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语不该拉丁化,那么维吾尔语呢?

文摘   历史   2023-06-09 09:57   日本  

关于汉语拉丁化问题,支持拉丁化一派(即全面禁止使用汉字,改用欧洲语言的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学者已经被证明为数典忘祖,开历史的倒车,并在语言进化的自然选择进程中被无情地淘汰。

欲了解一民族之精神,必先了解一民族之语言。

欲灭亡一民族之精神,必先灭亡一民族之语言。

而汉字的拉丁字母化,在保留汉字的语音的情况下,想要废除自秦灭六国以来统一的“书同文”即书面语统一的局面,无异于自断一臂,乃至于自取灭亡。提出这一论断的学者固然有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局限性,但是对于语言与文化认知之浅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实在令人心惊。

汉语典籍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一旦拉丁化,我们将如何继承历史文化。且不说没有诗经,没有先秦诸子的中国会如何不堪,就算把时间线推迟到唐宋一代,没有用汉字书写唐诗的中国,没有宋词的中国,那还算中国吗?这一批摇旗呐喊全面西化的学者,也许在很多领域有所建树,但是在文化层面灭亡中国这条路上,他们从来坚定不移,也是很了不起的。万幸,这股歪风邪气在历史的车轮之下被碾压得体无完肤,终至今日销声匿迹,而这些学者的意见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沦为笑柄。

汉语不应该,也不绝不能拉丁化,已是尘埃落定。

那么维吾尔语呢?

与汉语相比,维吾尔语的问题更加复杂一些。汉语自公元前221年,即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开始,书面语就被固定了下来。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美学意义上,汉字从秦小篆到汉隶,再到后来楷书行书草书,有着一些变化,在语音学的角度上,各地的方言发音各不相同,但是汉字始终作为统一的文字被很好地继承和使用。也就是说,今日汉字之雏形,最晚在2200年前就已经固定了下来(注意是最晚,不是最早)。这样的历史沿革,放之四海,几乎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有人可以会提出,伟大的梵语语法家波你尼在公元前4世纪(也就是孔子生活的时代),以及完成了不朽的梵语语法书《八篇书》,清晰地定义了梵语,规范了梵语的语法,并固定下来,传承至今。但需要注意的是,《八篇书》定义的梵语语言本身,又加上梵语作为宗教语言和上层知识分子所使用的语言,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所以梵语至今仍具有学术价值,被学者研究,而作为活体语言的梵语,母语使用者甚少,这是梵语和汉语的第一个区别。

第二个区别,则涉及到了今天讨论的文字的区别,汉语之外的大多数语言所使用的文字或者说字母体系,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梵语也不例外。清晰地定义并规范了梵语语法的《八篇书》虽然大约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但是并没有留下文字和历史记录(古代中国最爱写历史,古代印度不重视历史书写),而是依靠口口相传(语音也被固定了下来,这和汉语完全相反,汉语是文字相同语言变异,梵语则是语音相同,书写文字变异),所以当时梵语所使用的文字我们不得而知。而如今被印度和世界学界广泛使用的梵语天城体字母(比如伟大的波你尼的名字,写成天城体字母长这样पाणिनि),最早出现在13世纪。关于天城体文字的历史源流婆罗米文字,出现时间,演变历程,目前仍有争议。

从汉语与梵语的不同,我们也会发现一个认知上的盲区,生活在中国的现代人可能倾向认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语言文字不会有什么巨大的变化,都像汉字一样,稳定地传承几千年。但显然,这是一种思维误区。不仅学术语言梵语的文字有变化,民族语言维吾尔语的文字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

古维吾尔语所使用的文字系统,也几经变化,突厥字母,粟特字母,回鹘字母(或称古维吾尔字母,回鹘即今日之维吾尔。蒙古文和后来的满文就是在回鹘文字的基础上改造而来),到波斯-阿拉伯字母,乃至于新中国成立后推行过一段时间的新维文,即拉丁字母。维吾尔语在文字上的发展与演变,远比汉语要复杂要多样,而其中的历史因素政治因素乃至于宗教因素,也更复杂。

基于语言艺术最高表现是诗歌这一朴素的观点,关于维吾尔语的讨论,也不能脱离维吾尔语诗歌这一话题,这才是我今天想要讨论的重点。用诗歌来对维吾尔语的发展进行一个回顾的话,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几位著名的维吾尔族诗人及其著作。

