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做情绪的主人,
就只能做情绪的俘虏。
哈利给我们做了番演示,
给大家提了个醒,该如何控制情绪。
在《凤凰社》一书中,已上五年级的哈利和其他D.A.小组的五人,“勇闯”魔法部神秘事物司,然后遭遇早就埋伏在那里的食死徒。混战中,哈利的教父,小天狼星布莱克丧命。那个曾经问哈利,将来愿不愿意和他住在一起的人,那个哈利心里最亲的亲人丧命了,因为自己的鲁莽愚蠢。哈利内心自责不已,认为这都是他的错,是他太愚蠢,这才为伏地魔的花招所诱骗。
事后,邓布利多安排哈利在他的办公室等他。两人展开了一番非常重要的对话。
邓布利多进入办公室后,先安顿好凤凰福克斯,然后开口对哈利说:“你听到后会很高兴,你的那些同学,没有人会因为昨天晚上的事而长期收到伤痛的折磨。”哈利什么反应呢?书中写道,“在他看来,邓布利多是在提醒他,他所造成的损失又多么惨重”。
邓布利多继续说道,唐克斯看起来也会很快康复,并且说他知道哈利现在是什么心情。这时哈利突然爆发了,他提高了嗓门用力叫喊,强烈的愤怒猛地跃上心头,他认为邓布利多不知道他的痛苦,他不想讨论他的痛苦,他想要回避这个话题,他为自己的愚蠢、为小天狼星的丧命而懊恼、痛苦、自责、悔恨,他不理解邓布利多怎么能够表现得如此平静,他觉得邓布利多不在乎这一切。
哈利开始打砸破坏邓布利多办公室里的物品。哈利不断怒吼。哈利想冲向邓布利多,猛揍他一顿。然后,哈利想逃走,不想交谈下去。
这场交谈的开头,哈利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典型的动怒过程。这个动怒的过程,实际是一个情绪产生的过程。而情绪并非无中生有,情绪的产生是遵循一定行为模式的。
那么这个情绪产生的行为模式是怎样的呢?如果用图形来体现,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我们会首先观察事实,然后在脑中构思情节,接下来才产生感受,并根据感受展开行为。
在上段对话的开场中,哈利看到了邓布利多进门,放下福克斯,开口说话。哈利在脑中构想出了一幅什么场景?他认为邓布利多在提醒他所犯的错误,他认为邓布利多不了解、不在乎他的感受,然后他做出了攻击行为-打砸东西、吼叫、想要攻击邓布利多,继而又从暴力转为想要逃避。
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制造了自己的情绪。产生负面情绪后,如果我们任由负面情绪发作,我们的举止行动,通常要么是沉默逃避,要么是暴力应对。公主病并不能通过被奉为女王来治愈,玻璃心也不会因为打砸抢而收到真正成效。
情绪,要么控制它,要么被它控制。
哈利这次的情绪爆发,对邓布利多来说,是史无前例,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一方面当然也是因为邓布利多在哈利的眼里,不再只是威严的校长、心灵的导师,哈利对邓布利多的信任和亲密感,都是与日俱增。毕竟,我们的脾气,在面对亲近的人时,是最难去控制的。这往往产生了一个怪现象,我们越是在乎的人,却越容易被我们的坏脾气所伤害。
好在邓布利多并不是玻璃心。而且他这次找哈利谈话,有明确的目的。这点我们将在另外的篇幅里介绍。哈利的这个例子,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想法。事实上,纵观哈利系列全书,哈利三人组之间所发生的种种矛盾,很多都与主观臆断、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感受有关。
那么如何来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呢?
曾经位列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首位的《关键对话》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棒的建议。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方法一:行为方式回顾
既然我们产生情绪并作出不明智举动的行为模式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就可以通过审视我们的行为模式,来给自己提个醒,让我们可以适时放慢节奏,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当我们感受到情绪上来时,不妨来个行为反推:
• 关注你的行为表现:如果发现自己正在远离对话,问问自己在做什么。是否陷入了沉默或暴力的应对方式
• 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学会准确识别行为背后的情绪,导致这种行为的情绪感受是什么?
• 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学会质疑你的结论,寻找感受背后其他的可能解释
• 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回到事实本身,放弃绝对表达,区别客观事实和主观想法的区别。
通过行为反推,我们得以思考和质疑自己的一举一动,看清现状,这有助于让自己冷静下来。
方法二:注意似是而非的“小聪明”式想法:
在回顾我们的行为方式时,我们要避免陷入三种常见的“小聪明”式想法中:
• 受害者想法– 这可不是我的错!
• 大反派想法– 这都是你造成的!
• 无助者想法– 这事我也没办法!
受害者想法的基本模式,就是对方是邪恶的、错误的、愚蠢的,而自己才是那个善良的羔羊。事实是,往往当我们这么想时,我们是在掩饰自己在问题中的责任。
在我们虚构大反派的想法时,我们会把理智而正常的人变成十恶不赦的坏蛋。我们过度强调了对方的错误或愚蠢之处。我们的目光只盯着他们最邪恶的动机和最差劲的能力表现,却忽略了他们身上的善意和好的地方。
最好一种错误的小聪明想法,是无助者想法。我们会认为自己屋里做出任何积极的努力或有所帮助,我们在为我们的消极面对问题的行为寻找借口。
这些想法能让我们心安理得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和不良情绪。更为糟糕的是,当我们的错误行为带来可怕结果时,这些想法仍会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我们脾气发得对,责任不在我,我就该这样做!
当这些小聪明的念头冒出来时,一定要警惕了!
方法三:改变主观臆断
了解小聪明的错误想法之后,我们要学习如何消除这些想法,构思正确的想法。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受害者变成参与者,把大反派变成正常人,把无助者变成行动者。这样的转换思考,将帮助我们弥补错误想法中遗漏的细节,重建真实情况,修正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我们可以询问:
• 我是否故意忽略自己在这个问题中的责任?
• 一个理智而正常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
• 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希望为自己、他人、为我们的关系实现什么目的?
• 要想实现这些目的,现在我该怎么做?
当不再主观臆断时,我们便更容易从不良情绪的困扰中得到解放。我们也就跟容易成为情绪的主人,
版权归作者所有
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