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方,李福春|服务学习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以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为中心的考察

学术   2024-09-25 15:20   山东  


作者简介


李良方,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李福春(通讯作者),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邮箱:lifuchun2002cn@163.com。


摘要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以真实的社区问题将社区服务和课程学习建立关联,驱动学生在运用新思维、新视角、新方法解决社区问题这一“做”的过程中,实现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创,其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在生活情境中深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朝着共同目标努力过程中增进沟通协作素养,在问题式反思中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在学习如何参与中提升社会责任意识。服务学习以拔尖创新人才关键能力素养为靶向,直指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突显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探索—应用—反思—改进”实践模式中突破原有认知,产生新认知,创新性地解决社区问题。以教学贯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重视实践情境的教育价值,突出关系共同体的培育,注重结构化反思活动的设置。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价值功能;实践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靠人才实力。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不断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走好战略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成为高校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一、问题界定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中国语境的话语体系,“拔尖创新人才”一词与教育相联系可追溯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界定。该词既包含“拔尖人才”又包括“创新人才”,“拔尖”属于优秀程度概念,而“创新人才”概念则有其心理学界定,与创造性、创造力密切相关,表现为对原有技术、体制、标准等惯例的新探索、新突破,呈现出较为固定的、结构性的系列素养,就此而言,从教育的角度看,培养“创新人才”是更准确的定位。综上,本文认为,“拔尖”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拔尖”的基础与途径,“拔尖”是“创新”的目的与指向,“拔尖创新人才”既指社会层面与他人相比较而言的“拔尖”,还指个体层面与自身相比较而言的“创新”,概指具有完善的人格个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丰富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某方面更有可能做出突破性贡献的人。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涉及教育、科技、产业等各方面要素的系统工程。要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系统,需要从小问题切入。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是贯穿其中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另起炉灶,而应融入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反观我国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卓越教学缺失等突出问题,成熟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引导还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拟从教学层面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探讨,以服务学习为切入点,聚焦美国高校服务学习领域,阐析服务学习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价值,管窥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发现其对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价值。


二、服务学习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价值



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是20 世纪60 年代滥觞于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日趋受到重视。服务学习指向能够赋能社会积极变革与发展的创新人才,突出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展:通过服务形成看待问题的新视角,形成新观点,运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创建新产品,做出新变革,小到做出某种新研判,大到将研判付诸行动。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语境,本文将服务学习界定为这样一种教与学方式:通过真实的社区问题,将校外服务和校内学习建立内在关联,驱动学生在解决社区问题这一“做”的过程中,实现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创。服务学习的概念内涵、培养目标、实施过程等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内在耦合性,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功能主要体现在:

(一)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建构知识而深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拔尖创新人才是能够更好地参与真实世界、应对未知的问题解决者,这离不开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运用,因为知识即是通过操作把一个有问题的情境,改变成为一个问题解决了的情境之结果。服务学习让学生置身真实问题,驱动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现实生活,感受到知识在生活中产生影响。学生通过参与真实世界、努力破解现实问题的知识学习,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在服务学习视域下,知识是由学习者自我建构生成的。服务学习中,参与学生带着课程所学进入真实的社区服务,这一过程将我们念兹在兹的生活问题纳入了学习范畴,使所学“活起来”,而非脱离现实空洞地消化与之相关的理论,进而产生了深度学习,深入思维,深入情感,深入审美。正是这种自我建构性,使服务学习在促进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正如参与贫困主题服务学习的学生所言,服务学习使自己“看到”了一直存在、但之前从未思考过的“贫困”,“看见”了贫困对人们的真实影响,倒逼自己将所学与真实的贫困问题建立联系,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基于并深化课程所学,对现实贫困进行多元分析,建构纾解贫困的有效方案。

(二)在朝着共同目标努力过程中增进沟通协作素养

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素养。服务学习把学生、教师、社区人员等各方均纳入解决社区问题的潜在资源,促使各方因共同探索如何解决问题而产生坚定的目标认同,进行信息、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展开既各司其职,又相互贯通的协商共进。朝着共同目标努力的过程,有效推动了学生沟通协作素养的发展。

服务学习使参与者因如何解决社区问题这一共同目标,而产生了愿景认同。愿景认同促使各方摒弃了独断、高高在上的家长式作风,以谦逊的精神和平等、友好的态度沟通协作,对合作者产生更加积极的认识与理解,逐渐养成与各方相互依存的价值观与行事原则。同时,服务学习中共同目标的认同,激发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使各方基于自身优势对共同目标进行主动承担和合理分工。例如,马维斯塔花园社区服务学习项目。