维吾尔语诗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世纪,这是一种非常古老而且丰富的诗歌传统。维吾尔语诗歌传统深受波斯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11世纪以后,维吾尔语诗歌开始成熟,特别是经典的叙事诗。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包括玉素甫·哈斯·哈吉甫(Yusuf Has Hajib)和阿里·舍里·尼扎尔(Ali-Shir Nava'i)。其中,《福乐智慧》(Kutadgu Bilig)是维吾尔文化中一部重要的叙事诗,是一部不朽之作,书名的意思是“赐予幸福的知识”,其语言清新流畅、形象生动。而阿里·舍里·尼扎尔是15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对后来的维吾尔语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关于《福乐智慧》,一部分学者考证,是在1070年由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于现今新疆的喀什完成的,当时称喀什噶尔(至今喀什仍有玉素普·哈斯·哈吉甫的陵墓)。《福乐智慧》深刻讨论了人们如何获得幸福,也是维吾尔族文学上的第一座丰碑。一部分学者认为,《福乐智慧》中反映了中华思想的和的思想,表明了当时喀什地区受到儒家文化影响。毋庸置疑的是,《福乐智慧》开篇也有“它以秦地哲士的箴言和马秦学者的诗篇装饰而成”的语句,秦地指的是辽控制下的北方,马秦则指的是位居中原的北宋,表明了中原与西域之间,最晚在千年前就互通有无了。当然,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我们回到维吾尔语的讨论上。

《福乐智慧》一书最初回鹘文字表达的维吾尔语写就,自喀什不断向西传播,流传至今的有三个抄本。

一为维也纳本,于 1439 年在赫拉特城用回鹘文抄成,现存维也纳国立图书馆;一为开罗本,用阿拉伯字母抄成,书中提到了1293至1341年间的马穆鲁克苏丹,现存开罗“凯迪温”图书馆;一为纳曼干本,或称费尔干纳本,也是阿拉伯文字抄成,比较完整,约抄写于13或14世纪,现存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

根据现存抄本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维吾尔语在13-15世纪左右,仍然存在回鹘文字与波斯-阿拉伯文字并用的情况。随着佛教在西域的消亡与伊斯兰教的发展壮大,以及其他历史因素,佛教传播载体之一的回鹘文字终于消失在了新疆(目前我国仍生活着回鹘后裔,他们是东迁甘肃的裕固族)。

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波斯-阿拉伯文字体系在新疆地区的传播,或者说从维吾尔族最早开始改用波斯-阿拉伯文字体系,至今也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当然这是一个不太严谨的推论,但是大体上的方向不会错误。

如果我们参考日本的语言文字情况来看维吾尔语,可能会更清晰。文字的使用,大致分为两个发展方向,自创与假借。汉语属于前者,日语属于后者。日语目前使用的文字体系,是汉字体系加上他们自创的两套假名系统,他们对于汉字的接纳与学习应该是从隋唐开始,也就是距今约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那么,日本人对于汉字是如何认知的?他们只是把汉字当成自小学习的本国语言的文字符号,把汉字当成日语的特色。日本人也在这一千年来,创造了很多使用汉字的文学作品与艺术作品,汉字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日本的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一千年的时光,足够将非本族原创的文字体系,转化成本族语言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我想说的是,虽然波斯-阿拉伯文字体系并非维吾尔族原创的文字体系,但是将近一千年的使用历程与众多的文学著作,伟大的音乐文学相结合的作品,民间流传的十二木卡姆,都可以用波斯-阿拉伯文字来表达。换言之,维吾尔族的老维文虽然披着波斯-阿拉伯文字的皮,但是其本质已经被改造成了维吾尔族特色的文字,与维吾尔族文化相融合。

在文字的历史沿革这一角度,就像日本虽然使用日本汉字,但终归是日本大和民族,与汉字的原创国中国并不相通,他们使用的不是中国汉字,而是日本汉字。维吾尔族虽然使用波斯-阿拉伯文字体系,但终归是维吾尔族,与波斯-阿拉伯文字体系的原创国(或者说并没有准确的原创国)阿拉伯世界的国家与伊朗(即狭义的波斯人后裔)也并不相通,使用的不是阿拉伯文字,而是维吾尔文,或者说与主张拉丁化的新维文相对的老维文。老维文反倒是最能体现这千年来维吾尔族民族文化的载体。

诚然,维吾尔语面临的问题远比汉语更加复杂,但是,仅从对过去文化的继承与文学艺术的保存这一角度上来看,就像汉语不应该拉丁化一样,维吾尔语同样也不应该拉丁化。


高树鹊衔巢
拥书南面,如居高树。我如飞鸟,衔巢而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