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科院交通安全研究所副所长车洪磊 | “车”博士与他的安全事业

文化   2024-11-29 11:00   北京  

本文将刊登于《劳动保护》杂志2024年第12期“特稿”栏目

「READING」

文·图/本刊记者 马天宇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交通安全研究所副所长车洪磊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交通安全研究所如同一架双轮驱动的马车,一轮是“科研”、一轮是“业务”,只有共同驱动才能实现科技进步与实际应用的飞跃,副所长车洪磊便是这辆马车的领航员之一,让它在科技兴安道路上急速前行。

“很多工作时间紧、要求高,所以时不时熬个通宵是家常便饭。”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安科院”)交通安全研究所副所长车洪磊随口说出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份事业的艰辛。在中国安科院有这样一个团队——交通安全研究所,他们日复一日地坚守岗位,保障公共场所的人员安全,车洪磊就是团队中的一员。


1

遇到伯乐的千里马

2015年,取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机械设计及理论博士学位后,车洪磊和广大刚毕业的应届生一样,一度苦恼于自己的就业方向,是该选择与自身专业高度契合的航天科工领域,还是选择自己更为心仪但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安全应急机器人领域呢?

“那段时间,咱们国家发生的一些生产安全事故,其实很多是可以避免发生或者降低损失的,但由于技术限制却没能实现。”由此,车洪磊萌生了将自己所学的机器人技术运用到安全生产领域的念头。于是,他开始调研国内的科研院所,想找到能够契合自己研究方向的单位。这时,在一位学长的建议下,中国安科院这一国家级安全生产科研机构进入了他的视线。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尝试向中国安科院投递简历。

都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对于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来说,伯乐其实时时都有。车洪磊遇到的第一位伯乐,便是时任中国安科院院长的吴宗之,他发现并肯定了车洪磊的能力,车洪磊顺利成为他的博士后。初入职场,车洪磊还不完全理解“中国安科人”意味着什么,直到有一次他操纵着自己独立研发的机器人来到安科院旁边的公园。随着摇杆控制机器人行走、转向、爬坡,车洪磊调试着机器人的功能,周围聚集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其中有老人和孩子,有放学回家路上的学生,也有行色匆匆却驻足观看的年轻人。他们的眼中无一例外闪烁着好奇,有人开始主动向车洪磊询问和交谈。车洪磊耐心地一一解答,慢慢演变成科普和互动的氛围。这是车洪磊第一次向大众详细展示和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他满是自豪和骄傲。在那个瞬间,他意识到自己的科研和技术能为普通人创造的意义和价值,也更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应急工作者所谓的“守夜人”精神。

车洪磊遇到的第二位伯乐,便是中国安科院交通安全研究所原所长史聪灵(现任中国安科院副院长)。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史聪灵看到了车洪磊设计的机器人三维模型,对前沿技术嗅觉灵敏的他瞬间来了兴趣,提出未来若是能够将机器人技术引入地铁安全评估中,那将是行业发展中的一次跨越。正巧那时车洪磊博士后出站,正在为留院做准备,在史聪灵的推荐下,车洪磊顺利成为交通安全研究所的一名员工。


2

守土有责 守土尽责

“转正”之后,车洪磊以更为专注的姿态投入应急机器人的研究。以经世致用为己任,造福社会,才是他始终引以为傲的。结合自身专业和经验,加上深入多个现场的实地调研,车洪磊发现,目前的消防车在灭火实战中距离“无人化”还差关键性的一步:抵近火场后,仍然需要人工进行水带对接和调整。为解决这一难题,车洪磊发挥自身专长,同时在全国各地的消防队伍之间奔波。

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泡沫举高喷射机器人,能够完成水带自主对接,同时具备与无人机协同三维构图、自主定位导航等功能。集成动态发泡大流量消防车,可以形成适应新型泡沫灭火剂特点、便于推广应用的成套化配套灭火系统装备。相关技术的突破打通了机器人灭火“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全流程、全自主智能消防灭火作业,科学、有效地降低了消防人员灭火救援工作的危险程度。

既然身为“应急人”,肩负应急重任,就必须最大程度利用技术优势化解各种“急难险重”的难题。“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发挥自己的专长。这也是我身为共产党员的信仰和责任。”这是车洪磊在采访中反复对本刊记者说的话。

