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大白
读完需要
速读仅需 1 分钟
在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中,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马车,其动力却略显不足,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与深思。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姚洋一语惊人,“问题就是美国在打压我们,它不是打压我们的消费,它主要打压的是我们的科技领域,这就导致我们把更多的资源投向了科技领域。”
姚洋教授说“即使我们要去促消费,也是从促生产的角度去搞消费。比如现在各地都在发消费券,搞‘以旧换新’,即指定产品才能享受打折优惠。如果真要发消费券促销费,应该是拿消费券,想买什么都可以——这才是福利最大化。但是现在各省都是指定消费品,意思就是对指定的产品领域是要促进生产的,因此发消费券仍然是生产驱动的。”
姚洋教授为我们打开了深入剖析背后复杂缘由的大门。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纷纷出台,从发放消费券以刺激零售、餐饮等领域消费,到鼓励家电、汽车下乡以挖掘农村市场潜力;从打造夜间经济、文旅融合以拓展消费场景,到支持新型消费模式如直播带货的发展,政策组合拳不可谓不密集。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消费增长未能达到预期的强劲态势。
细究美国的打压行径,其影响是全方位且深层次的。在贸易领域,美国单方面加征高额关税壁垒,以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为例,美国对大量中国出口商品加征高达 25% 甚至更高的关税。这使得众多中国出口企业,尤其是像纺织、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许多原本在国际市场拥有稳定订单、利润可观的企业,订单量锐减,大量货物积压在港口,资金回笼缓慢。无奈之下,只能收缩战线,将部分产能转回国内。但国内市场竞争已然白热化,产能的突然回流,短期内造成产品供过于求。企业为求生存,相互压价,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原本用于投入新技术研发、提升产品品质以及改善员工福利的资金变得捉襟见肘。最终传导至消费端,消费者走进商场、电商平台选购商品时,看到的往往是品质提升缓慢、同质化严重的产品,购买意愿自然难以高涨。
科技层面更是遭受重创,沦为重灾区。美国动用国家力量,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严厉的封锁限制。就拿华为来说,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科技企业,美国政府以所谓 “国家安全” 为由,禁止美国企业向华为出售芯片等关键零部件,联合盟友打压华为 5G 技术在全球的推广应用。这一举措直接导致华为手机业务受阻,高端芯片断供使得华为难以推出具备顶尖性能的新机型,新功能推出滞后,消费者换机周期大幅延长。
再看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兴消费领域,由于美国对人工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的封锁,许多中国企业研发进程受阻,产品迭代缓慢,无法充分激发消费者对高科技产品的尝鲜欲望,进而影响整个消费市场的升级活力。
不仅如此,美国在国际舆论场蓄意抹黑中国营商环境,其行径令人不齿。美国一些政客和媒体大肆宣扬中国对外资企业的 “不公平待遇”,编造诸如 “政策不稳定”“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等虚假信息。这使得部分外资企业,尤其是欧美一些中小制造企业,对在中国的投资犹豫不决。有些企业甚至听信谣言,选择撤资。这不仅直接减少了大量就业岗位,让居民收入预期变得不稳定,消费信心受挫;间接层面,上下游关联产业也受到波及,产业链协同发展受阻。原本一个外资企业入驻,能带动周边一系列配套企业共同发展,形成丰富多元的消费供给体系,如今却因撤资变得残缺不全,消费者的选择受限。
诚然,国内消费市场自身也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如城乡消费差距较大、中高端消费供给不足等,但不可否认,美国的打压是高悬在我国促消费进程中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要破解这一谜团,一方面,国内需坚定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供给质量,持续完善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也应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应对美国的不合理打压,打破外部桎梏,为消费市场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让消费这驾马车真正奔腾起来,驱动经济稳健前行。
姚洋教授表示,即2049年之后,或者说,有朝一日我国在科技水平上跟美国平起平坐之后,这有可能比2049年要早一些。
参考资料
《为什么促消费效果不明显?姚洋:问题在美国的打压》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