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工作也不会死——关于离职潮的一点儿思考

文摘   历史   2023-06-01 05:43   日本  

最近,常联系的朋友里面,暗潮汹涌,那就是离职。或者说也不算暗潮了,算是明潮了,因为确实有一批人已经身体力行了,正在享受难得的快乐时光。

但是我为什么会说是暗潮呢?因为还有大批的人,在暗戳戳地找下家,或者停留在想一想的阶段,毕竟阻力太大。那这阻力是什么呢?还得从代际间的冲突说起。

大城市打拼的子女和小城镇生活的父母间的代际沟通障碍,大部分来自于没有工作就会死的定式思维与没有工作也不会死的创新型想法之间的冲突。

而这背后其实反应了两代人之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

关于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什么样的人生是好的,是值得度过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是代际之间的差异更大,同一时代的人更容易受到相同周遭环境的影响,形成接近的人生观价值观。诚然,总有一些人能超越时代,或者摆脱时代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但是往往需要大量的真正的自由时间,并非每个人都幸运的有这样的经历与资本。

对于老一辈人而言,经受过漫长时间教育的并不太多,我们不去谈上流精英,只谈芸芸众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他们并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作为最效率的方法,自然就是模仿周围人的做法,继承传统的习俗,于是虽然新中国成立了,但是在一段时间内,我们继承的是旧社会的习俗,甚至连自由恋爱都推广都需要点儿时间,更不要提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事情了。所以结婚生子作为以家庭为中心的旧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就被成长在新中国的几代人继承了下来,直到80后,改革开放的一代,才有所改观。

随着时代的进步,从80后开始,特别是90后的城市中长大的新一代年轻人大多都享受了漫长的教育,不管有没有真的学到什么本领,但是确实有过一点儿真正自由的时间去思考,这就是大学的意义。闲暇是一切人文的基础,大学就是提供这种闲暇最好的地方(诚然,现在大学本科逐渐沦为了进入社会的必经之路,逐渐僵化,自由思考的时间被无限压榨,这是当今时代的问题,我们还是谈90后所受到的教育,国内的大学风气没有堕落得如今这么不堪)。

经由大学提供的闲暇,新一代终于有了时间从繁重的学业,从既定的框架中(也就是上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稍微解脱出来,喘口气,想一想,自己的人生真的只是一条独木桥吗?我的人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出路?

于是,迷惘成了时代的象征,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于是有一批年轻人还是走了老一辈的老路,虽然结婚生子之路,一眼望得到头,毫无盼头,但是胜在安稳。然而面对工作对于自由时间的无情剥脱,资本主义之下的激烈竞争导致的内卷让人无暇顾及自己的爱好,完全沦为了整座无限运转的机器中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永不停歇。北上广确实不相信眼泪,如果你不能接受十点十一点还在地铁里,那你就可以卷铺盖走人了,如果你难以忍受几人共享的蜗居,那你大可不必停留,你不干,有的人是抢着干,这显然是一个病态的社会。有2021年英国卫报对中美日英法俄等26个主要经济体国家的工作时长做了调查,中国人的平均工作时间最长,每周工作46小时,每天工作9.2小时,并且可悲的是收入最低。美国每天工作6.8小时,位居13位,就算是以加班著称的邻国日本,每天工作也只是6.6小时而已,排在17位。我不得不感叹一句,大人,时代变了。最擅长加班的早就不是日本了,别再翻陈年的老黄历了,最擅长加班的当然是我们最擅长吃苦耐劳的中国人民了。

显然,有一小撮年轻人不太擅长吃苦耐劳,但我们可不能把他们排除在中国国籍之外(但我猜测,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他们不配做中国人。中国人就得吃苦耐劳,只是因为我们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这一小撮年轻人,厌倦了内卷的环境,厌倦了无休止的工作,厌倦了无意义的竞争(确实,大部分人的工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并无实际意义),于是乎,他们选了离职,成为了离职潮的中流砥柱。

不过,离职之路注定不会太容易。人情社会并不是中国的特点,放之四海而皆准,人既然是群居动物,就会有社交,自然人情就来了。想离职,但是领导对自己有恩情,张不开嘴,确实是一种阻力。如果和职场的人关系也就一般,那离职并没有这种阻力,那么新的阻力就是来自于代际间的观念冲突。特别是中国特有的人口现象——一个重要历史研究对象——独生子女家庭之中,这种观念冲突更加剧烈。因为家庭所有的资源都给了孩子,独生子女没有竞争者,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用在独生子女身上确实很合适。虽然有很多社会化训练,但是终究是独生子女,秉性气质完全不同。当有着非常独立乃至于自我人格的独生子女,提出了要离职,要面对自己有着传统思维的家长时,冲突就来了。

为什么呢?