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郑州市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郑州地铁受灾严重,一时间“郑州地铁4号线成水帘洞”“郑州地铁5号线亡人事件”等热搜词条在网络上迅速发酵,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安科院作为应急管理部科技支撑单位,交通安全研究所又一直从事相关研究,从技术和专业角度提供事故分析并总结相关经验,义不容辞。

车洪磊和团队先是从受灾者的视角切入,还原事故发生的经过,梳理完整的事故链条;再从技术的角度,细致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暴露出的问题;最后以专业的视角,分析可能的改进措施并提出建议。

类似的,车洪磊还带领团队就2023年“3·27”沧县废弃冷库火灾事故撰写了《关于我国冷库火灾的启示和建议》,从2023年“2·28”希腊火车相撞事故入手调研编制了《关于希腊铁路列车相撞事故跟踪及20年来全球影响较大的铁路事故统计分析的报告》……,多次获得应急管理部领导肯定。

车洪磊深知,每一起事故都是对公共安全系统的一次考验;科研人员对事故的分析为预防类似情况的发生总结了可以实践的经验,更为推动技术进步与管理升级提供了可能。正因为了解自己撰写的文字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他总是想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这样的报告都是讲时效性的,每一次撰写都是紧锣密鼓。”车洪磊回忆道,“在做到‘完美’之前,我没时间休息,也不敢休息。”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车洪磊充分发扬着共产党员的带头作用,每一次都贡献了中国安科人的智慧和技术力量。


3

把责任扛在肩上

一直以来,车洪磊作为千里马被数位伯乐慧眼识“车”,今年7月,他也成了一名伯乐——被任命为中国安科院交通安全研究所副所长,成为团队的领导者之一,肩负起引领团队前行的重任。这不仅是中国安科院对车洪磊个人能力与突出贡献的认可,更是对他领导能力的信任。从千里马到伯乐,不变的是车洪磊对科研的热爱,变化的是他作为领导者的远见与包容。

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是车洪磊常对团队成员说的话。“顶天”,指的是车洪磊要求交通安全研究所的每位同事都要有高远的志向和开阔视野,不能止步于完成手头上的工作,更要勤钻研、敢创新、谋长远,他希望交通安全研究所人人皆为“排头兵”,不允许有人躲在幕后甘当“大头兵”。车洪磊以自身的经验为参考,激励、指导每一位同事积极开拓科研方向,协助大家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当下,交通安全研究所已经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立地”,指的则是脚踏实地、务实肯干,车洪磊坚信这是科研精神中不可或缺的基石,也是科研工作者想要取得成绩和突破必须拥有的品质。车洪磊希望,交通安全研究所的每位同事都能结合自身专业和水平谋定方向,紧紧围绕“科研创新”这一核心坐标,踏踏实实做学问、勤勤恳恳做研究。

无论是选择侧重业务拓展,还是选择侧重成果转化,车洪磊都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在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凭借交通安全研究所前沿的科技创新与深厚的学术积淀,近年来,交通安全研究所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多项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落地应用,为行业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脚踏实地做科研,勇于创新促转化。车洪磊兢兢业业搞科研,纵然有诸多荣誉在身——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应急管理部直属机关青年学习标兵、北京市应急管理领域青年学科带头人、城市火灾监测预警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朝阳区“凤凰计划”优秀青年人才获得者,《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青年编委;还累计获省部级和行业协会科技奖励10余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参编国家、企业标准6项,授权专利80余项、软件著作权28项,发表论文30余篇……但这些已难以在车洪磊心中掀起涟漪。他说:“沉浸在过去的荣誉和成果中没有意义,重要的是走好眼前的路。而且要走稳了,不摔着。”

山高路远,止不住行者征程;春秋几变,篆刻鲲鹏轨迹。作为中国安科院的年轻一代,车洪磊正以研精覃思、精进不休的精神,全面展现科研探索者的智慧与勇气,不断书写科技兴安的奋进故事。让青春之歌,在安全科技之路嘹亮唱响。

         公众号                    视频号

尊重  热爱

保护生命

《劳动保护》杂志

扫码关注我们

编辑:面包

劳动保护杂志
“全国百强科技期刊”——《劳动保护》杂志官方微信公众账号,每日为您呈送当月杂志各栏目文章的精彩摘要、最新安全生产监管要闻、安全生产与工伤保险热点问题最权威解答等。
 最新文章