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上海:上海院士风采馆

文摘   2024-11-27 08:01   上海  
上海院士风采馆是全国首家以集中展示两院院士风采为主题的专门展馆。场馆坐落在杨浦区黄兴公园2号门的西侧,面对国顺东路。

上海院士风采馆

在大厅登记后,大厅左侧有扇科技感十足的金属感应门,站在门前,大门缓缓打开后,一道玻璃长廊出现在眼前,长廊靠几条蓝色光带和几盏球灯以及走廊外透进的光线点亮,暗黑的幕墙上,几块屏幕在播放着院士的视频,仪式感还挺强的。

展厅入口

玻璃长廊

穿过长廊走进展馆,首先看到一面在沪两院院士名录墙,名录墙展示了1955年至今两院各学部在沪院士的名单。

在沪两院院士名录墙

展厅共有两层,一楼部分介绍了新中国的重大科技进展、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发展历程、以及部分在沪院士介绍。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年11月1日,已发展成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率先实现科技现代化做出历史性贡献。

中国工程院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致力于促进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全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团结与合作,推动我国工程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工程科学技术队伍和优秀人才的建设与培养,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

在沪院士介绍部分,我看到一张周勤之院士在1959年某一天的作息表,表上显示他5点起床,11点睡觉,除了上下班时间、吃饭和工作时间,有很多时间都是在学习,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啊!

周勤之,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家,浙江上虞人,生于1927年11月,1995年当选 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一位几十年来活跃于中国机床业的翘楚人物,但他常对人说他是一位没有正规学历的院士。

周勤之小时候家道殷实,但日军入侵使他失去了继续上学的机会,然而他没有放弃,自学了机械、数学、物理、外文、无线电等。当他第一次拿到了一张政府承认的夜校文凭时,便立即报考了虬江机器厂(上海机床厂前身),主考官雷天觉却对他说,“文凭有何用,主要看你今后在工作中的表现,这才是真正的才能。”从此他不再为文凭而学习,整天在机床旁边钻研业务。对他而言,每一次创新都是在车间里诞生的。周勤之为我国精密机床的开发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呆在车间的院士”

周勤之院士在1959年某一天的作息表

二楼空间设有院士信息检索墙,点击屏幕可以查看院士介绍。“我与院士面对面”则是通过点击屏幕选择院士,就会进入到视频播放页面,某位被选中的院士就会走入屏幕,由院士自己来介绍自己所从事的科研领域。这些装置的信息量还是非常大的,要是一一看过来还真是不得了。我就随意点击了几个看了看。

院士信息检索墙

我与院士面对面

“梦想与追求”环节则通过“衣”“食”“筑”“行”等方面,介绍了科技先行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无论是舒适安全的面科,还是更为绿色无公害的新型衣药;无论是国人引以为豪的标志性建筑,还是高效、便捷的立体化交通,科技进步已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使命与荣耀”则着重介绍了基础学科的研究和在沪的院士们的探索。在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乙肝治疗性疫苗的开拓者-闻玉梅以及数学家、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等等领域院士和科研领域的介绍。

最后一个部分“开拓与创新”则介绍了杨浦区在“科创上海 双创杨浦”方面的规划和相关成果。

杨浦区聚集了上海不少知名高校,这为杨浦从“工业杨浦”向“双创杨浦”提供了优越条件。杨浦的两院院士约占上海全市院士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院士风采馆系统收集了院士的工作、生活音像信息、文献实物、照片资料等,并作为市级档案资料进行保存。提供展览,可以让百姓们了解院士们的科研工作的内容和成果,让人民有机会“走近院士”,领略院士们的风采。同时也是杨浦区的一个很好的形象展示。展馆虽然不大,信息量却是极大,还是很值得来看一看的。


更多相关文章,请见:

【黄兴公园
【下一站,大学路】
【同济大学赏樱全攻略】
【同济大学的樱花】
【探寻“大上海计划”的那些个民国遗迹】

版权归作者所有

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作者



海上山川图
这里既有一个常年精益生产工作者的观察和分享,也有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魔都深度游和各地见闻攻略、人生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