(三)在问题式反思中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

批判性思维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素养,是应对未知的基础品质。服务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意识向更高水平发展,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增进其批判性思维发展,引导其对自身原有认知产生质疑,以多元逻辑视角对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得出更优的新结论或提出更有效的新解决方案,这有效助力了创新人才培养。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意味着学生看待与运用知识视角的转变。服务学习有助于参与学生看待问题视角的转变,提升学生运用多元视角审视问题的思维能力。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的一项服务学习所证实的那样。参与前,学生们普遍认为,持续性的,而非短暂、一次性的物质捐赠能够解决乡村儿童的贫困遭遇。随着服务深入,他们逐渐意识到物质捐赠无法使孩子们摆脱贫困,而加强学校教育,提升相关教育政策的落地实施,选派优秀教师在乡村学校潜心从教,更有助于贫困儿童走出代际贫困沼泽。由一次性捐赠到持续性馈赠,再到以教育赋能,学生们看待贫困问题的视角发生了质的转变,对如何解决贫困问题的认识不断走向深化。

(四)在学习如何参与中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养成正确的道义观,使创新对人类、对社会有利,而避免造成灾难。服务学习引导学生向善而行,热心参与公共生活,有效践行社会责任。首先,服务学习增强了学生与社区的连通性。服务学习将学生置身包括学校、社区、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在内的社区,进行可能是一个学期、一年,甚至数年的服务。地域甚广、时间长久持续的服务学习,使学生参与到社区问题的调查、发现、探索与解决全过程,而且是各方相关者共同合作而完成。这深化了他们对社区及其相关者的真实了解,打破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对立,增强了他们的社区归属感与作为社区一份子的责任感。

其次,服务学习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如何有效参与。服务学习激发了学生“想为社会做点什么”的热情,使学生在真实的社区参与实践中认识到参与(服务)是构成人生、改变社会的基础。面对复杂的社区问题,虽然个体参与(服务)努力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每个参与者都在积极、努力参与服务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如何参与中,逐渐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参与,这正是服务学习的力量所在。


三、通过服务学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


服务学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即对如何开展服务学习以更好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表述,是从大量服务学习实践经验中,抽象和提炼出如何开展实施服务学习才能更好发挥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理论。纵观其实践经验及其相关研究,可以发现,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服务学习以创新人才关键能力为靶向,直指参与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尤其突显其中的批判性思维,并基于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一般包含探索—应用—反思—改进四个步骤,简称EARI模式。

(一)探索(Exploration):识别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途径。该阶段首先强调学生把握现状、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求解决方案,不仅蕴含着学生对探索未知、未解的好奇心、热情等积极心理倾向,同时包含将此种心理倾向落实为实际行动,努力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追求。如“食物沙漠与生鲜可获性”(Food Deserts and Grocery Accessibility)服务学习项目。该项目以居民日常生鲜食品获取现状为切入点,管窥当地社区拉丁裔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为目的,首先要求学生对该区域进行现场调查,发现其大型生鲜商场不足、快餐店过多,生鲜食品日常获取不足、健康饮食现状堪忧的真实现状。进而,引导学生对事实调研进行分析,找出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应用(Application):应用资源解决社区问题。该阶段“应用”大致有两类:第一,以记忆和理解为基础的初步应用。如加州州立大学蒙特利湾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Monterey Bay,CSUMB)计算机科学服务学习课程,参与学生以课程所学为社区机构设置主页,优化资源链接等。第二,通过分析、评价对知识与技能的转化性、创造性应用。如参加养老主题服务学习的学生突破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创新性引入科技元素赋能养老,提出了适老科技如何助力老人日常生活的具体方案。无可否认,该阶段以直接应用居多,创造性应用还较为少见,但为学生思维由记忆、理解为主的低阶向分析、评价、创造为主的高阶转化提供了绝佳环境,是学生思维发展不可或缺的。

(三)反思(Reflection):从相关议题、服务对象、自我、社区、课程等视角,对服务学习做出多元化反思。反思在服务学习中至关重要,不仅是连接“服务”和“学习”的有效通道,而且是驱动服务具有教育价值的根本保障,促使我们跳出过去熟知的思考与行为方式,以创新和更有效的方式重构面对的问题和结论,转变我们的价值观。就此而言,反思本身即是人类进化的过程,蕴含着转化、创新,意味着学生对服务中所见所闻、所作所为进行再思考,再评价,以为后续调整和改进奠定基础。可见,反思在EARI 模式中处于承前启后阶段,意味着对前期的再审视,对后续的优化。值得一提的是,反思不仅限于该阶段,而是贯穿服务学习始终,甚至并不随着服务学习结束而终止。

(四)改进(Improvement):基于反思对所提供服务做出持续性改进。根据创新幅度和所采用的技术类型,创新大体可分为改进式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服务学习指向的创新侧重改进式创新,一般这样开展:首先,学生在提示问题引导下,对指向“改进”的主题进行系列反思。如,所提供服务产生了哪些影响?提出的新观点,运用的新方法,做出的新变革有无理论/事实支撑?其次,形成“改进”成效。即引导学生将此次经验与日后经验建立内在联系,赋能未来发展。可见,“改进”旨在促使学生明确此次经验的收获,并将此次经验与日后经验构建内在关联。究其本质,创新是将认知转化为实践的过程。“持续性改进”加速了认知向实践的转化,赋予学生持续成长的一种做事思维。

