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大咖访谈 | 朱泽章教授:从“基础”到“临床”,两条腿走路的鼓楼经验

学术   2024-12-18 17:03   北京  



朱泽章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鼓楼医院骨科执行主任,南京大学脊柱外科研究所副所长,曾任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全国首届十佳中青年骨科医师,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突出贡献奖,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等。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畸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委会常委兼脊柱畸形学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柱畸形学组组长,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脊柱学组组长,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0余篇,中文核心论文近300余篇。参编参译专著19部,其中主译5部,主编3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3项等。



2024年COA学术会议召开之际,骨今中外【大咖访谈】栏目邀请到南京鼓楼医院骨科执行主任朱泽章教授,向大家分享在数字骨科发展趋势下,脊柱外科诊疗的新变化,脊柱矫形疼痛管理的特殊性,对年轻医生成长的建议等话题。

Q
1.在脊柱畸形研究领域,您与团队取得了诸多突破性成果。能否简要为我们分享一下这些成果?这些成果对临床治疗产生了怎样的指导价值?

南京鼓楼医院骨科,包括我们的脊柱外科,从97年开始,就致力于脊柱矫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也就是“基础和临床”两条腿走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

(1)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在全世界首次报道了“关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一些易感基因”,发现“椎旁肌的失神经支配”是一些特殊疾病合并的脊柱侧弯的主要原因。

(2)临床研究方面基于长期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获得过3次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们在世界上首创了保护膈肌的小切口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脊柱侧弯(特别是成人退变性畸形)的分型,也就是鼓楼分型在世界上最早开展低龄儿童的单一后路颈椎半椎体切除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我们跳出固有思维,研发出“双头钉”。创新地将椎弓根螺钉从一个头改为两个头。这样的改进,增强了内固定的强度,安装更简单。

我们提出了“序贯矫形”的技术思路,将一个复杂的脊柱畸形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畸形,然后逐一矫形,最后再整合到一起,也就是我们讲的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

可以看到,我们从提出分型(建立理论体系),进行器械革新(研发内固定器械),再到技术更新(提出序贯矫形),最后到临床结果验证了科研理论,从而形成一个闭环。这些具有开创性的技术、理论得到了国内外骨科同道的认可,并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A
Q
2.在脊柱外科,术后疼痛管理至关重要。像脊柱畸形矫正这类复杂手术,疼痛管理有什么特殊性?您和您的团队在制定镇痛方案时遵循何种原则?

在脊柱矫形治疗中,镇痛是重中之重。在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中,切口长度、手术时长、脊柱椎旁肌肉剥离、截骨以及对神经的刺激等因素,都会导致患者术后疼痛。这种疼痛不只是切口的疼痛,还表现为神经疼痛。所以,镇痛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疼痛控制住,患者才能尽早康复。

对于镇痛,我们遵循阶梯式用药原则,包括术中麻醉、术后镇痛泵的使用等。我们设有专门的疼痛管理小组,成员有骨科医生、麻醉医生、护士、康复师等。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的疼痛管理,让患者迅速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状态。
A
       
 
Q
3.您多次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与国外同行交流互动时,您认为国外在脊柱外科领域的科研思路与研究方法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同时,我国有哪些独特优势和经验能够分享给国际同行?
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一直非常重视与国际同道的交流。我们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到南京鼓楼医院参观访问,甚至在一些国际学会任职,开展多中心研究。在脊柱矫形方面,国外很多技术和经验需要我们学习:

首先,国外为诊疗和培训制定了很多的规范和流程。他们的医生培训体系是“军事化”管理,保证每个医生培训后都能独当一面。对于临床遇到的病例,能够快速与书本上的内容进行配对,讲出该病的相关信息
其次,国外有很多新器械、新设备、新技术。器械的研发和临床结合的更为紧密。
最后,西方的医生很重视多中心研究,分享数据和经验,获得了很多研究结果。

对于这些国外先进经验、技术、设备,我们在快速引进、学习,并应用到临床上。

中国医生的手术操作技术要超过西方的医生,这得益于大量的病例积累。我们普通的医生一年做100台手术,西方的医生一年可能只做几台。中国医生的单兵作战能力比西方医生强。
A
         
Q
4.随着医学技术持续演进,脊柱疾病的现有诊疗模式有哪些变革?
人工智能的应用是脊柱矫形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我们今年申请到一个关于“人工智能在脊柱矫形方面的应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点项目。人工智能在脊柱矫形方面的发展主要包括:

一是诊断方面。脊柱疾病的诊断很复杂,过去只能靠个人的经验。有了人工智能以后,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库,只需要把患者的病情输进去,计算机会自动配对做出诊断,从而使最终的诊断更精准。

二是治疗方面。比如确定脊柱侧弯患者的治疗方案,过去依靠个人的实践,阅读文献,和同行交流,不断积累经验和证据。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训练人工智能,借助计算机预测手术结果,从而确定最佳手术方案。

三是预测并发症。未来,人工智能能够预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后,可能的并发症情况,提醒我们注意手术风险,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四是术前规划。借助机器人导航,提高手术的可执行性,帮助骨科医生完美、精准地完成手术。
A
         
Q
5.对于那些有志投身脊柱外科领域的年轻学子和医生,您认为他们应当具备哪些关键素质和专业技能?您对他们的职业发展有何建议和期望?
我在很多采访中也讲过这个问题。脊柱外科是一个充满挑战、非常辛苦的专业。不同于微创手术的短平快,一场脊柱矫形手术经常要做五六个小时。所以对年轻医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喜欢脊柱矫形学科,被动加入,很难取得成绩,工作也不幸福。

要有一个很好的职业规划,对自己有定位,是想成为一名普通医生,还是成为一名临床和科研并重的复合型人才,还是成为一名管理者。具体的规划有职称晋升,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成为省级、国家杰出人才,甚至更高的规划。
除了纵向的规划,横向的规划是在与同科室、同年制、同市、同省医生的比较中,进行考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规划就要开始一步一步的实施,比如今年发多少篇文章,做什么科研项目,明年要做什么。

要有执行力。将远大抱负付诸实践。

协作精神非常重要,需要与上级的医生协调,与下级的医生合作等。因为脊柱矫形手术以及脊柱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是单兵作战可以完成的,需要团队去完成,所以协作精神非常关键。

关于奉献、爱心。慈善医疗救助最多的就是脊柱侧弯,骨科医生可能需要到云贵高原、西藏等边远地区,甚至去非洲。

责任心。我经常和团队的医生讲,不要以为手术做多了,就麻痹大意,或骄傲自满。要把每一位病人当做第一位病人对待。因为患者是把他的健康、生命托付给了我们。而且看到患者和家属因为手术效果好而高兴,我们心里会很有成就感。
A
CN-20241217-00008
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骨今中外
中国骨科新媒体的领跑者,专注服务于31万+ 中国骨科医生及从业人员。聚焦于骨科实用手术技术的传播,免费学术资源的分享,互联网思维的结合创新与应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