致了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疼痛。NSAIDs可以消炎镇痛;很多中药可以改善循环,发挥消炎镇痛的作用。一般外用药物对身体损伤较小(包括膏剂、乳胶剂),通过去除炎症,使症状得到缓解。

现在提倡的多模式镇痛是将外用药、NSAIDs、中药等综合使用,达到一个快速消炎镇痛的效果。

A
         
Q
3.本届COA大会依然以“创新与转化”为会议主题,在科技创新方面,您和团队都做了哪些工作可以分享一下?

技术的创新,工具、设备的迭代,激发了骨科医生更多临床创新,促进了学科发展。我们科每年做六七百台机器人手术,在此基础上,就有很多创新。在机器人辅助手术中,我们用CBT螺钉替换椎弓根螺钉,提高了操作精准度,使手术更加微创。我们把微创的内镜,创新性地应用到椎间孔狭窄患者的神经根减压,实现精准微创,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我们将来可能还会把AI技术应用到患者治疗中,比如螺钉的植入,螺钉角度调整,手术入路的规划,棒弯曲的弧度等,减少并发症,让脊柱患者受到最大的益处,加速患者康复。

A
         
Q
4.作为博士生导师,您在培养年轻医生和科研人才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方法?您认为未来脊柱外科医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您对他们的职业发展有何建议和期望?

比如机器人的应用,可以提升年轻医生的临床技能,帮助他们突破技术壁垒。自己不能实现的一些技术,可以通过先进的设备辅助实现,帮助年轻医生成长。

前辈医生、老师们在年轻的时候,打椎弓根螺钉可能都很困难。到我们这代人,徒手打椎弓根螺钉成为强项。以后的年轻医生,可能就在机器人的辅助下,轻松掌握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他们需要攻克的挑战将是,怎样做好融合,怎样做好矫形。

培养人才就像种植一颗种子,需要循序渐进。年轻医生要有丰富的知识,要有很好的自学能力,要有很强的英语学习能力,同时还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多参与国际学术的交流

年轻医生要进修,学习别人的优点,要学会检索、看书、看文献,才能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科室人才的培养,可能从早交班开始,教他们阅片要点,在具体的病例中一步步成长。医教研三方面都需要不断进步,除了做好临床工作,还要研究临床背后深层次的东西。同时还要学会教学,只有会教,才能理解很多很深的东西,理解很多临床背后的东西,教学也是自学的过程。同时,要重视培养年轻医生的医德,敢于奉献。

我认为,医教研方面的成长、医德修养,需要每个医生一生去追求。

A
CN-20241220-00001
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骨今中外
中国骨科新媒体的领跑者,专注服务于32万+ 中国骨科医生及从业人员。聚焦于骨科实用手术技术的传播,免费学术资源的分享,互联网思维的结合创新与应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