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上海:徒步探访山阴路历史风貌区 之 溧阳路

文摘   2025-02-03 08:00   山东  

对于溧阳路,我有一段有些久远的记忆。

三十多年前,父母亲自送我来上海读书,顺路要来上海寻亲。寻亲的地址就在溧阳路。

一直到要来上海读书前,我都不知道原来还有亲戚在上海。

原来我有一位姑奶奶,也就是我爷爷的姐姐,在上海生活。其实姑奶奶并不是我爷爷的亲姐姐。我爷爷是过继过去的。听说他的这位姐姐后来嫁了人就离了家,一直跟着丈夫去了天津,后来又跟着打国民党的部队南下,再后来就定居在了上海。不知道是爷爷的性格使然,还是爷爷和他的这位姐姐之间也没有多少感情,总之两人彼此没太多联系,大概也是自此就再没见过面了吧。有这位姑奶奶家的地址,还是早几年前我的小叔和大姑动了念头,要去天津寻亲,辗转找到了这个地址。

父母寻亲的目的,也包含着想要为独自出远门的我,谋求一份照应。

所以在开学前的某个夜晚,父母带着我,乘公交车摸到了溧阳路的一个里弄,找到了位于里弄内某个小楼二楼还是三楼居住的姑奶奶家。

如今我已不记得这位姑奶奶的样貌,想必那时候她的年纪也不小了,家中有儿子儿媳,似乎还有个女儿住得不远,闻讯也赶了回来。有没有在家吃饭我也不记得了,应该是没有吃吧,毕竟是第一次上门探访。后来姑奶奶的儿子来学校找过我,叫我去家里吃饭,所以那一次一定是在姑奶奶家吃过一次饭。

这也便是这段久远而又残破的记忆了。

对于这样的“远房”亲戚,我并没有多走动的劲头。去姑奶奶家吃过一次饭后,他们没有再来叫我过去,我也就再也没有上门。读书那几年父母还会问有没有去看望姑奶奶,有没有和他们家人联系,我也都是敷衍一番过去。大概在这一点上,我和爷爷的性格还是有相似之处的。后来毕业工作,渐渐也就“忘了”还有这样一户亲戚在溧阳路。只有偶尔看到这个路名时,才会想起来有这么一桩事情。

如今溧阳路的四川北路至宝安路之间短短的一小段被定为上海市永不拓宽的道路之一,属于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一部分。上次我特意去徒步探访了甜爱路、山阴路、祥德路、欧阳路和鲁迅公园一带,溧阳路这边没有走到。

于是这次趁着去北外滩来福士办事的机会,特意来溧阳路看看。

我的这位姑奶奶家是在溧阳路哪一段,我已完全记不清。只是隐约记得是在靠近四平路的地方,要走进窄窄的里弄里,厨房间是共用的小小的一间,房间也不大,屋里堆满了东西。再后来就听说溧阳路有的地方动迁了,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在原址居住。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爷爷都已经过世二十多年,姑奶奶也早就不在了吧。

我从四川北路一端开始往东走。

溧阳路,原名狄思威路,1943年更为现名。

站在路口,一边是体量不算太大的虹口宝华商业广场,一边是一排沿街店面,店面后面是一排公寓楼,外墙看上去是新整修过,黄色和褐色条带状饰面。这排公寓楼虽然看上去不起眼,却也是保护建筑,为长春公寓(原北端公寓),建于1928年,属于现代派风格,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四川北路、溧阳路路口
虹口宝华商业广场
马路对面是长春公寓

往前走到长山路口,路口处有这段路上目前少有的一家咖啡馆:黑店。据说店内每天除了老板,还会有不同的助理猫猫司职。黑店店面不大,外墙玻璃门窗呈弧形面向路口。店内摆放着一些低矮的露营座椅。

从黑店咖啡馆往东走一小段,就能看到一段修整成景观墙的围墙,围墙做成了两层书架样式,上层堆放着@书籍”,下层则是镂雕的几个大字“鲁迅存书室”。

1933年3月21日,鲁迅决定从拉摩斯公寓迁居至大陆新村,所存的藏书于6日后先移至狄思威路藏书室。日记中提到的藏书室所在位置为狄思威路766号(今溧阳路1359号)。

