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科院访问学者李建龙 | 登山知天高 临溪知地厚

文化   2024-12-03 11:00   北京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吧!



本文将刊登于《劳动保护》杂志 


2024年第12期“特稿”栏目

作者/本刊记者 朱丽晶

©《劳动保护》杂志 |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登山知天高 临溪知地厚

——访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职业危害研究所访问学者李建龙






访学之旅是独特的,展现着学术碰撞、知识交融和文化互动的优势;是激昂的,奏响着学术互补、知识共享和文化交流的旋律;更是有方向的,指引科技工作者在探索之路上矢志前行。


杂志期刊从2024年10期开始,陆续刊发数位安全研究人员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的访学经历与收获,让安全科研之光在交流与碰撞之间始终熠熠生辉。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学术研究亦是如此,读万卷书,体味醇厚;行万里路,始知壮阔——这便是南昌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建龙选择到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安科院”)进行访学的初衷。


访问学者
李建龙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职业危害研究所访问学者

南昌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建龙


出生于1988年的李建龙,2016年从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就进入了南昌大学工作,讲授《环境工程原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工业通风与除尘技术》等课程,并长期从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装备研究。


2022年,他入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青年人才项目,但他并不自满于此,而是希望能够接触更加广阔的平台,获取最为前沿的资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访学无疑是开阔眼界、增长见闻的有益途径。


早在2018—2019年,李建龙就曾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颗粒实验室学习,让他对粉尘防控技术与装备的细节把控更加得心应手。


而当他想要在宏观政策把握、生产现场实践方面持续加强时,看到了中国安科院向广大科研人员抛出的橄榄枝——招收访问学者。


李建龙没有犹豫,迅速提交了申请,并于2022年11月进入中国安科院职业危害研究所,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



勠力同心 共谱科研乐章


进入中国安科院后,李建龙并没有因为访学身份被“特殊对待”,而是很快就和职业危害研究所的同事们一起投入了湿式降尘法中有关煤尘消纳材料的研究里。


湿式降尘是最常用的煤矿粉尘防治技术手段,以水或水溶液作为润湿、黏结或凝并粉尘的介质。但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较大、煤尘亲水性较差,导致清水介质难以与煤尘有效结合,粉尘控制效果不理想。


煤尘消纳材料(抑尘剂或降尘剂)可以改善水对煤尘的亲和性,增强水介质对煤尘的润湿、黏结或凝并能力,提高降尘效率。


在研究初始,李建龙和职业危害研究所同事们研发了液态的抑尘剂,但由于配套装置体积大、质量大,现场人员使用“大块头”意愿低。


如何进行改进?李建龙和同事们开始了“头脑风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出谋划策,将液态抑尘剂浓缩成固态是否可行?——这一“灵感碰撞”的火花很快被采纳,并付诸实践,让煤尘消纳装置实现了小型化、便携化,生产现场使用意愿更高。


2024年5—6月,这一技术进行了第二次现场应用,取得显著降尘效果的同时,减小了装置体积与质量。


项目验收评审时,与会专家多次评价固态抑尘剂技术“思路很好”。这次访学经历带给李建龙的,不只有科研能力的进步,还有“朋友圈”的拓展。


他多次跟随中国安科院参加与应急管理部、科学技术部对接的会议,倾听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声音;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友,如中国安科院职业危害研究所的同事,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访问学者等,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


尽管访学时间转瞬即逝,但沟通学术进展、讨论前沿话题从未停止。


薪火相传 领航治学之道


科研需要创新,亦需要传承。在进行访学期间,李建龙也不忘自己身为导师教书育人的重任。


他带领两名硕士研究生进入中国安科院实习,共同参与我国首套矿井甲烷排放智能监测计量系统的研发。


减少甲烷排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为了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中国安科院开展国内首套矿井甲烷排放智能监测计量系统研发,以期为煤矿行业甲烷排放监测开辟新途径,填补我国在煤矿甲烷排放计量领域的技术空白。


在这一项目中,李建龙具体负责回风巷风速和甲烷分布规律的研究,为其后探头的安装位置提供指导。


李建龙带领两名硕士研究生亲力亲为矿井回风巷的测试,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共同撰写了论文《煤矿回风立井井底区域甲烷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并参与起草了两项行业标准,作为项目的阶段成果。


后来,李建龙指导的硕士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毕业求职时,求职单位在得知其曾在中国安科院实习后被格外看重,很快和他签订了就业合同,也让致力于传道授业的李建龙感到欣慰。


除了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李建龙也着重在生产实践中发掘课题,让学生开动思维来解决。


在中国安科院访学期间,李建龙在生产现场调研时了解到,露天煤矿受到粉尘治理难题的困扰。如果采用湿式除尘,会导致地面打滑,尤其是冬季还会有结冰的安全风险;如果采用干式除尘,由于挖掘机等设备行驶与作业路线不固定,除尘设备的安装位置又难以选点。


李建龙便将这一难题抛给了学生。


学生们集思广益,最终想到在挖掘机上放置除尘器,应用图像识别与涡流风幕技术,智能跟随尘源点高效控尘吸尘。


在李建龙的指导下进行了方案细化和作品完善,最终一举拿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举办的2024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卓然-笃舜-宏图杯” 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赛一等奖。


在为期一年的访学时光结束后,李建龙在2024年入选了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让他在科研道路上再次迈出了扎实稳健的一步。


回顾这段访学经历,李建龙感慨收获满满。


于宏观上,他可以高屋建瓴理解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捕捉行业需求热点,直指现场难题;于细微处,学会了细化项目申请书、优化研究方案,也领悟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真谛。


在中国安科院,李建龙还参观了解了边坡雷达监测技术,也让他迸发了灵感,想要尝试使用雷达技术监测除尘器内布袋表面尘饼分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既是李建龙访学的初衷,也是他兼收并蓄、 融会贯通的治学之道。


作为科技工作者,博采众长、孜孜以求;作为高校导师,诲人不倦、薪火相传,这是李建龙一直坚持的事业,也是他会在未来步履不停、笃行不怠的求索之路。


END




尊重 热爱 保护生命

《劳动保护》杂志






编辑:月亮六便士

扫码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视频号

劳动保护杂志
“全国百强科技期刊”——《劳动保护》杂志官方微信公众账号,每日为您呈送当月杂志各栏目文章的精彩摘要、最新安全生产监管要闻、安全生产与工伤保险热点问题最权威解答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