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大白
读完需要
速读仅需 1 分钟
今天,一则保时捷女销冠连续两年卖出170辆上了热搜榜!
从销量对比来看,保时捷的情况不容乐观。2024 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全球销量为 226,026 辆,相比去年同期下滑了 7%。而在中国市场,情况更为严峻,1 至 9 月累计销量为 43,280 辆,同比下滑 29%。其中,Panamera 和 Taycan 等车型的销量下降得尤其明显,分别降了 20%和 50%左右。在 2024 年第一季度,北美市场的交付量也同比下降了 23%。销量的大幅下滑直接反映在财报上,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 285.6 亿欧元,同比下滑 5%,营业利润约 9.74 亿欧元,暴跌 41%,汽车净现金流同比下降 63%。
由此可见,保时捷的销量下滑是全球性的,并不单一是在中国市场,这说明保时捷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挑战!
伴随着销量的下滑,保时捷不得不对经销商网络进行优化,减少在华经销商网点。计划到 2026 年底前将经销商数量从 150 家左右缩减至 100 家左右,多地的线下门店纷纷关闭,如义乌、唐山、郑州等地。这一系列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成本,但也可能会影响到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和车主的忠诚度。
近年来,保时捷销量出现下滑态势,背后可能是内忧外患的原因。
首先外部因素是市场竞争太过于激烈。一方面,宝马、奔驰、奥迪等传统豪车品牌全力角逐,持续推新车型、引入新技术,在品牌底蕴、售后等领域与保时捷难分高下,分走不少客源。另一方面,新能源车企强势崛起,比亚迪、蔚来、特斯拉等,凭借先进电池、智能驾驶与高性价比,在市场中异军突起。相比之下,保时捷电动化转型滞后,纯电车型在续航、智能驾驶功能上优势不足,吸引力渐失。
同时包括产品自身存在短板。保时捷燃油车占比大,在环保政策收紧下,大排量车受限,市场需求遇冷;纯电车型却又定价过高,与消费者节能、环保需求相悖。同时,产品更新换代缓慢,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智能化潮流面前,保时捷表现逊色,难以满足追求高科技的消费者。
品牌形象也有问题。其品牌溢价过高,在竞争中性价比劣势凸显,让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且品牌形象固化,过于侧重高性能、豪华操控,面对追求个性、智能的年轻消费主力,吸引力欠佳。
再者,宏观经济环境不佳,贸易摩擦、地缘冲突使高净值人群消费信心受挫,购置豪车愈发谨慎。
最后,内部因素包括销售策略与经销商管理不善,如 2024 年经销商 “逼宫” 事件,库存压力致双方矛盾爆发,新车规划打乱,品牌形象、销售均受连累。保时捷需正视这些问题,及时调整策略,方能重挽颓势。
保时捷在中国遇冷更是因素非常明显,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崛起给保时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其中部分车企在外观设计上与保时捷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引发了抄袭或致敬的争议。可以说是踩在保时捷的肩上向前冲刺!
以问界M5为例,就撞脸了保时捷Macan,问界 M5 在 2024 年 11 月销量为 2503 辆,2024 年累计销量为 34746 辆,确实问界M5机械素质也非常高,华为智驾加上全铝车身,算是借势腾飞!
再看轿车方面,以小米 SU7 为例,雷军赌上身家姓名的最后一次创业项目的第一辆车,因为雷军个人的威望更重,所以小米SU7出道就到巅峰,根据手机中国消息,在整个 2024 年,小米 SU7 共交付新车超过 13.5 万辆,仅用时 9 个月便销售了 13 万辆,唯一留下“诟病”的地方就是撞脸保时捷 Taycan。对此,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柯时迈曾回应称:“对于小米 SU7 和保时捷的相似之处,我认为或许是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这番回应虽然显得高情商,但也侧面反映出了这一问题的存在。
除了小米 SU7,其他一些中国新能源车企的部分车型在外观上也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有些设计元素与保时捷等豪华品牌有相似之处。
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快速发展和产品的不断推出,也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保时捷的市场份额。一方面,中国新能源车企在价格上具有一定优势,能够满足更多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智能化和电动化方面,中国车企的发展速度较快,更符合当下消费者对于智能出行的需求。
面对如今市场的变化和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崛起,保时捷需要加快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转型步伐,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提升品牌的竞争力。
参考资料
《保时捷,断腕求生?外资豪华车,躺着赚钱的时代结束了!》证券时报
《保时捷的困境和 BBA 不太一样》汽车产经
《保时捷被迫拯救在华业务》界面新闻
《保时捷中国 CEO 潘励驰:不会“以价换量” 将重启“进击模式”》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