溧阳路、长山路路口
黑店咖啡
鲁迅存书室

溧阳路1359号是一幢红瓦灰墙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0平方米,建筑面积386平方米,建于1920年。1933年间,该幢房屋的实际管理者为内山完造的朋友,姓坂本。在鲁迅迁居至大陆新村后,为了能妥善存放珍爱的藏书,他决定将藏书租房存放。为此,他通过好友内山完造,租下了狄思威路766号(今溧阳路1359号)二楼东前间。

如今的1359号东户门前挂着“鲁迅存书室旧址”的文物保护单位石牌,东户前间底层为一法律咨询工作室,小院看个去收拾得很干净。二楼存书室旧址如何上去,是否对外开放,我则没有去探究。去过的朋友可以留言分享一下。

鲁迅存书室旧址的标识
一楼是家法律咨询工作室

过了鲁迅存书室旧址,再往前的1333弄里有关紫兰故居。1949年10月后,关紫兰住进了上海虹口区溧阳路上的寓所,在这里,她度过了她的后半生。作为中国早期的女油画家之一,关紫兰的画作多呈现出造型简约、纯化的,笔触粗犷、简朴、洗练,色彩明丽且多施原色的特色,深受野兽派的影响,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画家。

里弄里分布着样式不同的住宅,有不少是石库门里弄建筑

关紫兰旧居所在里弄

再往东走,沿路两侧分布着溧阳路一大片花园洋房。

这些花园住宅建于1914年,为双毗连式,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洋房前有长长的花园。道路两侧则是高大的二球悬铃木。其中1269号为郭沫若旧居。

沿街北侧围墙被改造成为文化墙,墙上嵌有石刻浮雕,印刻着鲁迅、内山完造、茅盾、叶圣陶、沈君默、郭沫若等人的肖像和名言,以及虹口区山阴路一带的文化名人故居的介绍。围墙很高,踮起脚越过高大围墙间的铁门,方能窥见洋房前长长的院落和洋房外里面的全貌。这些洋房和霍山路一带的洋房样式很像,只是多了高大密闭的围墙,显得更私密。溧阳路的这一段也少有商业开发,也就显得更静谧。高大的悬铃木在这个秋冬季节飘落下满地的黄叶。

文化墙
毗邻式花园洋房

我隐约记得当年去探访我的那位姑奶奶家,是沿着一条河浜走进去里弄里去的。一路走来,并没有看到河浜。看了看地图,四平路东面一段倒是有一条。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姑奶奶家应该是四平路的东面那段溧阳路,也就是现如今音乐谷那边了。

我没有继续往东走,而是在四平路路口处的十号线海伦路站结束了我此次短短的徒步探访。

路程虽短,但却勾起了些许残破的记忆,回头看看,匆匆三十年已过,自己已老,父母更老,有些伤感,有些释然。

前几天去看了贾樟柯的新电影《风流一代》。

去看之前,朋友一再提醒我,对于这种有大量影像,但故事性不强的电影,会不会不喜欢。

看完电影,我倒是觉得还挺有感触的。无论是影像中展示的2001年大同和三峡移民的场景,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而最让我感触的是告别场映后贾导在VCR里的谈话。特别是在他说到,如今我们胡子也白了,但仍旧是个少年时,贾导的声音一阵哽咽。就像影片中斌斌的扮演者真的变得苍老了很多一样,谁能在时间面前停下脚步呢?!衰老和死亡真的就是人类的万古长悲。

四平路、溧阳路路口

但即便路很短,也不见得不尽精彩。

有的人留下了比较多的印记,犹如刻在溧阳路围墙上的那些名言,犹如那些个挂着故居或存书室旧址纪念牌的建筑,有的人只留下片段残存的记忆,甚至消失无影,但在他自己的生活里,总有着属于他的精彩或平凡。一代一代人自有属于自己的风流时代,尽力走好自己的路便是。


更多相关文章,请见:
【徒步探访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从甜爱路到山阴路、祥德路】
山之阴有甜爱
【四川北路,一条见证了生活方式变迁的商业街】
【海上旧里,百年多伦路】
【曲阳新村,曾经的记忆和辉煌】
【漫步虹口港,探访音乐谷】

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
【鲁迅纪念馆】
【山阴路鲁迅故居】
【朱屺瞻艺术馆】


版权归作者所有

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作者

海上山川图
这里既有一个常年精益生产工作者的观察和分享,也有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魔都深度游和各地见闻攻略、人生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