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该为自己活一回
文摘
教育
2024-04-24 11:49
上海
欢迎点击上方重来文字关注我
欢迎加我微信哦:ww-clwz
![]()
余生该为自己活一回
作者/照片:重来
两位年迈的老人坐在轮椅上接受某自媒体采访,谈起当年送儿子出国留学,老先生认为:“这是徒留表面风光,实则是傻子。”老伴反省道:“这是一项错误的投资。”两位是复旦退休教授,大概是40后生人,在人生晚年发出如此感慨,值得玩味。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留学去了日本,二十一世纪初儿子步我后尘去了美国,一眨眼,已经在美国生活十多年,看来是不会回国了。年近七旬的我,也将面临和复旦教授相同的境况——儿孙不在身边走完余生。“一个好的家族的意义,不在于有多殷实、富贵,而是每一辈都竭尽所能,去托举下一代更上一层楼。每一代都是阶梯,为了下一代走得更高。”这段话出自《人民日报》,难怪怎么读就感觉熟悉。仔细想来,我们就是在——家族的延伸、崛起,孩子的出人头地——这种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一代人。在这种人生观的熏陶下,父母将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看成是人生的全部意义,于是不惜孤独终老也要送子女出国留学,于是心甘情愿掏空一生积蓄也要助子女成家立业。而子女接受父母的恩宠也成心安理得。我们这一代人压根就没为自己活过一天,省吃俭用地养育孩子,日夜操劳地孝敬父母,送走了老人,一个转身又投入到照顾第三代的生活节奏中去。敬老爱小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这代人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生活之苦,我们也尝到走进大学之门,遇上改革开放大好时机的生活之甜。我们是有文化的、见过世面的一代人,教育普及到今天这样程度,人人都懂得做人的基本道义。但不可否认,我们周边有一种人,在劝慰他人时,摆出的道理一套一套的,个个都是为人处世的标杆人物,让你肃然起敬;在指责别人不道德行为时,语气咄咄逼人,俨然一位傲慢的法官,叫人无地自容。但是,当个人利益和道义发生冲突时,这群人突然变得短视而无知,柔弱而悲悯,甚至视道义为粪土,不惜撕下道貌岸然的假面具,也要保护自身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当今生活的大环境。坦诚而言,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分子。比如,我国有句家喻户晓的俗语:“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可是,纵观现在的家庭,哪位父母在从容地践行这个道义?就连一个书包的分量都担心会压坏孩子的身体。于是,老人背着书包接送孩子,成了中国学校门前的一景。懂不懂道义是一回事,讲不讲道理显然是另一码事。我们这代人的幸福观也是畸形的。我们习惯枕着子女成功的喜悦入睡;展示儿孙才能,是我们最高光的时光,却很少有自己精彩生活的分享。家庭中出了一个有出息的孩子,足以让我们安享晚年。没有培养出光宗耀祖的子孙是我们最大的遗憾。对于这种人生观,子女熟视无睹,老人默默不言,之间的默契似乎在告知我们,一切合情合理,一切天经地义。陈丹青,我们常常在各种自媒体上见到他,抽着烟,瞪着眼,“我操”是他最接地气的一句口头语,他甚至用“中文江河日下”痛斥中国的教育这里那里有毛病,可是他的人生观依然带有浓烈的东方色彩,尽管他在美国生活了近二十年。他曾经面对媒体这样说过:“我女儿从来不用我的钱,我拼命想她来用我的钱,因为她很辛苦在打工,她现在在日本教书,租很小很小的房子,我就往她账户里放钱,她就不肯用,这一方面是她的性格,同时也是美国的教育,美国教育就是没有什么啃老族这一说,18岁以后再用父母钱是一件羞耻的事。”心甘情愿为子女拥有养尊处优的生活奉献一切——这是我们这代人的通病,大咖、名人也不例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这代人确实活得太累,就是用悲怆来形容也不为过。一生的艰辛只为一个目的:养儿防老;一生的追求只有一个目标:孩子出人头地。这种文化不可理喻。在孙子降临的当天,爷爷和奶奶云游世界去了——这是我在前往阿拉斯加嘉年华邮轮上耳闻的一件真实的事情。拥有280家绿色食品连锁门店的总裁,在孩子步入大学的第二天,就断了他的“经济”,孩子的学费都得靠自己打工解决——这是日本友人桥本先生的家庭故事。让我更吃惊的,孩子们竟然没有喊冤叫屈,他们都平静地接受父母的这种安排。我国显然没有这种文化,自然也就出不来如此通情达理的孩子。我国缺失激发孩子自己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的大环境,同时,也鲜见家长努力创建这样的小环境。我们推崇的文化是激发孩子“出人头地”,父母付出一切都心甘情愿。这种观念大行其道。不过这种大行其道的文化终于开始出现了摇摆,随着海外文化的渗透。有人开始审视“养儿防老”的意义,思考“出人头地”文化传承的必要?有人发现当下越有出息的子女,越没时间陪伴老人,就是父母临终关怀之大事子女竟然都可以用钱雇人去做。时下年轻人嘴里流行这么一句话:用钱能解决的问题不算问题!“养儿防老”的观念,在现行世界似乎越来越不着边际,“出人头地”也未必能给老人带去多少精神的愉悦。倾情一生呵护,看到的是一个如此悲凉的世界,“情为何物?”有人终于扪心自问。金币闪闪发光,却带着金属的冰凉,复旦老教授的感叹中蕴含着这层意思不是吗?于是乎,“余生该为自己活一回”的“叛逆”想法开始在老人心底深处滋生萌动。具有这种“激进”思想的老人咬咬牙与孩子生活圈松绑,跺跺脚开启自己人生的第二春。同窗聚会、好友派对、旅游大巴、豪华邮轮上成了绝对的主力军; 掸去钢琴上厚层灰尘,用僵硬的手指重弹莫扎特和肖邦;走进线上课堂学习拍摄和视频剪辑;重拾对文学的爱好,读书码字……生活在子女的平行世界里,顿感夕阳这边也无限好!生活中有许多道理我们都懂,但未必人人都会按理行事。养老归宿和方式不仅是子女在海外的老人在思考,走出大山的,工作在异乡的年轻人也在琢磨如何安置自己父母的余生。子女们也开始积极面对父母余生选择的权力。我们这一代人既是“养儿防老”“出人头地”人生观的践行者,同时也开始扮演起这种观念的掘墓人。身边有趾高气昂选择去美国养老的,也有拿到了绿卡又悄悄回国,决定落叶归根的老人。这些去和归的选择,不再是为孩子考虑的结果,是智慧老人们“为自己活一回”的具体践行:日子在哪里过得舒坦,就选择在哪里安度晚年。不得不佩服这些老人,他们不再把子女的成败看成是人生的唯一,终于把自己的幸福提上了日程。“余生该为自己活一回”的新思想正在我们这块古老文化的土地上迅速蔓延开来。最近好友给自己买了一辆新车——宝马X5,说是人生最后一辆了,要买好一点的。我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终成燎原,用不了三代人!
重来,生于上海,专栏作家,北美中文作家协会终身会员。热衷言情和伤感文学创作。散文、随笔、游记、小说时有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并有在日本、美国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经历。代表作长篇小说《越不过的山丘》,散文集《影子》,专著《人参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