对于很大一部分老一辈人而言,干一行,爱一行,吃苦耐劳是基本操作;结婚生子是必由之路;传宗接代是责任任务。有工作,就是能养家糊口,没工作,就是天崩地裂。照着学,照着做,你就是一个好的人,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或者女人。不这么做,你就是一个良心大大的坏的人,是一个残缺的人,甚至啊你就不是个东西。而且,我们也讲究一个连带责任,养不教,父之过,封建思维是这样的。特别是在人情网无处不在的监视之下,孩子的一举一动,成了父母的脸面。

你们这是什么家庭,怎么教育出这么个孩子,不结婚不要孩子也就算了,现在还想离职不工作?吃什么喝什么?喝西北风吗?啧啧啧,你们这个家庭哦,真的丢人,要不得。父母觉得面子兜不住,也确实担心孩子未来饿死路边,自然极力反对离职。

孩子说,我夜里十一点到家,我晚上睡不好觉,我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我身材走形成水桶腰,但是父母说,没事,你有钱赚,你还没到最辛苦的时候,坚持就是胜利。

我不禁想问了,什么是最辛苦的时候呢?人,真的要过得这么辛苦吗?没有工作是不是,立刻、马上就会死?现在不工作,是不是不用等到老,就会宣告一个晚景凄凉?

我想并不会,但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对抗,却并不会我一句不会而停止。一定程度上,子女是可以理解父母的用心的,但是父母一辈子在小城镇生活,可能真的无法想象大城市的激烈竞争,更谈不上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悲欢,即便是最亲近的血缘,即便是自己的缔造者,也未必能够理解。

也许只有子女真的猝死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一刻,一些父母才能真的理解,孩子的生活确实是不容易的。我也没有说父母不好的意思,好父母的生养之恩,确实很重,是世间最重的恩情,没有之一。我并不是反对孝这一核心价值观,但是又有多少父母用要子女孝顺的名义,行自私的事情呢?以爱之名,行自私之事,满足自己的掌控欲,并不少见。看上去是说为了孩子,催孩子结婚,阻止孩子离职,但其实还是在认为子女是自己的所属物,至少在他们成家立业之前,这似乎也不难理解。因为在他们看来,什么叫做自立,不是说不花家里钱了就叫自立了,孩子结婚了,成家了,甚至有了下一代,才叫做自立。所以为了让子女尽快独立,催婚就成了必由之路。这样,孩子就可以成为新家的顶梁柱,自己也算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生命就没有遗憾了,自己也可以真的放手了。

正是在这些思想的驱动之下,离职和催婚一样,成了一些青年生命中的障碍与牢笼。

没错,最伤痛的体验恰恰是来自于最亲近的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是每一个人的悲哀。

仅仅是机械地打卡上下班,机械地传宗接代,这样的成家立业是没有生命的。仅仅做了这些的人生无疑是可悲的,是没有人性光辉的,和其他动物,植物没有什么区别。

虽然我这么想,但我也不是反对尊老爱幼,干脆就不要管老人了,更没有诋毁传宗接代的意思。

尊老这个话题,传承千年,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让我们尊老。尊老为什么重要的,很简单,因为你也不会年轻太久。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所以在日本有些激进的党派在竞选的时候居然打出了驱逐老害的旗帜,认为日本的老年人拖垮了现在的日本,殊不知正是这批老人才缔造了曾经辉煌一时的日本。

至于传宗接代,对于人类的延续而言,确实是很重要的,少子化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衰落,一个民族的灭亡,后果确实是可怕的。但是在一个真正自由平等的时代,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

是应该被尊重的。人有生孩的自由,也有不要孩子的自由。人有工作的自由,也有不工作的自由(这里指做一些养家糊口的事,而不是终身奋斗的事业)。一个好的时代,也许确实应该是共产主义的图景,按需分配,人有其乐事尽心为之。而不是言不由衷。桃花源何时能到达,这不是我能回答的。乌托邦是否真的存在,这也并非我能揣测的。

理想化的话,谁都会说,但是回到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依然会发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个90后的子女确实能够意识到代际间的不同,甚至能够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等到他与父母对抗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大道理远不如你爸妈两句我觉得来的更有分量。你就算驳倒了白发苍苍的父母,又能有什么作用?言语无法回击,但口服心不服罢了。就算他们理解了你,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社会生活,有自己的人情网,你特立独行的选择,让他们抬不起头来,这又是谁之过?

老实从众的父母没错,特立独行的你也没错,那么错的是这个时代吗?我不知道,也许是这个时代变得太快。我时常在想,最幸福的一批人,应该是和父母三观一致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幸福感是最强的,结婚生子带娃养家,开开心心一家人,热热闹闹一家亲。我尊重理解这样的选择,只要这样的选择导致了一种快乐和幸福,那么我双手赞成。

只是,假如,有人不想过这样的日子,他,到底有没有权利、有没有自由去说不呢?


高树鹊衔巢
拥书南面,如居高树。我如飞鸟,衔巢而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