综上所述,EARI模式循迹以低阶思维为基础培育学生高阶思维的实践逻辑,着手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创新人才核心素养的培育,以“问题—根源—方案”的循环活动促进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困惑求解为引擎,在相关核心任务、提示反思问题引导和相关支持下,运用批判性思维,突破原有认知和能力,运用创造性思维产生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面对困惑、问题、分歧、矛盾等威胁挑战时,我们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即组织行为学创始人克里斯·阿吉里斯提出的组织防卫,这是阻碍我们不断创新的最重要因素。故此,EARI模式中虽然充满了问题、矛盾、模糊不清等挑战,但同样持续伴有各种各样的支持:如,基于课程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支持,指导教师、小组同伴等各方合作者的支持。对挑战性的适度支持,同样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同时,EARI 四个阶段并非各自割裂,而是彼此交融,形成动态的服务学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循环圈。


四、启示与思考



服务学习使学生看待问题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观点发生较大转变,促进了观点创新;提升了沟通合作与理解力,完善了创新人格;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发生了思维创新;寻求到社区问题更优的解决途径,为行为创新奠定了宽厚基石。这至少可为我们提供如下启示。

(一)重视实践情境的教育价值

在具体实践情境中促进个体独特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增强个体创新的内生动力和认知水平,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服务学习突出问题导向,强调通过学生的专业服务为社区解决现实问题,具有明显的实践情境教育取向。为此,服务学习必须考虑课程知识的实践应用及将知识转化为服务行为的具体成效,这要求其除了常规学习目标,必须设定如表1“俄亥俄州西班牙语”(Spanish in Ohio)课程所示的实践目标。

表1 “俄亥俄州西班牙语”课程实践目标

上述实践目标通过每一项具体的实践行为,要求学生在“发现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基于已知探索未知、实现由已知到未知再到突破未知、取得新的已知。反观我国高校已开始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解决真实问题,但仍以散见的寒暑假三下乡、挑战杯等专项形式为主,尚未有效融入日常课程教学,鲜见明确的课程实践目标设定。这启示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论建构中重视实践情境的教育价值,以明确的课程实践目标为切入点,给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积极干预。

(二)突出关系共同体的培育

拔尖创新人才是能够包容、理解他人,与他人有效沟通协作、保持良好关系的人。服务学习突出各方参与者之间良好关系的构建和保持,超越了以地域、族群、血缘等自然成分主导而形成的自然共同体,构建起以共同的理解、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追求等关系思维为主导而形成的关系共同体。首先,服务学习践行互惠共生,要求每个参与者跳出个体化思维,将世界和他人纳入自身思考,反思为什么这个社区问题值得解决,为什么我们能够解决该问题,谁能够从中获得价值。其次,服务学习基于互惠共生重构各方参与者在其中的关系,使之形成并保持转化型伙伴关系,即各方不以相互交易和功利主义为基础,而是注重由每一次的过程性努力而产生满意的社区共同利益,追求超越个人利益之上的社会意义。可见,关系是服务学习中教师、学生、社区人员等原本独立的个体,聚合成为共同体的内在机理。

基于关系性思维,服务学习将高校、社区、第三方社会机构等多个行为主体聚合为较为稳定的有目的、有意义的构建活动,在其中,各方参与者协力解决共同的社区问题,体悟解决问题的意义,将自身之外的他人和世界纳入思考范畴,学着为他者创造价值。我们要将关系性思维融入其中,重视学生在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我与他者、与社会、与世界等关系的培育,使学生体悟到创新的目的在于优化人类处境,改善人类命运,而非限于个体的前途、荣誉、地位。

(三)注重结构化反思活动的设置

重视思维力培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本着力点。反思能够提升学生复杂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发展。反思是服务学习的构成要素,是服务学习成其为服务学习的决定要素。这要求服务学习中的反思要经过专门设计,体现出关联性、挑战性、支持性、情境性和持续性。为此,服务学习中的反思往往遵循一定模式开展,如“报告—回应—关联—推理—重构”(Reporting-Responding-Relating-Reasoning-Reconstructing,5R)模式,如表2所示。

表2 5R反思模式

反思活动以具体的要求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步骤、程序,对经验进行有组织、有条理、有系统地反思,将服务与课程学习建立关联,以新的立场审视问题,启发学生在过去学习、当前服务、未来行为之间建立联系,即做出结构化反思。服务学习启示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适当的结构化反思活动设置为突破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基金项目] 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服务学习理念下拔尖创新人才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DGJ2023B02);山东女子学院2021 年度高水平科研项目培育基金项目“学前教师职前培养中服务学习理念融入研究”(项目编号:2021GPSJ01)。

【引用本文】李良方,李福春:服务学习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以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为中心的考察[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本文为文章长摘要版,点击页面最底部的“阅读原文”查看原文。





























排版:靳品侠

复审:王文娟

终审:杨   旻



新媒体传播矩阵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全文~

济南大学学报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官方账号,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