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平|老年终身学习:概念、优势与路径

学术   2024-09-25 15:20   山东  

作者简介



高利平,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邮箱:gaoliping19@sdjzu.edu.cn。


长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终身学习于老年人而言,是通向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而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实现又离不开老年终身学习的贡献。文章关注老年人在践行终身学习、提升文化素养、实现社会价值等方面的需求,助力老年人的养老模式从基本生存型向高质量发展型转变。

文章首先对老年教育和老年终身学习进行了概念梳理。老年终身学习的主体是老年人,强调老年人应该注重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学习,目的是为了改变生活态度与价值理念,增进文化素养和科学常识,从而践行积极老龄观、实现健康老龄化。老年终身学习既涵盖了传统的正规教育活动,又包含了非正式、随意性的学习行为,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比老年教育更加宽泛。

当前中国推进老年终身学习的优势明显:一是老年终身学习的制度保障日渐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未来十年“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党的十八大报告进行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制度设计。我国把老年教育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制定专门的规划和政策,实施省、市、县区老年教育网络层层覆盖。二是老年人受教育水平提升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开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持续提升,有助于老年人开展阅读、学习等提升文化素养的活动。三是老年学习机构发展迅速。中国已经在省、市、县(区)三级建立了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中国模式”被国际老年大学协会认可。四是老年终身学习内容和形式均有一定创新发展2023年国家老年大学正式成立,扩大了老年学习资源供给。多个城市在社区中建立了社区学习共同体区域推进实验基地,搭建了(终身)学习网(平台)等。

中国在推进老年终身学习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老年人对终身学习的认同感和需求较低。我国还有近三成的老年人口是文盲、半文盲对终身学习的需求和动力不足。二是社会对老年终身学习的重视程度低,老年人践行终身学习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老年终身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均涵盖在老年教育领域,老年教育的概念和推行又根植于传统上重教轻学的教育理念。三是老年终身学习资源供给不足。老年学习机构、设施和场所数量少,老年人参与比例低。老年人在老年教育办学机构总的入学率仅为3.3%全国平均每个区县老年大学的数量仅为1.4所,每千名老人仅拥有0.15个老年教育学习点。现有老年学习机构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资源的供给不甚合理,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在参与老年教育和终身学习上的力度不够,参与老年教育的高校数量仅占7%。四是老年终身学习机构未能合理配置。中国的老年大学呈现四个特点: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集中在城市地区、过于中心化没有立足社区、服务对象过于小众化。老年终身学习机构未能均衡、合理、有效配置的主要原因在于政策的顶层设计不到位,未能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程度老年人的实际终身学习需求而合理配置。

文章最后就倡导老年终身学习、实现积极老龄化提出政策建议:

一是做好老年终身学习制度顶层设计。从倡导学习型老人、学习型家庭入手,向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农村迈进,最终构建学习型社会/国家。具体内容可以围绕“学什么”、“在哪学”、“怎么学”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学习内容应根据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设置。将普适性与定制式相结合,既有普适性的法制宣传、老年政策宣讲,也有面向部分老年人群体的订单式设计学习。根据老年人学习能力的异质性设置学习内容,城镇地区可以为老年人开设电脑、智能手机、远程学习等内容;对于文化程度低、甚至不识字的农村老年人,可以提供识字、阅读、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等初级学习材料。学习地点的选择应该根据学习资源的可得性、可及性综合考虑。省、市、县级老年大学作为正规的老年学习机构,应积极在高等院校设立老年终身学习分支机构。现有的城市社会福利院、农村敬老院、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机构普遍设立学习场所,让阅览室、学习室成为养老机构的标配。在社区设置学习点,让老年人在社区层面实现终身学习。在街道综合服务中心设置图书馆和学习室。学习方式可以有机构内正式的“教-学”模式、机构外非正式学习和参与式、沉浸体验式学习。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和时间自由度有较大差异,可采用读书会、学习共同体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应因人因地制宜,通过调研科学研判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增加课程设计、机构配置和学习方式的适配度。

二是扩大学习资源供给提高老年终身学习的可得性。让老年人随时随地能够接触到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增加终身学习机构、设施和场所等硬件学习资源,并扩大共享范围。除了新增学习“座位”,还要拓展现有老年学习机构的功能,将服务对象以老干部、退休老人为主向城乡社区老人延伸。为老年人创造非正式学习和“偶发性学习”机会,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学习场所,辅之以娱乐、激励、指导功能,让书籍、阅读材料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触手可及,让老年人在偶然和无意中接触学习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三是立足社区提高老年终身学习的可及性。受身体状况及出行方式的限制,学习地点的可及性往往是老年人选择学习场所的第一考量,社区是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实施层面。鼓励社区内的各类型教育机构向老年人开放,还可以在社区开展互助学习、代际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链接社区外学习资源,将省、区、市级老年大学、图书馆、文化中心等文化教育资源引进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在社区普遍建立分校或者学习网点。在社区合理布局小型图书馆、阅读室等学习机构和场所。在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养老圈的基础上,同步规划15分钟学习圈,将学习嵌入到社区生活场景,提高老年人参与终身学习的覆盖面和可及性。

四是从养教结合走向“养医为学乐”一体化。寓养于教、寓教于养是中国将老年人养老与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实践。较“养教”一体化更高层级的设计是“养医为学乐”一体化,即中国传统的“五个老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一体化。这种设计可推动老年人在日常养老、医护保健、社会参与、休闲娱乐的同时,更加便捷地接近学习资源,引导老年人自主学习、传承分享和价值实现。在老年学习机构增设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社会参与等功能;在养老服务、医疗护理机构中设立固定的学习场所,配备图书资料和教学设施设备,广泛开展学习教育活动。除接收完全失能老人的特殊照护机构以外,其他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都应该向多功能、复合型转变,兼具学习教育、社会参与、文体娱乐等功能。

五是借社会之力推动老年终身学习。利用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等各级各类教育和学习机构参与到老年终身学习中来。高等院校丰富的师资力量和学习资源在助力终身学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多数老年大学可以依托或附属于高等院校,至少应该与之建立联系;中小学校也是老年人身边优质的学习场所和资源。依托社会力量兴办终身学习机构。鼓励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积极创办或参与创办老年大学;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为老年学习提供场所、设施、资源;鼓励部门、行业和企业创办的面向本系统办学的老年大学逐步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发动社会和志愿者参与老年终身学习,让“学有所得”成就“老有所为”。

六是促进农村老年人终身学习、提高文化素养。以建立分校或办学点、选送教师、配送学习资源、提供人员培训等方式,推进城市老年学习和教育资源下乡。利用农村现有文化教育资源助力老年人进行终身学习。结合各地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增加图书室、阅览室、学习室等功能。利用农村中小学校的场地和教师等资源,在非教学时间段开放学习资源,为农村老人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条件。根据农村老年人的实际受教育和学习需求,开展适宜农村生活实际的学习形式,如偶发性学习、非正式学习等。对城乡老年终身学习机构、设施进行一体化规划和建设,便于城市教育学习资源下沉到农村社区。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1CSHJ22)。

 【引用原文】高利平:《老年终身学习:概念、优势与路径》[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本文为文章长摘要版,点击页面最底部的“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排版:靳品侠

复审:王文娟

终审:杨   旻



新媒体传播矩阵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全文~

济南大学学报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官方账号,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