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土光敏夫这位知名的企业经营者,世人对其的主流印象是“重建”。三大组织——石川岛重工业、东芝和日本行政组织的重建,每个都是难题,都在不受土光本人意志左右的情况下接踵而至,使他不得不出手应对。
《土光敏夫评传》这本书便记载了他如此真实的人生轨迹。
被赋予诸多重建任务的土光具有的企业经营者的特征,特别是成为成功经营者的原因,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点——基层的高人,凛然的姿态。在土光看来,关心基层情况,重视基层细节,重振基层员工的士气,这正是重建之关键。
至于土光如何在工厂具体展现其“当面沟通的高人”的魅力,与土光相交甚久的记者志村嘉一郎曾有介绍。
当时,土光乘坐夜班列车去视察位于姬路的东芝工厂,次日视察完毕后,他又要急匆匆地于当天返回东京。下面这段插曲,发生在他离厂前。
志村叙述道:“(当时)工厂大院里,齐聚的女工正在听土光发表讲话,突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女工们纷纷撑起了伞,可土光却没有,而是冒着雨讲述东芝的现状以及关于人和人的潜能等道理……
渐渐地,原本站在远处听土光讲话的女工们收起伞,走到他的近处。或许是被冒雨讲话的老社长的言行感动,不知从何时起,听众中已无人打伞,甚至还有女工的眼眶中闪着泪光。
讲话结束后,浑身湿透的土光坐进了汽车,同样浑身淋湿的女工们围在汽车旁,一边拍打着车窗,一边大声喊:‘社长,您别感冒了!’‘您要保重身体!’‘请您加油!’‘我们也会努力的!’”
向基层发声的“直接对话法”能够创造转变基层意识的契机,因此土光十分重视。在他看来,员工的意识转变是重建经营的起点和基础。
对此,在土光执掌东芝时期任其下属的关晴雄的点评可谓到位:土光负责临调时的措施也好,负责东芝时的尝试也罢,本质都是一场“意识革命”。
但“直接接触”及“直接对话法”存在局限性,因为能够亲身感受到土光直接关怀的对象范围和人数始终有限。鉴于此,为了扩大“直接对话法”的受众范围,土光便着手创造了各种组织内的沟通工具和机会,比如公司内部期刊和管理人员的全体集合大会等。
也正因为如此,土光的经营改革具有较为浓厚的优化组织内部沟通机制的色彩。
如此擅长“直接对话法”的土光,却不喜宴会,这样的反差十分耐人寻味。究其原因,恐怕是关乎想和谁进行直接对话法的个人喜好问题。
他习惯并喜欢在满是油污和机械噪声的工厂车间中与基层员工展开“直接对话法”,但不习惯且不喜欢一边优雅地觥筹交错,一边与经济界人士展开“直接对话法”。
由此可见,土光其实生性腼腆,不太喜欢也不擅长和自己无法抱有亲近感的人打交道。这也体现出他待人真诚。
土光喜欢工厂现场且一去工厂便心情大好的特点,其实亦证明了他一辈子都保持着作为“人肉涡轮机”的机械理工男性格。这或许也正是他成为“基层的高人”的原点。
回想起来,从执掌石川岛到石播合并后,土光一直积极推进的战略多为建设新厂、拿下新厂等基于工厂现场的项目,比如成立Ishibras,其本质是在巴西建厂;又比如与播磨造船所合并,其本质是拿下播磨的相生大工厂。
这般“基层的高人”,又是如何成为“重建的高人”的呢?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土光“直接对话法”强烈有力、令人信服,其带来的震撼激发了基层现场的意识改革。
上述与姬路工厂女工之间的互动,便是其中之典型。
土光带来的震撼之所以强烈有力,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他自身的活力和能量。还以视察姬路工厂为例,坐夜班列车前往的精力,冒雨持续演讲的活力,正是这般巨大的能量才打动了在场的员工,从而造成了强烈的震撼。
至于令人信服这点,是因为土光通过“直接对话法”所讲述的内容具有合理性和说服力。还是以视察姬路工厂为例,他的讲话让基层员工心生亲近,再加上他对基层现场的熟悉,更让他的讲话娓娓道来,直击人心。唯有“基层的高人”方能做到这点。
“日本经济界总理”、经营者领袖,
组织重建的高人的传奇一生
点击图片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读更多经典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